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现状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现状

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文/延安大学贾学斌摘要: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关系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体制不断创新,但大学生学习状况仍有待改善。

关键词:社会学;教育;学习状况;制度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Abstract: human resource is the first resou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education is the main way to develop human resources, higher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hist oric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e system of innovation, but still need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Keywords: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learning; system一、大学学习现状虽然广大学生对各门课程能基本完成任务,对自身状况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但由于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观差异较大,大学生学习状况整体较混乱,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效能感低,学习拖延,缺乏学习动机在经历高考的高压后,以完成学习目标的心态进入大学,学习压力消失,60分成为目标,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应付考试,找工作成为其追求。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成功完成学业任务的能力判断,部分大学生作业选择难度较低的学习任务来完成,对自己喜欢的东西遇到挫折轻言放弃。

学习拖延是指学习者有意推迟启动、推迟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

由于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认识不明确,及对失败的恐惧,或过于追求完美,使学生不敢轻易开始学习任务,不敢尝试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加之对任务难度、意义、时间估计缺乏认识,导致学习茫然、更害怕失败。

学习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个体学习行为以满足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部分大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对课程有厌倦感,由学习兴趣和学习结果引起的近景性学习动机较多,带有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的远景性动机不多,学习动机多变、现实与职业挂钩。

(二)学习倦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倦怠是指一种对学习持消极态度与行为的学习心理,由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方面构成。

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容易出现沮丧、缺乏兴趣;由于学生厌倦学习表现为逃课、不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成就感低则反映在学习体验中的低成就感。

部分学生不再认可学习重要,对学习目标认识不清,关注不够;失去了对学习的激情与兴趣,在学习中并不感到快乐,不喜欢老师,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也感觉索然无味,终日无精打采,无所事事;学习中缺乏自控性,遇到困难轻易妥协,学习中容易受各种事情的干扰,有些学生沉迷网络;部大学生对学校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失去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

(三)学习心理浮躁,失信失实严重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出现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盲目自大、意志薄弱等学习状况。

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和思考;对自己的表现与努力急于求成,意志薄弱,轻言放弃;对自己的学习投机取巧,态度不端,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普遍;上课不认真听讲,做自己的事情;作业互抄,弄虚作假,考试作弊,课余时间不学习;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沉迷网络;缺乏主见,轻易动摇自己的学习观和价值观,不求甚解,有的兼职打工,荒废学业。

(四)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无计划,缺乏创新能力,质量下降严重学习主动性是指推动学生积极、自主、持久的发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及其功能。

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自觉自愿与学习活动的内隐态度与行为倾向,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而非强制、勉强、被动的。

很大一部分学生平时被动的上课,考试被动的临阵磨枪,死记硬背,学习主动性差,时间利用率低。

上课填鸭式的教学依然普遍存在,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灌输者,缺乏判断思维,没有判断意识,无法提出问题,进行创新。

每年考试补考人数增多、次数增多、态度不端正、制度不健全、程序不完善、监考过松。

(五)大学生学习权益问题凸显大学生学习权益主要指在教学计划的允许范围内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学习质量的保障权和学习方式的自由选择权,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对教师所授内容的异议权以及无论学习成绩好差、身体状况强弱的学生在学习上享有平等权。

大学生普遍对高等教育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能通过大学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更多领域、更前沿更实用的部分有所涉猎;有科学多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学习;有宽松的制度和自主选择的权利。

而现实是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内容陈旧远离实践;学习方式突出教师中心,且师资质量无法满足需求;学业考评中知识记忆,应试色彩明显,评价方式单一;学习制度缺乏弹性,限制过多。

使学生抱怨不断、沉默不理、逃课和作弊屡禁不止。

二、从社会学视角进行成因分析大学生处于储备知识技能的关键时期,合理的规划学习,科学的利用时间,积极的完成学业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基本保证。

基于对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认识,从个体、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会五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人因素第一,大学入学后期望与初步学习的反差使部分学生需要得不到满足,引起学生普遍的失落感,甚至失去对所学专业的热情。

第二,学生自身学习状况的优异与否,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强度和普遍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价值观,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

第三,学生进入学校的方式,以及对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有重要影响。

有些调剂的学生进入校园便产生了对所学专业所在学校的鄙视,根本无法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第四,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丰富了大学生的角色,促使他们开始尤其关注自身的利益。

国家从免费全包到收取费用,使高等教育逐渐市场化,学生从单纯的受教育者、被管理者,成为了消费者,他们开始关注受教育的质量,就业的需求。

第五,就业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从统招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使学生更关注自己通过大学的学习后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由于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受高等教育的人逐年增多,毕业生也随之急剧增加,这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压力。

这种形势下,大学生的追求就是通过大学学习就业谋生。

第六,学生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将教学定义为内容被动地接受活动,关注教师的解释和对事实的判断,而不是自身积极审视或探究,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且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自身的思维习惯使自身无法适应大学无人监督的学习生活,导致无计划无规划。

(二)家庭因素1.父母的期望与家庭状况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行为,有些学生出于实现父母的期望而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而一些学生出于父母的压力而产生近景性学习动机。

有些学生出于改变现有家庭状况而努力学习,另一部分出于改变家庭状况而过分关注就业,荒废学业。

家庭状况好的学生多为享受大学,更缺乏学习的动机。

2.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良好的家庭教育利于大学生清晰的规划四年大学生活和自己的追求,而过于功利化、社会化的家庭教育,导致学生投机取巧,荒废学业。

(三)学校因素1.缺乏对学生学习观的教育有效的学习观教育,对不良学习行为的遏制,保持积极上进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专业的热情有重要的影响。

加之不良学风、校风的影响,很容易在大学生一进大学就产生对大学学习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

2.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中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权利,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苦练轻活动,导致学习负担过重,更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依赖感,致使学生进入无人督促的大学后迷失。

3.教学设施不完备,教学资源缺乏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教学资源缺乏,致使学生对学校教学的满意程度大大降低,也同时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入学人数不断增加,高校现有教室越来越紧张、实验室图书馆资源紧张。

4.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教师的专业权威与个人魅力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期望,端正学习态度,校正学习行为,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普遍性,从而提高对整个学科的兴趣,这也同时促使教师不断进步,但现实中由于教学科研经费的不断降低、任课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得不到提高等原因,很少教师能进行创新教育。

5.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在管理上,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以学校、管理者为主体,学生要服从管理;课程设置教条化依然清晰可见,虽然有一定改革,但课程设置不合理依然存在;管理体制上从招生计划、入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都只求高度集中统一,看重对学生的约束与控制。

(四)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但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带有一点儿与成人权威相抵触的色彩。

同辈群体行为会呈现一点的默契性和传染性,所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和社会性发展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课堂中,如果看到有同学看杂志不听课,那么这本杂志会在周围同学中传阅。

同学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学习态度,也会在短时间内成为整个群体的学习态度。

在大学教育中,班风、宿舍风气都会影响着整个班级、宿舍及相关宿舍的学习状况。

(五)社会因素1.社会不良价值观的侵蚀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化等不良风气渗透到高校,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等产生了一定影响。

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成绩与就业无必然联系,放松对专业的学习。

新读书无用论抬头,使大学生不再热衷于知识的获得,学习行为上摇摆不定,动力不足。

2.媒体的影响突出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希望,他们接触的媒体类型更为广泛。

网络发展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尤为严重。

网络极为方便地为我们提供了信息,也把有害信息、网络失范等负面带给了学生。

除此之外,在使用网络上大学生存在对网络过于依赖,对网络应用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