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第十讲讲义
27
《广雅•释言》“徇,营 也。” 徇名 (舍身以求名); 徇利 (不惜身以求利); 徇命(捐躯) 《广雅•释言》“韪,是 也。 ” 《广雅•释言》“购,偿 也。” 《广雅•释言》“将,扶 也。 ”
2、王念孙《广雅疏证》
王念孙广稽典籍,校订《广雅》讹误,为每字词的 义训提供充足可信的依据,并多有创见,集训诂学 之大成。 提出了“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 “因声以见义”等训诂原则和方法,解决了前人未 曾解决的问题. 《释诂》:“胡,大也。” 疏证:胡者,《逸周书· 谥法解》云:“胡,大 也。”僖二十二年《左传》:“虽及胡耇gǒu 。” 杜预注云:“胡耇 ,元老之称。”《说文》: “湖,大陂也。”《尔雅》:“壶枣。”郭璞注云: “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方言》:“蜂 大而蜜者,燕赵之间谓之壶蜂。”义并与胡同。 《贾子· 容经篇》云:“祜hù ,大福也。”祜与胡 亦声近义同。
清朝学者为《说文》作注的有几十家。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5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吃 《说文》:“吃,言蹇难也。” 羊狠狼贪 《史记项羽本纪》:(宋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 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庄子渔父》:见过而不更,闻谏而愈甚,谓之很。 很(狠):乖戾、违拗、犟 《说文》:很,不听从也。 唐 《说文》:唐,大言也。
55
《说文》四大家
45
3、《玄应音义》、《慧琳音义》
佛经音义:解释佛教 典籍中难读难解的字 音、字义专书的通称。 《玄应音义》:《一 切经音义》,又称 《众经音义》,唐玄 应著。25卷。该书注 释大、小乘的经、律、 论458部,为现存最早 的佛教音义的著作。 经、律、论就是三藏。
《慧琳音义》 :《一 切经音义》,唐慧琳 著。100卷。在《玄应 音义》 基础上,内容 增多,注释加详,所 引古音韵典籍更为广 泛。
5、《转语》
清戴震著。《转语》的科学价值,在于对 声转原理的探索。 转语: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 转变的词。
33
6、《文始》
章炳麟撰。这是一部探索汉语语源的著作。探索 语源的方法如下: (1)把《说文》所载的独体字叫“初文”,准独体 字叫“准初文”,两者共510字。 全书共分437条,一一按照字的声韵,分析其变易、 孳乳的条理。 (2)以上古语音研究为基础,先定古韵为23部,并作 “成韵图”,以阐明对转、旁转的道理;又定古声 母为21纽,然后把初文、准初文分为九类,用声音 把意义串联起来,以推求汉字、汉语变易孳乳的由 来。 (3)提出“立语根”、“建词族”、“列词序”三 种法式,使语源研究显得有条理。
53
(3)说解文字,先释其义,次解其形,然后注 明读音,或就形以说义,或因声以求义,把文 字、声韵、训诂融为一体。 (4)《说文解字》引证群书,保存异说。 1)《说文》引证的书以五经为主,且都是 古文家的经传。 2)《说文》还引证多家通人之说。 3)《说文》的说解以古文家说为主,但也 往往也采用别家的异说。
34
7、《语助》《助字辨略》《经传释辞》《词诠》
虚词在古代称为 “词”、“辞”、 “语助”、“语辞”、 “虚字”。 《语助》:元卢以纬 撰。是最早专门解释 虚词的著作。 《助字辨略》:清刘 淇撰。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 的虚词专著。全书共 收虚词四百七十六个。
35
《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撰。是一部 系统研究西汉以前经 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 共收虚字160个 。它 征引材料丰富,解释 虚词精当;某些方面 超过了《助字辨略》。
6
《尔雅》的内容
释诂 释言 解释一般字义、词义 释训 释亲:解释亲属关系的名称 释宫:解释各种建筑物的名称 释器:解释生活器物的名称 释乐:解释乐器的名称 释天:解释天文、气象、祭祀、狩猎的名称 释地 解释地理名词 释丘
7
《尔雅》的内容
1、《经典释文》
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 书。唐陆德明撰,30卷: 《周易》一卷,《古文尚 书》二卷,《毛诗》三卷, 《周礼》二卷,《仪礼》 一卷,《礼记》四卷, 《春秋左氏传》六卷, 《公羊传》一卷,《谷梁 传》一卷,《孝经》一卷, 《论语》一卷,《老子》 一卷,《庄子》三卷, 《尔雅》二卷。
26
《广雅》
三国魏张揖撰《广雅》, 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 一部训诂汇编,相当于 《尔雅》的续篇。 因为《尔雅》以解释五经 的训诂名物为主,所收集 的训诂还不够完备,而由 西汉初到三国,已经400 多年,由于生产和文化的 进步,语言和文字都有了 新的发展,不见于《尔雅》 的新词、新义、新字日益 增多,所以社会需要新的 语言文字著作。
22
(3)《尔雅》的价值
23
《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 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尔雅•释丘》:“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 丘。”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 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24
