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出列计划表贫困人口脱贫计划表单位:人一、脱贫攻坚政策1.“两不愁、三保障”: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2.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3.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
4.贫困人口识别标准、方法、程序:(1)识别标准。
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800元、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855元、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952元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全省识别标准,综合考虑“两不愁、三保障”。
(2)识别方法。
贫困户要求整户识别。
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按照“五查五看”和“三评四定”方式来识别,即“五查五看”:①查收入,看家庭收入来源的结构稳定性,把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补贴性收入等搞清楚;②查住房,看住房的安全稳固性,把住房的面积、结构、安全情况等搞清楚;③查财产,看贫富程度,把农户经营设施、经营实体、外购房产等搞清楚;④查家庭成员结构,看能力和负担,把劳动力从业状况、赡养人口、读书人口等搞清楚;⑤查生产生活条件,看基本生产生活状况,把地力耕畜情况、种植结构、主要日常生活资料等搞清楚。
通过“五查五看”后,组织开展“三评四定”(村小组内部评议、党小组党员评议、村民评议,村委会初定、村民代表议定、乡镇审定、县确定)。
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和流程进行整户识别。
数据信息库对贫困户实行“脱贫即出、返贫纳入”更新管理。
(3)主要程序:农户申请、村小组召开户长会、开展村小组民主和党员评议、小组内公示、行政村召开民主和党员评议、乡、村两级同时公示、县级公告。
5.楚雄州精准扶贫十二大攻坚行动:设施改善扶贫行动、产业发展扶贫行动、生态保护扶贫行动、易地搬迁扶贫行动、培训就业扶贫行动、教育扶贫行动、保障兜底扶贫行动、金融支持扶贫行动、资产收益扶贫行动、卫生扶贫行动、信息扶贫行动、民营企业扶贫行动。
6.楚雄州精准扶贫16个到村到户:乡村道路建设到村到户、水利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基本农田建设到村到户、电力保障工程到村到户、信息宽带网络到村到户、安居工程建设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发展到村到户、金融扶贫支持到村到户、培训转移就业到村到户、教育扶贫工程到村到户、卫生扶贫工程到村到户、文化体育扶贫工程到村到户、生态建设工程到村到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到村到户、科技扶贫工程到村到户、保障政策兜底到村到户。
7.“四到县”机制:即把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个方面全部下放县(市、区)一级政府,以利于基层政府全盘推进该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8.“61085”脱贫标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贫困县“61085”的脱贫标准,其中户、村、县全省统一制定,乡镇由各州市自行制定。
贫困人口脱贫的6条标准:(1)“两不愁”a.人均纯收入。
2018年暂按3400元计算,确保收入有稳定性、持续性项目支撑。
b.有必须的口粮、四季衣服和达标饮水。
(2)住房保障a.无住C、D级危房情况(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以当年12月底前入住为准)。
b.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符合标准,建房自筹资金控制在l万元以内,无建房举债。
(3)就学保障a.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
b.对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家庭,把精准持续资助高中以上(含高中)学生就学作为脱贫措施,扣除就学负担后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仍达到脱贫标准。
(4)医疗保障a.100%参加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
b.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100%。
c.28种疾病门诊政策范圃内报销比例达到80%;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到90%;确保个人年度支付的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医疗费用不超过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d.有9类15种大病的优先得到全面救治。
e.县级医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面落实,县内医院就诊无垫支医药费。
(5)养老保障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100%参加养老保险。
(6)扶持情况精准帮扶措施,完整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系统。
贫困村出列10条标准(1)贫困发生率a.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料、数据、信息真实可靠,考核评估、实地检查、大数据系统抽查和电话抽查无差异。
b.被抽查村漏评率、错评率控制在l%以内,确保综合贫困发生率控制在2%以内,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道路硬化到村。
行政村到乡(镇)、县城通硬化道路,且危险路段有防护措施。
(3)贫困村通电。
贫困村通10千伏以上的动力电。
(4)贫困村通广播电视。
贫困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
(5)贫困村通网络宽带。
网络宽带覆盖行政村、学校和卫生室。
(6)农村饮水有保障。
通自来水或饮水水源有保障,人力取水半径不超过1公里。
(7)卫生室建设。
以县为单位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2张,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建有标准化农村卫生室,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
(8)公共活动场所。
行政村有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党员10人以上或人口200人以上的村民小组有活动场所。
(9)适龄儿童有学上。
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小学99.5%以上,初中99%以上)。
(10)集体经济收入。
贫困村出列当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5 万元以上。
