公开课《采薇》课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两句以乐景写哀,表现他春 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两句以哀景写乐。然而在九死一生归来之 际,庆幸之余,难免痛定思痛;加之归途艰难,又饥 又渴,怎不悲从中来呢。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 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主 题
《采薇》一诗描写西周时期一 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 归途中所思所想,表现了普通士兵 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 心伤痛,抒发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六节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
在“今”与“昔”、“来”与“往”、 “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对比中, 一位远征战士归来,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体会到生命的流逝。在艺术上,“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 《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王夫之称它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刘熙载称它 “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
其次,旋律协调,音节和谐。
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 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 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 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再次,是情景交融。
诗尾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 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 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思考探究一:
诗歌为什么要从“采薇”写起? 可以给出多种理由,言之成理即 可。
思考探究二:
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认为 是《诗经》中最好的句子。
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
你认为这句诗妙在哪里?可以多 角度解读。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拂。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第六节的思想内容
• 归途漫漫,主人公又饥又渴,行囊匮 乏,更无人安慰。全诗在这孤独无助 的悲叹中结束。 表现主人公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和反感。 • 有唐 · 李频《渡汉江》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这样的心情。
最后,小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首先,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 展现生活图景。 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 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 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 奔波,写饥渴难当,但通过这些描写 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 。 。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 先民们灵魂的吟唱 ——美丽《诗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道路泥泞难行慢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满心伤感满腔悲。没有谁知道我的哀伤!
2、请说一段文字概括其意境。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 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 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 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 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 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 重现。
4、这位士兵久戍难归的原 因是什么?
背景材料
“懿(yì )王时.王室遂衰.夷狄 相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 害.诗人始疾而歌之曰.靡室靡 家.玁狁之故.岂不日戒.玁狁 孔棘.” ——《汉书· 匈奴传》
5、久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6、作者是怎样写战争的?
6、戍卒归家时的心境是什 么样的?
悲欣交集:末章忆昔伤今,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
复习一: 复习二: 复习三:
翻译课文。
翻译文章一般要做到: 1)信:忠实于原文。
2)达:语句流畅。 3)雅:文字优雅,符合原文的风格。
自学指导(三)
诗歌鉴赏之
1、析形象 2、结主题
1、文章中唱歌的人是谁? 2、他唱了那些内容?查看关 键词语。
3、从文章的哪些语句可看 出本诗主人公久戍难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