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译性论文不可译性论文:对翻译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探讨摘要:翻译的可译性简单来说是指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程度,它开创性地将语言学与哲学结合,对翻译中遇到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翻译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展开,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更加频繁。
翻译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中日益增长的地位促使人们投入到对翻译的研究与讨论当中,由此翻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理论化的专业学科。
各种翻译理论相继诞生,既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又对翻译实践发挥着导向作用。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便是翻译理论发展过程中颇有争议的观点之一,长久以来翻译家们对此争执不休,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止。
本文将从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主要内容、理论依据及理解价值方面进行探讨。
一、可译性及不可译性
语言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并不是绝对的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简单来说它是指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程度。
可译性及不可译性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思维认识论、语义系统同构原理、思维形式问题以及可译性限度等。
18世纪末,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首次提出了
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概念,拉开了这一理论的讨论大门。
他认为各种语音在精神实质上是独一无二的,在结构上也是独特的。
这些结构上的特殊性不能抹杀,因而翻译在原作上是不可能的。
但同时他也认为,翻译是一种做解释的过程,包括所谓的原始语言在内的一切语言都有一种可从多方面发展的表达能力。
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讨论当中。
尤金·奈达在他的《对等的原则》一文中说:“即便是同一语言内,语言交际中的绝对等同形式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指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
而卡特·福特不但认同语音具有不可译性,而且根据不可译性的内容将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上进行探讨。
二、理论依据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际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使语际转换变得可能,但这种条件并不时刻存在,又使可译性具有一定的限度。
洪堡特既是语言学家又是哲学家,他所提出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理论与哲学结合,因此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
下面我们从哲学角度分析该理论的理论依据。
1.同类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相似性
世界是客观的,语言描述的对象便是这客观的物质世界,不管语言形式如何,所反映的对象都是一致共通的,这
便是语言的共性。
英汉两种语言虽属不同的语系,但在语法的基本成分和功能上是大体一致的,都有主谓宾状等成分。
这就是说语言之间具有普遍性,说明了不同语系之间翻译的可能。
2.事物的发展过程各不相同,具有特殊性
语言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不同种类语言的形成又受其思维方式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差异。
比如语言中的字形、字音等都不尽相同,文化积淀过程中所赋予同一事物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不可译性的存在。
就如一部分人认为诗、歌这两种体裁是不可译的,因为难以在两种语言之间找到完全对等的结构或押韵方式。
这两者的结合为可译性及其限度理论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
就如洪堡特所说:“在语言中,个别性和普遍性协调得如此美妙,以至我们可以认为下面两种说法同样正确,一方面,整个人类只有一种语言,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拥有一种特殊的语言。
”语言从表面上看千差万别,但本质都是统一的。
普遍性决定了语言的可译性,特殊性决定了语言的不可译性。
三、理论价值
可译性问题自提出以来不断获得语言学家们的认可,并使他们加入到它的研究当中,使这一方面的论述不断丰富。
理论提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对可译性问题的探讨不仅对
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翻译史上也具有开创性。
1.它首次将哲学思想与翻译理论相结合
在可译性问题提出之前,西方翻译理论主要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翻译的技巧及规律。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对可译性问题研究的哲学基础,知道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使翻译具有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随着对理论的深入分析,结合哲学中的相对性原理,人们总结出可译性是绝对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
不可译性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转化为可译性,这与哲学中发展的观点密不可分。
语言和文化都在变化发展,随着文化的不断深入,它们所具有的共性也会越来越多,所谓的不可译会随着这一发展而逐渐变得可译。
对可译性问题的探讨开启了翻译的哲学之门,标志着翻译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
2.它开创了翻译理论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历史
文艺复兴以前翻译内容以宗教和文学作品为主,内容单一、形式简单,因此之前的译论以论述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为主,涉及直译与意译等问题,局限于语言学范畴。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的提出将翻译理论与哲学结合,跳出了语言学范畴,打破了理论研究的局限,大大丰富了翻译理论的外延,此后出现了许多翻译理论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译论。
如将信息论与社会语言学结合而成的交际学派,强调交际功能,突出译文接受者的重要性;将符号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社会符
号学,它把语言当做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之一,把语言的使用者和语言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还有将美学与翻译结合的翻译美学派。
这些翻译理论都冲破了语言学的束缚,将翻译理论与各学科相结合,不仅扩大了翻译的理论外延,使翻译论述更具科学性,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该学科自身的发展。
3.它为语际转换中的障碍提供了理论解释
根据洪堡特的观点语言可以改变、确定、区分和组合,其方式无限,而且翻译的并非是语言体系,而只是言语。
某个层面中、细节上不能翻译的内容,在聚合的整体中却是可译的。
奈达在《对等的原则》中说:“在语言之间不可能做到完全对等,因此没有完全准确的翻译,译文的总体只会接近原文,而不可能在具体内容上一致。
”这些观点阐释了在翻译中追求的绝对对等是不存在的。
在翻译中总会有一些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找到对等的表达,这种现象是存在且不可避免的,翻译过程中只能接受而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