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苗族跳花节调研报告

苗族跳花节调研报告

中山大学博雅教育计划实践课程之民风民俗调研苗族情人节——贵州省大方县苗族跳花节调研摘要:大方县苗族跳花节,也称跳花坡、赶花山等,是大方县苗族人民的一个重要传统群众文化活动节日,县内各地举办的时间、地点不一致,从农历正月初一到七月十三,有二三十处“跳花”。

尽管时间地点不同,表演方式却大同小异。

跳花节是大方苗族同胞最为隆重、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也是具有独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欢庆节日。

因此每年在苗族同胞聚居的各个乡镇都会举行跳花节,除了欢庆丰收和便于青年男女交友求偶,也是一种群众性社交娱乐,同时更是以文化活动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键词:贵州省大方县;苗族传统节日;跳花。

一、节日介绍(一)跳花节起源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燕楼的地方,住着一位善种黄瓜的富有的苗族老人,叫央鲁。

如果有人偷吃了他的黄瓜他就会对天诅咒,每一句诅咒都会应验。

央鲁有两个貌美的女儿:悠和样。

悠和样都同时爱上了有名的猎手祝迪郎。

有一天央鲁出门了,祝迪郎和悠、样在树林里倾诉心曲,祝迪郎感到口干舌燥,可是附近没有河,也没有水井。

年幼的样和悠便偷了父亲的黄瓜给祝迪郎解渴。

当央鲁发现黄瓜被偷了之后,样和悠没有坦白,央鲁气愤之下便诅咒偷了黄瓜的人被老虎吃掉。

第二天样和悠坦白了,央鲁无奈之下在河的中间建造了一所石房,不过虎还是冲了进去,吃了悠,祝迪郎及时赶到救了昏迷的样。

为了报仇他追着虎翻了99座山,当他回来的时候发现央鲁正月初八在天顶山开了一个跳花场找女婿,祝迪郎最终和样喜结良缘。

从此,正月初八便成了苗族的跳花节,年年到这一天,苗家人都要到花场上来,看后生、姑娘们跳芦笙,希望他们找到意中人,一直流传到现在。

(二)跳花节过程简介先选定一块地势开阔,便于众人观看的场地作为花坡(或叫花场),场中央耸立一根花树——缸钵口粗的直杉木,高10余米。

花树接近顶端处架绑一根约长丈余的横梁,横梁两头各吊一个小花箩,箩内装粑粑饼饼之类食品。

花树顶端系上丈余长的一疋红。

苗家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花场。

跳花开始,小伙子围绕花树表演芦笙舞,姑娘们撑着花花伞,围在圈外看跳花,目寻意中人,小伙子们在芦笙表演中,前滚翻,后滚翻,竖蜻蜒,叠罗汉,正爬竿,倒爬竿,各自拿出绝技,以此吸引姑娘们的注意。

表演技艺超群,而又先爬到花树顶端的为胜者,得胜英雄便有资格将横梁吊箩内的食品抛撒于花场中.以示胜利,当然也像公主抛绣球时有意将食品抛给意中人,而后取下花树顶端之红,得胜下到场中。

跳花的时候,老人们访亲会友,中年人洽谈商贸。

花场散后,青年男女相邀玩山,有情人共进幽境密林之中,谈情说爱,互诉衷肠。

以前的跳花节所需的咂酒、红粑粑饼饼之类,全由花主准备。

花主轮流当庄,谁家想生儿子,经寨老同意,得当花主。

新中国成立之后,花场所需之物,由当地政府送给,苗族自办,其他民族前往观看祝贺。

这种传统的民族文化节日,今巳发展为民族团结的盛会,物资交易的场所等。

以下是大方八堡六寨苗族同胞端午节跳花详细介绍及掠影:八堡,在大方县北边,距县城40余公里。

有名的八堡六寨----新上寨、新开、菱角、大寨、青杠和五龙,以八堡为中心,聚居着苗族同胞1000多户、4000多人。

八堡花场,是苗族男女青年社交的自由场地,也是这一带各族人民文化活动的中心。

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有四五万各族群众从大方、毕节、金沙三县七区20多个乡赶来参加跳花节。

