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
岩土工程:以岩土体为工作对象,以工程地质学、岩土力学、结构力学和基础工程学为基础,研究岩土体的利用、整治和改造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1.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2.工程地质问题:指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和岩土体稳定性问题等。
3.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主要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地质问题,对建筑地区作出工程地质评价。
基本任务是为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解决有关的地质问题,使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适应,既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安全、经济合理、运行正常、使用方便;又尽可能避免因工程的兴建而恶化地质环境,引起地质灾害,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的目的。
工程地质勘察具体任务如下:(1)查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2)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3)选择地质条件较为优越的建筑场地(4)配合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提出关于建筑物类型、结构、规模和施工方法的建议(5)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条件的措施提供地质依据(6)预测工程兴建后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制定保护地质环境的措施4.工程地质勘察方法:(1)工程地质测绘;(2)工程地质勘探;(3)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4)工程地质长期观测;(5).勘察资料的室内整理与计算5.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1)规划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了解能否修建和在哪儿修建,修建工程的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
任务:查明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对区域稳定性问题进行论证,对控制性工程地段和可能的建筑区作出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提出几个比较方案。
方法:①搜集已有的地质及其它相关资料。
②进行路线踏勘和中、小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对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在地质条件上论证该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2)可行性研究勘察:选定建筑物的具体地址;初步拟定建筑群的布置方式及单个建筑物的型式、规模等。
目的:对拟选厂址的稳定性及适宜性作出评价。
方法:收集已有资料,进行场地踏勘,必要时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少量勘探工作。
(3)初步设计勘察:确定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结构型式、规模,以及各相关建筑物的布置方式等;还要考虑施工及经费预算。
目的: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为确定建筑物总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方案及对不良地质现象防治方案进行论证。
方法:勘探点一般按勘探线布置,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边界线、地质构造线及地层界线。
在地形地貌简单场地,勘探点可按网格布置。
(4)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详细勘察):为施工有关的问题提供地质论证;勘探工作仍需进行。
目的:按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具体方案作出论证、结论和建议。
方法:根据不同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和工程要求而定,一般有大量的勘探、室内外试验。
(5)施工勘察(不作为一个固定的勘察阶段):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新的工程地质问题,核对已取得的资料和论证的准确性,从中取得经验;进行施工开挖中的编录工作和施工预报;以及地基或基槽开挖的地质验收工作等。
目的:主要解决与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
方法:地基验槽、地基检验、工程监测。
6.确定勘察等级:《规范》规定:岩土工程勘察的等级,是由工程安全等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三项因素决定的。
(1)工程安全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2)场地复杂程度(3)地基复杂程度7.工程地质测绘:对勘察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现场观察量测和描述并将有关地质要素以图例符号表示在地形图的勘察工作方法。
方法:资料收集、现场调查、观察、量测、描绘、遥感解译等。
任务: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以查明拟定工作区内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按照精度要求将它们如实的反映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地图上。
8.工程地质测绘的类型:工程地质测绘可分为综合性测绘和专门性测绘。
综合性工程地质测绘是对工作区内工程地质条件的各要素全面并进行综合评价,为编制综合工程地质图提供资料。
专门性工程地质测绘是为某一特定建筑物服务的,或者是对工程地质条件的某一要素进行专门研究以掌握其编号规律,为编制专用工程地质图或工程地质分析图提供依据,无论那种工程地质测绘都是为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服务的,都有特定的研究项目。
调查:指在收集已有资料基础上,通过现场踏勘,以目测为主不含比例尺的方式,提出地质认识。
调绘:在调查基础上,对重点地表地质现象进行已仪器为主的测量,提出相应的图件和报告。
