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第六单元 厥阴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第六单元 厥阴病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
伤寒论——第六单元厥阴病辨证论治
细目厥阴病本证
要点一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证
【原文】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8)【释义】本条论蛔厥的证治。

蛔厥证因蛔虫内扰所致,有时作时止的特点,且常有吐出蛔虫的病史,故曰“今病者静,而复时烦”,“其人当吐蛔”。

因病人脾虚肠寒,蛔虫不安其位,内扰上窜,产生剧烈疼痛,而使病人烦躁不宁。

若蛔虫内伏不扰,则疼痛、烦躁消失,故称“须臾复止”。

若病人进食,则可引起蛔虫扰动,不仅疼痛又生而烦躁,且可致胃失和降而发生呕吐,蛔虫有可能随之吐出。

蛔厥证的治疗,当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的乌梅丸。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炮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

方中重用乌梅,为安蛔止痛之主药。

用苦寒之黄连、黄柏,以清上热;用辛热之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取其气辛以伏蛔,温以祛下寒;用人参、当归益气养血;米饭、蜂蜜和胃缓急。

全方酸苦辛甘并投,寒温攻补兼用,为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要方,亦可治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久利”,实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之主方。

要点二厥阴病寒证
1.当归四逆汤证
【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1)
当归四逆汤即桂枝汤去生姜,倍用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当归补肝养血,又能行血,为本方君药。

配桂枝温经通阳,芍药和营养血,细辛温散血中之寒邪,通草通行血脉,大枣、甘草益脾养营。

诸药相合,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2.吴茱萸汤证
【原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
【释义】本条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厥阴肝寒犯胃,胃失和降则干呕。

肝寒犯胃,胃寒饮停,泛溢于口,则吐清涎冷沫。

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颠顶,阴寒循经上攻,故见头痛以颠顶为甚。

证属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治以吴茱萸汤暖肝、温胃、降浊。

要点三厥阴热利
白头翁汤证
【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1)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373)
【释义】此2条论述了厥阴热利的证治。

“热利”是指热性下利而言。

“下重”即里急后重,表现为腹痛急迫欲下,而肛门重坠难出。

由于肝热下迫大肠,湿热内蕴,气滞壅塞,秽浊郁滞,欲出不得所至。

由于湿热之邪郁遏不解,损伤肠道络脉,化腐成脓,则便中往往夹有红白黏液或脓血。

这种热利多属痢疾。

因证属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故常伴有身热、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腻等热象,治宜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本方中白头翁味苦寒,善清肠热而治毒痢,又能疏肝凉血,是治疗热毒赤痢之要药。

秦皮味苦寒,能清肝胆及大肠湿热,与白头翁配伍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佐以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坚阴厚肠。

四药相合,共奏清热燥湿、凉肝解毒、坚阴止利之功。

第1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