八堡跳花,贯穿着苗族男女青年从相恋到结合的整个过程:头年在花场上结识的男女青年,正月"赶筛"(找朋友)。

即正月初一到初三,这个寨子的小伙子到另一寨子去找意中人,进一步加深感情。

待到桃花盛开的时节,进行"尼阿兹"(赶月亮)。

农历三月间,每当月白风清的夜晚,男青年背着芦笙,来到女方家房前,吹奏"兹安"(萧筒),让悠扬婉转的曲调倾吐求爱的心声。

女青年听得萧声,知道心爱的人儿如约前来,即刻口弹"阿江"(口弦)出来迎接。

于是,两人相伴上山,在一片溶溶月色下,情歌互答,吐露真情。

歌词由思念、担心、安慰到定情,一浪高过一浪,而后海誓山盟,相约跳花节永订终身。

五月五跳花节到了,六寨苗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一起赶往花场。

八堡跳花场,坐落在八堡街背后的大坪子上,占地约4万平方米,群山环抱,松柏苍翠,花香馥郁。

山野为花场游区,辟花鸟山观花斗鸟,划跑道节日赛马;中央一片草地为跳花场地,绿草如茵。

这天,花场装扮一新,中间花台上,披红挂彩,花杆顶端高挂六匹大红彩绸,迎风招展,甚是壮观。

当阿优(自然领袖、寨老),一声令下,跳花开始,台上台下欢声雷动,鞭炮齐鸣,苗家青年男女吹奏着芦笙潮翻起舞,各族人民热烈祝贺。

在炽烈的气氛中,一对对情人相向靠拢。

姑娘害羞,手撑油纸伞遮住面孔;小伙子吹奏芦笙,一往真情。

见面以后,姑娘含情脉脉,当众让小伙子从自己身上解下"x"字肩带,并让小伙子给自已系上一副青围腰,意思是从此当众订亲,戴上围腰就成为你家的媳妇了。

然后,姑娘送过去一条精心绣作的腰带,作为定情之物,让小伙子系在身上。

至此,姑娘仪态大方,拉着情人走向人群,直奔商业摊贩处,两家亲友紧紧相握(认亲戚)。

小伙子慷慨解囊,打酒、买发粑恭请众亲戚。

他手捧一摞摞圆圆的发粑,随着姑娘的指点介绍,一一相认亲戚,先称呼然后送上发粑,请"唠抓膀"(吃粑粑)。

老人们指指点点,各自夸赞对方人才;妇女们品头论足,在欣赏姑娘和小伙子的新装手艺。

大家相互道贺,说着吉祥如意的话。

通过跳花场上"楞亦章",一对对有情人得到双方亲戚的承认。

随后,小伙子吹着芦笙,姑娘高撑油纸伞,弹着口弦,双双对对,漫步花场,上山游方,观看斗鸟和赛马。

花山林间,挂着成千上万架鸟笼,有画眉、云雀、蜡嘴、八哥、相思子、黄豆儿和银燕等等,万啭干啼,十分动听,观赏者里里外外密密麻麻。

摆擂者将鸟笼置于场地中央,打擂的接二连三,斗败的不敢复笼,胜利者趾高气扬,连连碰笼。

主持斗鸟的人给胜者挂红,好不威风!此时,一对对前来游方观花的情侣,会心地微笑,姑娘则巧妙地以口弦比兴:今生如果不相亲,莫学鸟儿光啄嘴!小伙子心领神会,以芦签奏出表达恋情的曲调来。

赛马场上,群马引颈长嘶,跃跃欲试。

主持人红旗一挥,风驰电掣,奔腾竞争,十分激烈。

此时,游方男女,对对相依,心儿随着骏马奔腾。

多情的姑娘则弹着口弦,将小伙比作骏马,望他一日千里,前程无量。

至此,八堡苗族跳花己进行整整一天,众人尽兴而归。

花场归来,进行"称亦构"(请媒人)。

男方家长请人到女方家提亲,鹊桥搭就,秋后,"栽娘"(结婚)。

婚礼简朴但富于苗家情趣:男方出动芦笙手十来对,一路轻歌曼舞,来到女方家迎亲,女方也请十多个姑娘护送,一路口弦,送亲到男方家。

亲戚吃酒祝贺,于是礼成。

八堡跳花,规模宏大,相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八堡,八堡苗胞也曾吹芦璧、跳苗舞,热烈欢迎过红军。

