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

一.判断题1. 原子吸收光谱是由气态物质中基态原子的内层电子跃迁产生的。

(×)2. 实现峰值吸收的条件之一是: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

(√)3. 原子光谱理论上应是线光谱,原子吸收峰具有一定宽度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光栅的分光能力不够所致。

(×)4. 原子吸收线的变宽主要是由于自然变宽所导致的。

(×)5.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故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不需要分光系统。

(×)6. 空心阴极灯能够发射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原因是由于其阴极元素与待测元素相同。

(√)7. 火焰原子化器的作用是将离子态原子转变成原子态,原子由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只能通过光辐射发生。

(×)8. 根据波尔兹曼分布定律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原子化过程时,所有激发能级上的原子数之和相对于基态原子总数来说很少。

(√)9. 石墨炉原子化法比火焰原子化法的原子化程度高,所以试样用量少。

(√)10. 原子化温度越高,激发态原子数越多,故原子化温度不能超过2000K。

(×)11. 一般来说,背景吸收使吸光度增加而产生正误差。

(√)12. 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如果待测元素与共存物质生成难挥发性的化合物,则会产生负误差。

(√)13. 火焰原子化法比石墨炉原子化法的检出限低但误差大。

(×)14. 压力变宽不引起中心频率偏移,温度变宽引起中心频率偏移。

(×)15. 贫燃火焰也称氧化焰,即助燃气过量。

过量助燃气带走火焰中的热量,使火焰温度降低,适用于易电离的碱金属元素的测定。

(√)16. 当气态原子受到强的特征辐射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约在10-8s后,再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辐射出与吸收光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

(√)17. 激发光源停止后,荧光能够持续发射一段时间。

(×)18. 当产生的荧光与激发光的波长不相同时,产生非共振荧光,即跃迁前后的能级发生了变化。

(√)19. 原子荧光分析与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结构都较为接近。

(×)20. 原子荧光分析测量的是向各方向发射的原子荧光,由于在检测器与光源呈900方向上荧光强度最大,故检测器与光源呈900放置。

(×)二.选择题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中,光源辐射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的光,通过样品蒸汽时,被蒸汽中待测元素的D吸收。

A.离子B.激发态原子C.分子D.基态原子2. 原子吸收光谱中,吸收峰可以用A表征。

A.中心频率和谱线半宽度B.峰高和半峰高C.特征频率和峰值吸收系数D.特征频率和谱线宽度3. 在火焰原子化过程中,伴随着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B 反应是不可能发生的。

A.电离B.化合C.还原D.聚合4. 在导出吸光度与待测元素浓度呈线形关系时,曾作过一些假设,下列错误的是 D A.吸收线的宽度主要取决于多普勒变宽B.基态原子数近似等于总原子数C.通过吸收层的辐射强度在整个吸收光程内是恒定的D.在任何吸光度范围内都合适5. 关于多普勒变宽的因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随发光原子的摩尔质量增大而增大D.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6.能引起吸收峰频率发生位移的是BA.多普勒变宽B.劳伦兹变宽C.自然变宽D.温度变宽7.由外部电场或带电离子、离子形成的电场所产生的变宽是CA.多普勒变宽B.劳伦兹变宽C.斯塔克变宽D.赫鲁兹马克变宽8.氰化物原子化法和冷原子化法可分别测定D。

A.碱金属因素稀土元素B.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C.Hg和AsD.As、Hg9.在原子吸收分析光谱中,塞曼效应用来消除B。

A.物理干扰B.背景干扰C.化学干扰D.电离干扰10.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钙时,加入EDTA是为了消除下述的A干扰。

A.磷酸B.硫酸C.镁D.钾11.原子吸收光谱线的多普勒变宽是由于下面原因A产生的。

A.原子的热运动B.原子与其他粒子的碰撞C.原子与同类原子的碰撞D.外部电场对原子的影响12.下列几种化学计量火焰,产生温度最高的是B。

A. 乙炔与氧化亚氮B. 乙炔与氧气C. 氢气与氧化亚氮 D. 氢气与氧气13.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铷时,加入1%的钠离子溶液,其作用是 C 。

A. 减小背景干扰B. 加速铷离子的原子化C. 消电离剂D. 提高火焰温度1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的物理干扰最高的是 C 。

A.释放剂 B. 扣除背景C.标准加入法D.保护剂1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的背景干扰表现为B。

A.火焰中被测元素发射的谱线B.火焰中产生的分子吸收C.火焰中干扰元素发射的谱线D.火焰中产生的非共振线16.消除物理干扰常用的方法是A。

A.配置与被测试样相似组成的标准样品 B. 化学分离C.使用高温火焰 D. 加入释放剂或保护剂1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如果在测定波长附近有被测元素非吸收线的干扰,应采用的消除干扰的方法是 B 。

A.用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灯 B. 减小狭缝C.使用高温火焰D。

另选测定波长18. 待测元素能给出三倍于标准偏差读数时的质量浓度或量,称为 B 。

A.灵敏度 B.检出限C.特征浓度 D. 特征质量19. 空心阴极灯的构造是 B 。

A.待测元素作阴极,铂丝作阳极,内冲低压惰性气体B.待测元素作阴极,钨棒作阳极,内冲低压惰性气体C.待测元素作阴极,钨棒作阳极,灯内抽真空D.待测元素作阳极,钨棒作阳极,内冲氮气20.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单色器B。

