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调查报告1(同名47035)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调研报告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姓名:石宝龙考号:完成日期:2012 年4 月12日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调研的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调研方法. (1)调研内容 (1)1. 城镇企业多注重养老保险,参保险种不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民营企业员工参保比例较低错误!未定义书签。
3.住房公积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存在制度不健全、分配不均等问题 (2)调研结论及建议 (3)(一)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提高保障力度 (3)(二)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更加到位,确保老人安定晚年.............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克服困难,坚决落实农民工的权益,提高福利.........................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4)关于大连城乡社会保障的调查报告一: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完善社保体的任务非常艰巨和繁重。
从1949年建国至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日臻完善。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济和住房保障金。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二元格局,使得城乡间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巨大,近年来国家政府也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城乡居民们也因此相应跟多的权益。
此次对浙江城乡居民关于社会保障的医疗和养老方面做了一些调查,特别是对于农民工的保障问题有一些看法,并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些我个人的建议。
二:调研的目的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所在地区的社会保障体制及有关具体内容,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居民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度,城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普及度,存在的问题和对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的深入了解,有助于了解当地的社会保障工作的内容和成果。
应该重视农民工的保障问题,加强和完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力度和范围。
三:调研方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这份问卷,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得到有效的数据和准确的结论。
从调查之日起,我在大连地区以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的形式向社会各行业人员采集相关信息。
本次调研主要在大连的中山区、旅顺口区、开发区以及金州新区开展,我们的调研对象主要集中在30—50岁左右的城市工作者,通过对百余名不同行业及单位的员工的调查,我们顺利得到了调研报告所需相关数据。
四:调研内容我国政府经过多年努力,目前,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尚处在发展中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初步了解到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在大连地区的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点及原因。
1. 城镇企业多注重养老保险,参保险种不全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大多对养老保险较为满意。
从险种看,养老保险覆盖面远高于其险种,紧随其后的是医疗保险。
分别占有76%和59%的比率。
绝大部分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只为员工缴纳部分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同时其他几项社会保障的险种则无人问津。
2. 民营企业员工参保比例较低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的员工参保比例低且参保险种不齐。
特别是酒店,娱乐等服务行业中(我们在中山区的调研活动中曾走访亚惠美食,川人百味,金钱柜KTV,麦当劳等娱乐场所)由于人员流动性大,除中高层管理者大多由公司为其上“五险一金”其他员工均来参加保险。
3.住房公积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存在制度不健全、分配不均等问题。
这次调研我们不仅将木管投向了以养老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还涉及到了就业培训,还有住房公积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制度等社会热点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1)67%的人对住房公积金感到不满,集中48%的人认为住房公积金受益方范围较窄存在不公平,32%的人认为住房公积金风险防范能力不足。
(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存在严重问题。
在与被访者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并未真正落实到城镇生活贫困人群当中,65%的认为实际领取低保人数与省级转移支付核定的领取“低保”数量有很大偏差,并且低保对象的界定标准尚未规范。
(3)对于下岗职工、待业大学生这样的收入不固定的灵活性就业群体,做好就业培训显得格外重要,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很多人只是在找到工作后进行过短暂的入职培训,绝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就业培训。
而零收入和收入不稳定的就业群体又是最需要社会救助的,因此(2)中提到的问题格外严峻。
调研结束后,我们将得到的数据加以汇总和整理,并选取了其中富有代表性的30余份问卷进行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出了我们对成因的看法。
首先,认识不到位。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雇主与雇员中存在着模糊认识,从员工自身的角度来说,员工只顾多挣钱,对养老保险缺乏切身体会,认为“退休早着呢,参加养老保险不必着急”,再加上本身工资就不高,情愿自己开销,也不愿自己缴费参保。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愿参保。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非公有制民营企业正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利润意味着私有财产。
因此,多数企业主普遍存在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认识不到为员工参保可以解除员工后顾之忧,稳定人心,增加企业效益。
其次,从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大部分企业的有限财力在承担职工社会保障支出时力不从心。
国有企业由于成立时间早,离退休职工及在岗员工的社会保障负担更加沉重。
而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其所需资金绝大部分是通过自我积累的方式来解决的,外部融资渠道不畅,原始资本投入不够充足。
因此,有限的财力致使许多企业在承担职工社会保障支出时确实有些勉为其难。
另外,还有一个民营企业特有的用人特点是从业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这也加大了企业的参保登记工作的难度,同时,约束雇主的劳动法律制度也不健全,导致被调查者中89%的民营企业员工目前尚未由所在单位为其参加社会保险。
五:调研结论及建议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状况。
(一)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提高保障力度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开展,这项工作也有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还比较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价段的社保水平不可能很高,社保项目不可能太全,因此未来这项工作要走的路还很长。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严格执行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进程加快的特点。
另外,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变财政支出的各项比例。
而且,有许多老年居民的保障仍没有落实,城镇居民保险和农村居民的保险有很大差别,要逐步消除这种差别,是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部分。
最后一点,政府应该对居民多做宣传,让居民更加了解社会保障的内容及居民所享有的权利。
除此之外,要建立社会保障的监察体制,确保正常运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向国外在社会保障方面做得优秀的国家学习和借鉴,引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健康发展和运行。
(二)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更加到位,确保老人安定晚年由于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农村人的生活变富裕了,但是对许多人来说养老保险还不是很普遍的事物,反而更热衷于婚葬嫁娶的操办,把养老完全交由下一代。
说到底,这还是由于养儿防老的思想的根生蒂固,许多农民对于保险的意识还很淡薄。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而已,四世同堂或是三世同堂都是一些普遍的现象。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条件的提高和思想的变化,如何养老现在有了更多的方式:子女养老、去敬老院、办养老保险、请专人照顾等。
不管养老方式如何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让老人安度晚年。
现在的子女由于忙碌的工作无暇对老人周全照顾,以上提到的去敬老院和专人照顾是他们中较多的选择,但是这些之时提供了生活上的保障,家人的温暖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需要的。
应建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另外。
对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应该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政府积极普及社会养老体制,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和不平等性。
(三)克服困难,坚决落实农民工的权益,提高福利不管从工资待遇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要提高农民工的权益。
改善社会风气,尊重农民工的工作价值,有些知识分子中特别是在大学生当中还是存在着瞧不起农民工的人,自持受过高等教育。
许多时候听见这个词总觉得很刺耳,“农民工”这只是作为他们的职业,并不代表低人一等。
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工作如何,工作除了是追求个人价值的一种方式,也是谋生手段。
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存在着很大缺陷的,例如可以加大工地的施工环境的保障措施或者是劳动部门对农民工的知识和法律培训,成立专门的组织为他们谋福利。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有属于自己的组织是很有有必要的。
政府可以为农民工建立单独的社会保障体制,这一部分人的保障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从农民工的自身特点和现实需要来推进社会保障的发展,特别是医疗保险,工伤赔偿,养老保险,住宿保障等,切实满足他们的需求。
最实际的做法是政府制定相关规定,切实落实农民工的社会权益。
六:参考文献[1]魏爽.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我成长小组”模式初探.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2]侯志阳.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基础的演变及其启示.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3]杨娜,翟江.发展要求与公平选择: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构建.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2期[4]王玉灵,余海波.论社会福利和道德.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06期[5]杨颖,潘伯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及框架体系.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07期[6]李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探讨.沧桑,2006年06期[7]刘勇,宋豫.论失业保险待遇给付.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8]张仲兵.学习型社会与社会工作.成人教育,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