工程地质测绘的作用(地表的地质现象):在基岩裸露山区,能较全面地阐明该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得到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形成和空间变化的初步概念,判明物理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
在第四系覆盖的平原区,工程地质测绘也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不过工作重点应放在研究地貌和松软土上。
由于工程地质测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查明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而费资不大,在区域性预测和对比评价中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在其它工作配合下能够顺利地解决工作区的选择和建筑物的原理配置问题,所以在规划设计阶段,它往往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手段。
9.工程地质测绘的研究内容:工程地质条件的诸要素;还应搜集调查自然地理和已建建筑物的有关资料。
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已有建筑物的调查、人工活动对场地稳定性影响。
10.工程地质测绘范围的确定工程地质测绘一般不像普遍地质测绘那样按照图幅逐步完成,而是根据规划与设计建筑物的要求在与该工程活动有关的范围内进行。
影响工程地质测绘范围的因素:①建筑物类型和规模;②建筑物设计阶段;③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研究程度。
选择测绘范围的依据:①拟建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和设计阶段;②区域工程地质的复杂程度和研究程度。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的确定:小比例尺测绘1:5000—1:50000(一般在可行性研究勘察(选址勘察)、城市规划或区域性工业布局时使用,是为了了解区域性工程地质条件)中比例尺测绘1:2000—1:5000(一般在初步勘察阶段时使用)大比例尺测绘:1:200—1:1000(适用于详细勘察阶段或地质条件复杂和重要建筑物地段,以及解决某一特殊问题时采用)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可根据勘察阶段不同,按以下选取:①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选用1:5000~1:50000②初步勘察阶段,选用1:2000~1:10000;③详细勘察阶段,选用1:500~1:2000④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时,比例尺可适当放大,以利解决某一特殊的岩土工程问题。
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地质单元(滑坡、断层、软弱夹层、洞穴、泉等),可采用扩大比例尺表示。
工程地质测绘的精度:在工程地质测绘中对地质现象观察描述的详细程度,以及工程地质条件各因素在工程地质图上反映的详细程度。
为了保证工程地质图的质量,工程地质测绘的精度必须与工程地质图的比例尺相适应。
一般规定岩层厚度在图上的最小投影宽度大于3mm者应按比例尺反映在图上。
通常不论比例尺多大一般都以图上的距离为2~5cm有一个观察点来控制。
图上界线误差不得超过0.5mm 11.工程地质测绘的工作程序:①室内收集查阅已有的资料②现场踏勘③编制测绘纲要现场测绘工作方法:沿着一定的观察路线作沿途观察,①在关键的点上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测量和取样;②选择典型地段测绘工程地质剖面;③必要时还要进行简易的勘探观测线的布置:布置原则:以最短的线路观察到最多的工程地质要素和现象。
布置方法:穿越法、追索法、布点法观测点:布置原则:(1)不同岩层接触处(尤其是不同时代岩层)、岩层的不整合面;(2)不同地貌单元分界处;(3)有代表性的岩石露头(人工露头或天然露头);(4)地质构造断裂线;(5)物理地质现象的分布地段(6)水文地质现象点;(7)对工程地质有意义的地段。
定位方法:(1)目测法(2)半仪器法(3)仪器法(4)GPS定位仪12.工程地质勘探:物探(间接)、【钻探、坑探(轻型、重型)】(直接)工程地质物探与勘探工作的任务:(1)详细研究建筑区的岩性及地质结构(覆盖层与基岩的界线)、岩体完整性等。
(2)查明水文地质条件。
(3)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
如滑坡的边界、滑体结构等(4)取样及提供野外试验条件。
如地下水、岩土样、现场试验(地动测量、水文地质试验)。
(5)提供地下水长期监测及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处理(灌浆、井下摄影、井下电视)的条件及环境。
13.物探:是利用专门的仪器来探测各种地质体物理场的分布情况,并对其数据及绘制的曲线进行分析解释,从而划分地层、判定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的勘探方法,又称为地球物理勘探。
物探工程的特点:速度快、设备轻便、效率高、成本低。
物探工程的主要作用:(1)作为钻探的先行手段(2)作为钻探的辅助手段(3)作为原位测试手段钻探有其突出的优点:它可以在各种环境下进行,一般不受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能直接观察岩芯和取样,勘探精度较高;能提供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勘探深度大,效率较高。
钻探的缺点:耗费人力物力较多平面资料连续性较差钻进和取样有时技术难度较大有些重要层带取芯困难钻探的目的和作用:查明建筑场区的地层岩性、岩层厚度变化情况;了解基岩风化带的深度、厚度和分布情况;查明地下含水层的层数、深度及其水文地质参数;利用钻孔进行原位测试;利用钻孔进行地下水位的长期观测.我国常用的钻探方法有冲击钻探、回转钻探、振动钻探和冲洗钻探;按动力来源又将它们分为人力和机械两种。
16.坑探工程:也称掘进工程、井巷工程,它是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在地下开凿挖掘一定的空间,以便直接观察岩土层的天然状态及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地质结构,并能取出接近实际的原状结构的岩土样或进行现场原位测试。
特点:①勘察人员能直接观察到地质结构,准确可靠,且便于素描;②可不受限制地从中采取原状岩土样和用作大型原位测试。
尤其对研究断层破碎带、软弱泥化夹层和滑动面(带)等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工程性质等,具有重要意义。
缺点:使用时往往受到自然地质条件的限制,耗费资金大而勘探周期长;尤其是重型坑探工程不可轻易采用。
坑探工程类型:探槽、试坑、浅井、竖井(斜井)、平硐、石门(平巷)。
其中前三种为轻型坑探工程,后三种为重型坑探工程。
展视图,就是沿坑探工程的壁、底面所编制的地质断面图,按一定的制图方法将三度空间的图形展开在平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