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资源监测技术方法简化版

水资源监测技术方法简化版


2.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监督考核指标
2015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现状 下降30%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 到0.53以上。
监测评价指标
2015年,农田实际亩均灌溉用水量降到400立 方米以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率提 高到90%,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5%以上。
3.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2015年,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率总体上不低于 90%,省界缓冲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60%, 保护区和保留区水质达标率有所提高。全国重 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化学需氧量(COD) 和氨氮达标率达到60%以上。
注: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动物性有 机物的含氮量一般较植物性有机物为高。同时,人畜粪便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 容易分解成氨。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时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
2.2.2 规划的主要原则 1.统一部署、突出重点的原则
统一部署监测站网,优先对拟确定开展水量分配方案的54 条河流进行建设;逐步推进与开展其他省界站建设。
2.水量水质兼顾,发挥整体功能的原则
同一断面能够同时开展水量水质监测的,应首选作为省界 站。水量水质监测断面难以统一在同一位置的,可以省界水 质断面等代表的省界缓冲区的水质与水量监测站相匹配。
• 1.1.1 定义
水资源监测(water resource monitoring ) – 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开发利用保护现 状进行定时、定位分析与观测的活动。 • 水资源监测从广义上讲就是对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过 程中水文要素进行监测。 • 自然水循环主要包括: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土壤水、 地下水;社会水循环主要包括对供、取、耗、排用水过程 进行监测。
流域与有关省的信息共享,保证未设站省(流域)及时、 同步得到监测信息,保证量化考核公开、公平性 。
2.2.3 规划要注意坚持五个结合
一是要结合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十二五建设规划等成 果进行规划; 二是要充分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河湖普查相关成果; 三是地下水监测站选择应充分考虑国家地下水监测工 程项目和机井普查成果; 四是要重点规划好拟开展水量分配方案的54条河流;
2、地下水监测
地下水的监测依托现有地下水监测站网,并结 合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和各省已建和规划建设 的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的站网,满足分层位对 地下水位、开采量考核指标的监控要求。
监测站点选取原则
以水文地质单元和地市或县级行政区相结合为原 则。浅层开采模数大于1万方/km2的每县不少于5 眼,其余1-3眼;深层应在主要开发利用的含水层 中布设控制代表井,开采模数大于0.3万方/km2每 县不少于3眼,其余不少于1眼;若主采层包含多 个含水层,则应分别布设。 特殊类型区可适当加密。其中地下水大型严重超 采区不少于20眼,中小型严重超采区不少于10眼, 大型一般超采区不少于10眼,中小型一般超采区 不少于5眼。水源地要求开展水位、水量、水质同 步监测,宜采用自动监测,大型水源地不少于10 眼,中小型水源地不小于5眼。
取水计量监测目标
大中型灌区取水口取水计量和资料复核 率达到60% 大中型灌区取水口取水量监测与资料复 2015年 核率达80% 基本满足各流域各省级行政区取水许可 总量控制监测要求
行业用水监测目标
2015年前,对确定的国家重点用水监控单位,重
点监控万元GDP用水量、农田实际亩均灌溉用 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镇人均生活用水 量等指标 通过典型监测与抽样调查,基本满足用水效 率控制指标监督考核和监测评价的有关要求
---结合参考:全国水文站网普查与功能评价报告 水资源水量监浊技术导则
②设区市界控制断面监测
设区市界控制断面定义:由各省(区、市)根据
区域实际情况和水量控制需求来确定。
设区市界控制断面的选取原则:
省界断面中可以兼做区市界断面的应作为区市界 控制断面(涉及到左右岸界时应根据实际用水量 情况在市际河段内加密布设监测断面); 大江大河的二级支流或河流集水面积>500 km2 的区市界应设置控制断面; 重要的跨区市界、跨流域(水系)调水(供水) 线路上应布设控制断面。 水系集水面积<500Km2水事敏感区域河流的设区 市界应设置控制断面、开展监测。
地下水监测目标
重点对地下水超采区、保护区和水源地等进行 地下水水位监测。 2015年,对超采区进行监测与调查;抓紧落实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加快国家地下 水监测网络系统建设,基本满足对各水资源一 级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全面监控,地下水监测 基本满足地下水禁采、限采等要求。
2.3 水资源水量监测站网布设原则
3、措施
• 一是要加快水文站网建设,夯实水利发展基础。 • 二是加强水文监测,提高应急监测能力。 • • 三是加强水文服务,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
• 四是切实加强对水文工作领导,积极推进水文现 代化建设。
1.2.4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需要
• 总体目标: 自2012年起,用三年时间完成近期建设, 基本建立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框架,初步 形成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适应 的水资源监控能力,逐步增强支撑水资源 科学管理和“三条红线”监督考核的能力。 • 水利部决定依托水利部水文局组建部项目 办。
2、问题