贫困乡(镇)出列的8条标准:(1)贫困发生率:贫困乡镇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
(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贫困乡(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所在县(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3)住房标准:辖区内的贫困户达到住房遮风避雨,房屋结构体系整体稳固安全。
(4)贫困村退出率:贫困村脱贫出列达90%以上(含90%)。
(5)扶贫政策、项目、资金精准到户: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百分之百覆盖。
(6)公共设施建设:有标准的乡(镇)卫生院,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2张;有通乡油路,行政村通硬化道路;有文化服务中心,有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乡镇村委会的人畜饮水有保障,农业生产有水浇,乡镇、行政村通广播电视、通网络宽带;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5万元以上。
(7)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小学99.5%以上,初中99%以上),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小学0.6%以下,初中1.8%以下)。
(8)医疗和社会保障:贫困人口新农合医疗保险参合率(参保率)达100%,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纳入政策兜底。
贫困县摘帽5条标准(1)三率一度。
贫困人口漏评率、错退率均低于2%,综合贫困发生率低于3%,群众认可度(满意度)达90%以上。
a.抽查和全面调查重点:薄弱环节(边远偏辟、交通不便、城郊结合部、漏评错评可能偏高的村组)和盲区、死角,低保户、危房户、重病户、残疾人户等群体。
这些群体中的非建档立卡户也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
b.确保被抽查村无漏评、错退人口(国家专项评估每县抽查不低于1000户,并对抽查村的漏评人口进行全面调查)。
c.提高群众认可度(满意度)。
公开村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形成全程透明、全民知晓的工作机制,让群众有获得感。
尊重群众,凡与群众有关项目听取群众意见,在群众的呼应下实施,增强群众的认同感。
d.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要遍访村民,宣传政策,解决突出问题,强化群众对驻村扶贫工作的存在感。
e.对动态管理中不完善的信息,在12月底前按规定进行补充补录完善。
(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贫困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以统计部门提供为准)。
(3)扶持情况相关扶持到户措施,适时准确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系统。
(4)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并通过国家认定。
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小学0.6%以下,初中1.8%以下)。
(5)基础工作a.加快调整充实驻村扶贫工作队,选好配强第一书记,使工作队真正发挥作用。
b.县乡村干都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掌握扶贫政策,了解村情、贫情、民情,熟悉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原因、到人到户精准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
c.建立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明白卡,实行帮扶项目清单,详细记录帮扶计划、措施和成效,让贫困户清楚帮扶事项。
明白卡要入户上墙,做到有记录、可查询、易比对、能核实。
d.印发脱贫攻坚政策干部读本和群众读本,针对不同群体,突出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e.认真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进取意识、求富意识、积累意识和扩大再生产能力。
f.县乡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应知晓扶贫政策,了解本区域内脱贫攻坚工作。
g.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中无重大违规违纪问题。
h.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帮扶过程、脱贫退出等文书档案规范、完整、真实,纸质档案与录入信息系统数据一致。
l.按时完成贫困县摘帽退出申报程序。
摘帽县脱贫攻坚总体情况报告和申请,必须于当年12月20日前报州初审,州初审后必须在1月10日前报省,省级核查后于2月底前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9.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乡、贫困县退出认定程序:严格按照《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贫困退出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厅字〔2016〕11号)执行。
贫困人口退出程序:(1)入户调查;(2)村“两委”商议;(3)村评议公示;(4)乡(镇)核查公告;(5)县(市)审定销号;(6)系统标识脱贫。
贫困村退出程序:(1)村申请;(2)乡(镇)审核;(3)县(市)审定公告;(4)系统标识出列。
贫困乡(镇)退出程序:(1)乡(镇)申请;(2)县(市)审核公示;(3)州审定批准退出。
贫困县退出程序:(1)县级申请;(2)州(市)初审;(3)省级核查;(4)批准退出。
10.扶贫开发成效考核(1)减贫成效a.完成年度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任务。
b.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要达到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2)精准识别和退出严格落实全省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要求,确保错评率、漏评率、错退率低于1%。
(3)精准帮扶a.考核帮扶对象对党委政府帮扶措施、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工作的满意度(90%以上)。
b.根据贫困退出的任务总量、措施需求、见效周期,制定贫困县摘帽、贫困乡退出、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脱贫规划和分年度计划。
c.没有出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数字脱贫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