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择偶观社工1091班顾笑晓摘要“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习惯存在于我国婚姻土壤上几千年,一直是传统社会人们选择配偶、缔结姻缘的规则。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迅速转变,“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弱化了原本的封建落后意识,赋予了现代的进步思想,强调人们在择偶时应该讲求文化上的“门当户对”,对此本文运用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社会交换论、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对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择偶中讲求“门当户对”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指出了过于追求“门当户对”会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关键词门当户对,初级群体,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心理学,择偶观Mate concept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match" from asociological perspectiveAbstract Summary of the "perfect match" mate concept as a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and customar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our marriage soil has been a traditional society, people choose a spouse, the conclusion of the marriage rules. At present, China is the rapid advance of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ideas, mate of the "perfect match" concept has also undergone a great change, weakening of the original feudal backward consciousness , giving a modern progressive thinking, emphasizing the "perfect match" should emphasize the cultural choice of a wife,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he primary group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sociology theory of reasonable carried out to explai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mphasis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erfect match" in the mate, also pointed out too far in pursuing the "perfect match" will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s.Keywords P erfect match, primary group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Mate Choice择偶是人生中一次至关重要的抉择,它关系着青年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后续过程,决定着青年未来生活的稳定与幸福与否。
选择什么样的人与自己相伴终生,对方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基本条件?每个想要走进婚姻殿堂的人都会在社会环境与主观意志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一套自己的独特的“择偶标准”。
门当户对一直是传统社会人们选择配偶、缔结婚姻的度量规则,基于建立美满婚姻的目的,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同样在遵从这种择偶标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今天的“门当户对”有了全新的意义,即摒弃了旧时代落后封建的成分,融入了新时代进步理性的成分。
究竟当代择偶观念的“门当户对”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标准又如何影响人们的择偶行为的呢?我们又如何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待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择偶行为呢?一、当代社会“门当户对”择偶观的内涵(一)门当户对的历史含义有学者认为,“门当户对”一词的出处最早是在元朝的王石甫所写的《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
”[1]《现代汉语词典》对婚姻中的门当户对的解释是:“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
从最初的含义看,“门当户对”这个词,是由住宅建筑上的“门档”、“户旦”两个词演绎而成的,借用于婚姻上的等级观念。
建筑上的“门档”“户旦”,纯作装饰门楣之用。
但在社会意义方面,它们却是我国古代住宅主人身份高贵的象征,后来就引申到结婚双方家庭经济背景相当、门第高低相同的择偶标准。
“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门第相应为婚,形成了不成文的法律。
唐代崔、芦等世家宁可女老不嫁也不与他姓通婚。
一些暴发户新贵为了攀结名门世族,则不惜用巨款买妻。
从唐代开始,贵贱不通婚、良贱不通婚、官民不通婚,公开成为法律条文”[2]《大清律例》规定:禁止主人为奴仆娶良人为妻,“凡家长与奴娶良人为妻者,杖八十”。
“其奴自娶者,罪亦如之”,“奴仆娶良人为妻后,将妻入籍为婢者,杖一百。
若妄为奴婢为良人,与良人为夫妻者,杖九十。
各离异,改正。
”[3]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古代讲的“门当户对”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层阶级,即士大夫阶层。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门当户对”渐渐淡化了原来的含义。
(二)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新含义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在择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和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取得的学历、职业、能力等自致条件,淡化了个人出生背景、政治地位等先赋因素,同时在择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兴趣相投、爱好相近、脾气性格互补等内在素质和个性魅力。
当代社会有句话叫做“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现时期的门当户对择偶观是男女双方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的充分考虑和权衡,淡化了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威望和政治地位等落后思想。
“一个人的文明教养,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出来的,首先是在其成长的微观环境即家庭中接受的,其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意义。
”[4]可以这么说,在选择配偶时,如今更多的人同经济条件相似的人联姻,其实是在追求着共同的生活习惯、志趣爱好和一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即讲求文化上的“门当户对”。
二、当代社会“门当户对”择偶观的合理性(一)从初级群体形成条件的角度“1909年,库利在其《社会组织》一书中正式提出‘初级群体’的概念。
他认为,初级群体是亲密的、面对面接触和合作的群体。
”[5]尽管初级群体有多方面的意义,但主要是在形成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思想上,它的作用最为重要,这些群体包括家庭、儿童伙伴群等。
初级群体对门当户对择偶观的影响体现在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上。
对于要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来说,想要结成家庭这样的初级群体,必须具备一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条件:1、活动空间接近这里的空间包括现实中的区位关系,也包括观念上的区位。
观念上区位的接近对当代社会青年择偶非常重要,根据海德的人际均衡理论,只有在彼此熟悉、观念的接近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维持人际间的认知平衡,否则会产生不愉快的心理,觉得别扭。
因此,观念接近的人在彼此协调的基础上,易于引为知己。
同样的道理,门当户对的男女双方更有可能在观念上保持相同或者相近,接受同等教育、生长环境相同的人更容易形成家庭。
2、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拘束当人们处在具有严格规定、不具感情色彩的角色或地位上时,彼此就不易形成初级群体。
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通常都有自己本家族的一些生活习惯或者规定,他们通常不允许其他人来破坏,在他们的意识当中,身份地位低的人不适合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圈,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不门当户对的男女双方的交往会受到限制,尤其是双方父母的限制,这样不利于家庭组成。
从这个角度讲,门当户对的择偶观更有利于婚姻的缔结。
3、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角色、地位相差悬殊,本身就限制了人们的交往机会,即便有了机会,也有难以避免的拘束感。
另外,由于交往双方角色、地位差异太大,彼此也难以找到共同语言,在兴趣、气质、生活方式等等许多方面,可能都不一致。
这些都是维系初级关系的重要因素。
因此,初级群体一般都是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结成的。
从这个观点出发,家庭是一个初级群体,群体的维持就取决于交往双方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差异,结婚双方之间的差异越小,交往双方的需要就越容易满足,这样群体就能更好地维系。
(二)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美国社会学创始人霍曼斯在《作为交换来看人的行为》、《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社会交换的性质》等他的主要著作里,把人类行为都视为交换行为,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地位、身份、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
美国社会学家古榕也曾说过:“人们确实可以相信两个家庭所接受的联姻的条件,往往是双方在经济上或社会上的门当户对”,“一切择偶制度都倾向于同类联姻,即阶级或阶层地位大致相当的人才可结婚,这是讨价还价的产物”。
[6]交换理论认为,个体之所以加入某一群体,并遵从该群体的规范,是为了与群体中的成员进行感情或物质的交换,或者是通过实现群体目标来获得自己单独无法取得的更大利益。
婚姻也是一种交换,结婚双方在“门当户对”的前提下进行等价交换,包括感情和乐趣的平等交换,是一种心理上的交换、一种文化的交换。
双方通过“门当户对”的婚姻形式,可以使婚姻双方在兴趣爱好、生活经历、行为习惯等方面更相近,从而有利于双方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的婚姻关系也就可以更好的维持。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三种命题来解释新型的“门当户对”择偶观。
1、从价值命题的角度讲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霍曼斯在这一命题中指出,一个人在若干种行为中总是选择那种结果对他更有价值的行动。
“门当户对”的婚姻实质也是婚姻双方为了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价值而选择的一种婚姻形式。
2、从刺激命题的角度讲如果过去一个特定刺激或一组特定刺激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某人行为的奖励,则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相似,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