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专题复习
•
•③指南针:
• 战国时期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司
” •北
南
• 宋 已学会使用“指南针”,并把指南针应运于
航海;
• 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新拉航伯路、的波开斯等国
,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辟为
创
造了条件。
•
•④火药: • 唐朝中期的书籍中已记载了火药的制作方法 ;•唐末 •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 北宋时火药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 元朝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成为了欧洲社会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制度的有力 武器,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
。•经济根源:明清•封商建品君经主济专之的制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政政治治根上源::反明对清•重封农建抑制商度走向衰,落提,倡封“建以专民制为主义”。
•的经空济前上强:化反。对“
”,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
•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
承了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理”
。
•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
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 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 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
意不包括
• A.屈君而伸天
B.
• C.天人合一
D.
•
•
•3.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何乃川认为,李贽思想的先 • 进性表现在:“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超越 • 时代习俗的局限”;“表露出新生事物的呼声”。 • 你认为下列语句不可能出自李贽之口的是: • • A.“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 C.“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 • 一理” • D.“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
•
•2.儒学的现代价值:
• 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 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历史的使 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 境和建立和谐社会都不无裨益。
•3.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 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 对肯定和绝对否定。我们对待儒学应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
•
考点二:成就突出的古代科技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 ①造纸术:
• •西汉 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 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 的纸;
• •东汉 宦官•蔡 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制成了 植物纤维纸;伦
• 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 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促进人类 文等对儒家思想加以改 造、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 即 •理学 。
• •朱 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 家,宋熹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 主张:①“•理气论”。主张先有理后有气,理是 本源即三纲五常。②“•心性论”。人们应克制感情, 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存天理,灭人欲” • 影响:(消极)程朱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 统治和封建等级秩序,压抑人的自然欲求。 •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
•
•3.新中国成立以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 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②“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学的 影响进一步减弱。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 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 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
善 •③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重 创
•
•④西汉: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内容:董仲舒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
•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 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 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
•
•4.晚清时期各地的方志中所录“忠”、“孝”、 “节”、 • “烈”人数大幅度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看,这实际 上 • 承袭了程朱理学的哪一思想
• A.“存天理,灭人欲” •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 C.“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 D.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
•
•②印刷术: • 隋唐已有•雕版印 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 界上最早的雕刷版印刷品是868年印制的《金刚经》 ; • •北宋毕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升
• 元朝出现了锡活字、木活字。后来又有铜、 铅活字印书;
• 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 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 步。
•
•⑥明朝时期: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使儒学滑向 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走向了极端;为了严厉控制知 识分子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 .规定科举考试 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这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强化。
•⑦明清之际: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出现早期民主启
蒙思想。
• ★明朝后期•李 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否定孔 孟思想的权威性贽,抨击“存天理、灭人欲”,同时还揭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专题复习
•
考点一:儒家思想的演变
•1.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①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仁”和“ ”(•礼“仁”即“ •仁者”爱,人“礼”就是要“ •克己”复)礼统治 者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民杀本思 想)
•②战国: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 ”(即 不误农时、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让农民有政一定的土地 )提出民本思想•“民为贵”、“君为轻” 。 (伦理观:•性本 价值观: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
升华认识:
•1.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
• 一方面,因为其思想内核: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 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 孝,严格等级秩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都从根本上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 另一方面,因为儒家的入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并能够与时俱进。如汉代儒学便吸收了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说的思想形成新儒学,适应封建统 治的需要。另外,儒家也是在同佛教、道教的斗争中 发展起来的,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 又保持了自身的特质和立场。
•
•2.书法家
• (1
• ①魏晋:钟繇、王羲之;②唐:欧阳询、颜真卿
、
•
柳公权
• (2
• ①东晋:王羲之、王献之;②唐朝:张旭、怀素
•
• (3
• ①东晋:王羲之;②唐:颜真卿;③北宋:苏轼
• ④元朝:赵孟 FU
•
• 分析某一时期文化繁荣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 • 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分析统治 • 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各民族 • 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
•1.《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拱之。”对“为政以德”的正确解读是 ①儒家德治论的主张 ②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 •③倡议“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④抬高了“德”的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董仲舒提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
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这句话的寓
•
• 2. •(1)从科技内容上看,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 律 • 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 理 • 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2)从科技使用上看,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 发展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意 识 •(3)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 、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
• ③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 德标准)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影响: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 固了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
•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 主流地位,主要还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 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 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 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 有的。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 为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
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是“格物致知”的方法
获得“理”(客观唯心主义)
•
陆王心学的认识论是求“理”只需进行内
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主
观唯心主义)
•
•2.近代儒学传统地位的动摇: ①太平天国三结合:西方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 想+农民平均主义 ②维新变法时期, 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把西方 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变法制造依 据。 ③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 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提倡自由、平等的公 民道德。 ④袁世凯上台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 动时期,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 家店”的口号,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 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 本上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