现在,随着苗族生活水平的提高,八堡花场更加兴盛。

1982年,县政府资助六寨苗族再度修茸花场,并立碑志记、传之后世演出前祭花杆鸡冠血祭花杆跳笙箫二、跳花节内涵(一)跳花节含义1、这个节日有辞旧迎新,庆去年丰收,视来年收成更好之意:苗族流传一句谚语:“苗胞不跳花,谷子不扬花”,意思是跳花是为了预祝丰收,老人吹笙奏笛也是以此庆丰年。

贵阳地区的苗族跳花日期也不一致,节日的名称也不尽相同,分为跳年、跳桃花、跳菜花、跳米花等,正月初六至初八为跳年;二月十四至十六日为跳桃花;三月跳菜花是为了辞旧迎新,庆去年丰收,祝来年收成更好之意;五月有跳端午花;七月的跳米花(稻花)则是为了感谢大自然的无私赐予;白天跳罢,晚上还要接着跳,晚上跳花称为“跳夜场”,也称为“跳月”。

2、男女青年借此择偶:跳花为青年男女提供谈情说爱的机会,是一种民族娱乐放松的节日,苗族老人说:“不跳花,我们苗家小伙子就难得找到对象”。

“花”指青春妙龄的男女青年,恰似朵朵鲜花盛开,在这宝贵的青春时期,他们在草木开花的初春,到旷野进行跳舞、吹、唱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青年男女建立感情,或表露相互爱慕之心。

3、一种祭祀活动:相传旧中国的苗家贫穷落后,缺医少药,小孩的成活率很低。

于是定下一个规矩,遇到小孩生病,就请人看日子,偷花种、栽花树。

四面八方的苗家就赶来聚会,祈祷小孩快快好转。

他们相信,妖魔鬼怪见人数众多,就再也不敢从众苗家手中将孩子夺走。

4、目前还有一种流行说法,把“欧岛”解释为“赶坡”,可能让人理解为“在坡上赶集”,其实如此解释是错误的,会误导人们认为“跳花”的意思就是“赶坡”,那就错上加错了。

“赶坡”大概是有人把“欧岛”的谐音用汉语翻译过来的,这种翻译方法不适用于苗语汉译。

退一步说,非要那样译的话,也应该译为“滚坡”或“倒坡”。

为什么会有人把“欧道”解释为“赶坡”呢?原因很简单,只是“滚坡”或“倒坡”相对应的苗语谐音与“欧岛”(“跳花”)音相同而已,两者的意思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实际上跳花与“滚坡”或“倒坡”根本没有关系。

(二)节日意义及影响跳花节,是初春时节不同村寨的人群经过在山谷间大规模流动,团聚到一个带有神圣性的空间范围内,通过男女相互的礼仪性竞争与交换,表达节日的欢愉,并缔结正式的两性结合关系的一场庆典。

要把它置于苗族山寨的社会结构、社会活动与季节轮回的关系当中才能理解它对苗族生活的意义,也许这也是这种古老的节庆历经千年仍能保持其大致的轮廓与基本主题的最主要原因。

现今跳花节的作用主要是欢庆丰收、娱乐身心,同时也保留了青年男女交友求偶和群众性社交娱乐的目的。

近十年来,苗族人民群众的跳花节,都得到民委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举办过多次民族商品展销会,轻工研究部门还在节日收集许多民族服饰图案和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

每逢跳花节,苗族群众也往往借机来到跳花场,交售药材、皮张和其他农副产品;商业、贸易部门和附近个体商业者都要前往进行物资交流,供应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

该地区的几处大花场还因此形成大牲畜交易市场。

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各民族的民间文化活动,又促进了商品流通,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团结。

这些年来,大方县周边苗族同胞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苗族青年社交活动范围增大,相邻村寨布依族也参与到跳花活动中来,所以现在的苗族跳花节实际上是以苗族为主,周边村寨布依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的节日盛会。

每年的苗族跳花节,都会吸引很多游客来到跳花场,领略别具风情的苗族芦笙歌舞和苗族服饰的魄力。

(三)政府态度及措施过去,跳花节曾经走在中断的边缘。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跳花节已全面复兴,成为各族人民参与的盛大节日。

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在节日期间采取增开节日班车等措施进行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