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优化卷一、(2019·宁波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A.____________。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B.____________。
”【注释】①钟毓、钟会:钟毓,魏国车骑将军。
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
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
1.【词句疏通】(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令”的解释,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加点词意思是相同的(D)A.可令.二子来B.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C.三令.五申D.巧言令.色【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外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
例句和D项中的“令”,意思都是“美好”;A项中的“令”,意为“让,使”;B项中的“令”,意为“县令”;C项中的“令”,意为“命令”。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__(魏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__2.【人物探究】(1)根据语境,将【甲】“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与【乙】“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两句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A、B两处。
__A.【乙】__B.【甲】__(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兄弟中你更欣赏谁,为什么?示例一:我更喜欢钟毓。
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
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二:我更喜欢钟会。
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
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3.【主旨溯源】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你猜测本文应编入《世说新语》中的哪一类?(B) A.德行B.言语C.方正D.雅量【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文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而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而且也并没有表现出德行、方正、雅量的意旨。
【参考译文】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
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
”于是奉旨觐见。
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魏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不敢冒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下列加点词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义项,并根据文章前后内容说明选择的原因。
(1)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数:①数目,数量②几,几个③计算④天命,命运⑤道术,方法)我选第__③__个义项,原因:__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烛邹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
__(2)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服:①衣服,服装②穿(衣服)③从事,做④服从⑤敬佩,信服]我选第__②__个义项,原因:__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国君喜好什么(颜色),那么臣子就会穿那颜色的衣服”。
__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__齐景公喜欢射鸟,让烛邹管理鸟,鸟却逃走了。
__(2)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__我听说,国君喜好什么(颜色),那么臣子就会穿那颜色的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那么臣子就会吃什么。
__4.【甲】【乙】两篇文章中的人物都在个人修养方面有自己的优点。
请仿照示例,用批注的方法分别对下面两位人物进行点评。
晏子:__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
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__弦章:__弦章善谏。
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
__ 【参考译文】【甲】齐景公喜欢射鸟,让烛邹管理鸟,鸟却逃走了。
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
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行,请让我将他的罪行计算出来然后杀掉他。
”齐景公说“好。
”因此把烛邹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说:“烛邹!你为我们国君管理鸟,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国君因为一只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说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烛邹的罪状计算完了,请杀了他。
”齐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现在明白你的指教了。
”【乙】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和诸大夫饮酒。
景公射箭脱靶,堂上的百官叫好如出于一人之口。
景公变了脸色叹息,丢掉了弓箭。
弦章进来,景公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子,已经有十七年了,没有听到过我不对的地方。
今天射箭偏离了靶子,但是还是一致叫好。
”弦章回答说:“这是各位臣子没有才德啊,(他们的)智慧不足以知道您的不对,(他们的)勇气不足以触犯您的威严。
但是有一点,我听说,国君喜好什么(颜色),那么臣子就会穿那颜色的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那么臣子就会吃什么。
正如尺蠖吃黄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黄色,吃青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青色。
国君您大概也有谄媚别人的言行吧?”景公说:“好!今天的对话,弦章是国君,我是臣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A.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节选自《列子·天瑞》)【乙】满奋①畏风。
在晋武帝坐,B.北窗作琉璃屏②,实密似疏,奋有难色。
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③,见月而喘。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丙】王子敬④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⑤,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⑥。
”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C.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子敬瞋目⑦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⑧!”遂拂衣而去。
(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①满奋:字武秋,晋朝大臣。
据说他很胖,有皮肤病,所以怕风。
②琉璃屏:指用琉璃做的窗扇。
③吴牛:江淮一带的牛。
吴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便开始喘气。
④王子敬:王羲之之子王献之,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
⑤樗蒲(chū pú):古代一种类似下棋的游戏。
⑥南风不竞:《左传》记载,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晋国的乐师师旷说:我屡次唱北方的曲调,又唱南方的曲调,但南方的曲调柔弱,象征死亡的声音多,楚国一定不能建功。
这里比喻坐在南边的要输。
⑦瞋(chēn)目:发怒时瞪大眼睛。
⑧荀奉倩、刘真长:都是曹魏名士,为人清高,不与俗人交往。
1.根据文段的意思填空。
A.晓形声字。
形旁是“日”,表示日出天亮。
声旁是“尧”,有高的意思,表示日出渐高。
所以,“晓”本义是天亮,引申为与“明”相关的含义。
义项为:①天刚亮的时候,如拂晓,破晓;②知道、懂得,如__知晓,晓得__;③__告知,开导__,如,因往晓之。
B.竞会意字。
甲骨文“竞”字像两个头上有“辛”(刑刀)标志的奴隶在搏斗的情景。
所以,“竞”本义是争逐、角逐、比赛,引申为:①强劲;②繁忙的;③小心谨慎。
【乙】文中的“南风不竞”的“竞”意为__①__。
(填写序号)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3.翻译文中三处画横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翻译: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理解:这位热心人对日月星辰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
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劝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B.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
翻译:北窗是琉璃窗,实际上很严实,看起来却像稀疏透风似的,满奋露出为难的神色。
理解:满奋因琉璃屏透明而疑心它是否会透风,导致心里不安。
C.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翻译:这个小孩儿也就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而已。
理解:此句在后世发展为成语“管中窥豹”。
用在这里是夸奖子敬有非凡的见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管中窥豹的意思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借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泛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用在这里是对子敬的看不起,不是对子敬的夸奖。
4.从【甲】文中总结出的一个成语是__杞人忧天__,它与出自【乙】文中的成语“吴牛喘月”寓意的相同之处是:__因不必要的担心(疑心)而害怕(恐慌)__。
【参考译文】【乙】满奋怕风。
一次在晋武帝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实际上很严实,看起来却像稀疏透风似的,满奋露出为难的神色。
武帝笑他,满奋回答说:“我好比是吴地的牛,看见月亮就喘起来了。
”【丙】王子敬只有几岁的时候,曾经观看一些门客下棋,看见他们要出现输赢的时候,便说:“南边的要输了。
”门客们轻视他是小孩子,就说:“这个小孩儿也就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而已。
”子敬气得瞪大眼睛说:“比远的,我愧对荀奉倩;比近的,我愧对刘真长。
”于是拂袖而去。
四、(2019·台州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
狼自苫②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