(4)《尔雅》的缺陷
1)《尔雅》所收词语 及其义项都不够完备。 (目的为释经) 2)《尔雅》在分类方 面也有些不科学的地 方。 (释宫把道路、桥梁包 括进去了,把某些木 本植物当草类) 3)《尔雅》在释义方 法上,往往用多义词解 释某些词语,意义不够 明确。
4
(2)《尔雅》的内容及体例
1)内容:《尔雅》释古今 异言,方俗殊语以及各种名 物。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 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 别分为现存十九篇:释诂、 释言、释训、释亲、释宫、 释器、释乐、释天、释地、 释丘、释山、释水、释草、 释木、释虫、释鱼、释鸟、 释兽、释畜。
5
《尔雅》的内容及体例
(一)单解语义的专著
1、《尔雅》 (1)《尔雅》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 尔,迩也,近的意思。雅,正也。尔雅,近于雅 正,即用通行的“雅正之言”解释典籍中的古语、 方言和俗语。 成书年代及作者三说: 1)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所作; 2)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弟子所作; 3)秦汉间学《诗》者纂集,汉初问世。 《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 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专掌经学传 授的学官),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qiá n为文 学的《尔雅注》。
52
《说文解字》的价值
(1)不仅说解形、音、义,而且创立了“分 别部居,不相杂厕”的编辑体例。 1)把所收字按字形结构分为540部,每部各 建一个部首。 2)540部之间“据形系联”, 秩然有序。 3)各部之内,列字之次第,以义相连,先名 后事。 (2)解析字形结构,在每一字下,用不同的说 解揭示其造字方法。发展六书之说,阐明六 书要旨。
《汉语史》第十讲 训诂体式(二)
1
三、通释语义的专著
通释语义的专著是相对于随文释义的注疏说的。 释语义的专著与随文释义的注疏之区别: 1)随文释义的注疏所释的义被局限在某种语言环 境中,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中的意义, 它和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中的含义不一定 相同。 2)通释语义的专著所释的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书, 更不局限于某一句中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 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
释山 释水 释草 释木 释虫 释鱼 释鸟 释兽 释畜
解释地理名词 解释植物名称
解释动物名称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体例:分类释词。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 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 来编纂的词典。
21
(3)《尔雅》的价值
36
《词诠》
杨树达著。收录虚词530个。释义“首别其 词类,次说明其义训”,是我国最早把传 统训诂学与现代语法学结合起来对虚词进 行解释的专著。
37
8、《方言》
西汉扬雄撰我国第一部方 言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 释别国方言》,保存汉语 发展史、汉语方言史、汉 语词汇史、汉语音韵史的 丰富资料。被称之为“悬 诸日月不刊之书”。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 先代使者调查方言所得到 的“绝代语”的释义,就 是古代语言的解释。 “别国方言”:是就地域 而言,即当时各地方言。 东晋郭璞《方言注》,戴 震《方言疏证》,周祖谟 《方言校笺》。杭世骏 《续方言》。
25
《尔雅· 释诂》:“台、 朕、赉、畀、卜、阳, 予也。” 《尔雅· 释诂》:“治、 肆、古,故也。肆、 故,今也。” 《尔雅· 释水》:“水 注川曰溪,注溪曰谷, 注谷曰沟,注沟曰浍 kuà i ,注浍曰渎dú 。”
《尔雅》类专著
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 注》。 《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采用的是郭璞 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 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 《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郝懿行《尔雅义疏》是众多疏解《尔雅》的著作 中最为详赡、极便初学的一种。 今人注有徐朝华的《尔雅今注》,文字深入浅出、 简明扼要,并附有笔画索引,最利于翻检、学习。
38
《方言》卷一:“怃、 (忄奄) 、怜、牟: 爱也。韩郑曰怃;晋卫 曰(忄奄 );汝颍之 间曰怜;宋鲁之间曰牟, 或曰怜。怜,通语也。” 《方言》卷一:“嫁、 逝、徂、适:往也。自 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 出为嫁也。逝,秦晋语 也。徂,齐语也。适, 宋鲁语也。往,凡语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