一是当前我国水文站网总体密度较低,不能满足防汛抗旱减灾、 水资源管理、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特别是为中 小河流治理、防治山洪灾害、抗旱、行政区界水资源管理服务 的站网非常稀少。 二是自动监测与应急机动监测能力较低,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整 体覆盖率不高,特别是地下水、土壤墒情、水质等要素的监测, 大部分还是人工监测;应急机动监测能力整体不强,没有形成 应急机动监测体系。 三是水文信息服务整体水平不高,目前大多数信息服务还处在 基本信息提供方面,深入分析的成果与产品较少;在山洪、城 市洪涝预警预测、旱情定量综合分析评价、水资源配置与水生 态修复分析评价等还相当薄弱。 四是服务领域还比较狭窄,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城乡发展以 及农村水利、饮水安全、水土保持、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方面 的还不够深入。 五是水文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还不能满足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 管理制度需要。
2.2 水资源水量监测站网规划的思路与目标 2.2.1 基本思路
围绕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效率红线控制目标要求, 明确行政区界(省界、地市界)、地下水、取用水监 测站网布设的原则,提出具体的行政区界监测断面名 录、地下水控制代表井名录、取用水监测站点; 优先对流域和行政区域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地区进行 部署(25条河流、54条河流);对用水效率指标已分 解到地区、行业和重点用水监控单位的,开展用水效 率监测与复核; 加快开展水资源监测工作,满足对相应流域和行政区 域水资源管理监测评估和监督考核的要求。
• 1.2.2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 意见》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以国发〔2012〕3号 文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 度的意见》,这是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 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 来,对实行该制度作出的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 《意见》明确了主要目标: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 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 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 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 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降低到40立方米 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 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 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1、地表水
①省界断面监测
省界断面定义:本规划中的省界断面是指上下游 分别穿越不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界 或左右岸分界的主要河流(湖泊)的水量监测断 面。凡省界附近一定范围内设有水文站(水文控 制断面),区间无支流分散,水量连续的,或通 过上下游断面量测的水量数据内插计算能满足精 度要求的,可作为省界监测断面。
3.避免重复、节约投资的原则 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省际河流水文测站,确立已建站优 先原则;二是确立流域机构优先原则,加强流域与省、省与 省之间的协调,避免站点重复布设;三是与“十一五”、 “十二五’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协调,避免重复投资。 4.以人为本、适度超前的原则
在测站建设中考虑交通便利、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水文 测站(监测断面)条件,驻测站以提高自动监测能力为主, 新建站优先采用巡测和自动监测方式。 5.信息共享,利用已有资源的原则
省界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大江大河干流的省界必须设置监测断面(涉及到 左右岸界时应根据实际用水量情况在省际河段内 加密布设监测断面); 流域内一级支流或水系集水面积>1000Km2的河 流所涉及的省界应设置监测断面; 重要调水(供水)沿线跨省界、跨流域的应设置 监测断面; 水系集水面积<1000Km2水事敏感区域或水质污 染严重的河流所涉及的省界应设置监测断面、开 展监测。
二、水资源监测站网规划主要原则
2.1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红线控制目标
1.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以2008年《水资源公报》统计的全国用水量5910 亿立方米为基础, 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200亿立方米以 内; 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 方米以内; 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7000亿立方 米以内。
1.2 为什么要开展水资源监测
• 1.2.1 中央1号文件要求
• 1、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 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 邦的大事。
பைடு நூலகம்
• • • • •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2)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3)建立水资源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4)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1.2.3 是实施大水文发展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