A.位于原子化装置前,并能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谱线分开B.位于原子化装置后,并能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线分开C.位于原子化装置前,并能将连续光谱分成单色器D.位于原子化装置后,并能将连续光谱分成单色器21.为了提高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在测量吸收信号时,气体的流速应C A.增大B.减小C.为零D.不变22.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以下测定条件的正确的是AA.在保证稳定和适宜光强下,尽量选用最低的灯电流B.总是选择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为分析线C.对碱金属分析,总是选用乙炔-空气火焰D.由于谱线重叠的概率较小,选择使用较宽的狭缝宽度23.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相比,其突出优点是D A.允许采用较小的光谱通带B.可以采用快速相应的检测系统C.便于采用最大的狭缝宽度D.可以消除光源强度变化及检测器灵敏度变化的影响24.空心阴极灯中对发射线宽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CA.阴极材料B.阳极材料C.灯电流D.填充气体25.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吸光度在B范围内,测定准确度较高?A.0.1~1B.0.1~0.5C.0.1~0.7D.0.1~0.826.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若有干扰元素的共振线与被测元素的共振线重叠时A A.将使测定偏高B.将使测定偏低C.产生的影响无法确定D.对测定结果无影响27.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对于氧化物熔点较高的元素,可以选用DA.化学计量火焰B.贫燃火焰C.电火花D.富燃火焰28. 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对于碱金属元素,可以选用 BA.化学计量火焰B.贫燃火焰C.电火花D.富燃火焰29.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的灵敏度为0.04mg.L-1/1%,当某试样质量分数约为0.1%,配置25ml溶液应称取Ag试样?A.0.01B.0.015C.0.18D.0.02030.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时,以0.1mg.L-1铅是标准溶液测得吸光度为0.24,测定20次的标准偏差为0.012,其检出限为 CA.10ug.L-1B.5ug.L-1C.15ug.L-1D.1.5ug.L-131.在原子荧光产生过程中,共振荧光 BA.产生的荧光与激发光的波长不相同B.产生的荧光与激发光的波长相同C.产生的荧光总是大于激发光的波长D.产生的荧光总是小于激发光的波长32.所有原子荧光发射类型中,荧光的强度最大的是DA.多光子荧光B.敏化荧光C.非共振荧光D.共振荧光三.填空题1.193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A.Walsh提出,用峰值吸收来代替积分吸收,从而解决了测量原子吸收的困难。

2.使介绍电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由于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激发时吸收的能量不同,因而这种吸收线是元素的特征谱线。

3.多普勒变宽是由于原子在空间做无规则热运动所引起的,故又称热变宽。

劳伦兹变宽则是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汽中其他粒子碰撞而产生的变宽,它随着气体压强增大而增加,故又称压力变宽。

4.为了实现用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除了要求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应吸收线半宽度外,还必须使通过原子蒸气的发射线小于恰好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相重合。

5.对于火焰原子化法,在火焰中既有基态原子,也有部分激发态原子,但在一定温度下,两种状态原子数的比值一定,可用波尔兹曼方程式表示。

6.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实现测量峰值吸收K0的条件是(1)发射线与吸收线中心频率一致;(2)发射线半峰宽小于吸收线半峰宽。

7.原子化系统的作用是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由离子形态转变为原子蒸气,原子化方法有火焰原子化法和无火焰原子化法。

8.富燃火焰由于燃烧不完全,形成强还原性气氛,其比贫燃火焰的温度低,有利于熔点较高的氧化物的分解。

9.空心阴极灯光源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灯电流越大,这种现象越严重,造成谱线变宽。

10.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喷雾系统带来的干扰属于物理干扰,可通过采用内标法定量消除。

为了消除基体效应的干扰,宜采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

11.原子吸收分析的标准加入法可以消除基体效应产生的干扰,但不能消除背景收产生的干扰。

1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光度计中单色器的作用是将待测元素的共振谱线与邻近谱线分开。

1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Hg元素的测定通常采用冷原子化法;测定As、Sb、Bi、Sn、Ge、Se、Pb和Ti等元素时常用低温原子化方法,也称氢化物原子化方法,原子化温度700~9000 。

14.火焰原子化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将试样溶液变成高度分散状态的雾化器,另一部分是使试样原子化的燃烧器。

15.石墨炉原子化器在使用时,为了防止试样及石墨管氧化,要不断地通入Ar气;测定时分干燥、灰化、原子化和净化四个阶段。

16.原子吸收分析的干扰中主要有光谱干扰、谱线干扰、背景干扰、化学干扰和物理干扰。

17.在原子吸收分析的干扰中,非选择性的干扰是物理干扰,有选择性的是化学干扰。

18.背景吸收是一种非原子吸收,多指光散射、分子吸收和火焰吸收。

一般来说,背景吸收都使得吸光度增加而产生正误差。

19.待测元素与共存物作用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致使参与吸收的基态原子数减少,从而引起负误差。

2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分光光度法,其共同点都是利用吸收原理进行分析的方法,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产生吸收的是原子,后者产生吸收的是分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