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1.随珠弹雀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8),其土苴以治天下(9)。

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10),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11),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12)。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13),世必笑之。

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14)。

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15)!(《庄子&S226;让王》)【注释】(8)绪余:余,残余。

(9)土苴(zhā):糟粕。

(10)殉:逐。

殉物:追逐名利权势。

(11)圣人:指得道的人。

(12)所以之:所以往,所追求的目的。

所以为: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13)随侯之珠:随侯的珍珠。

一颗名珠被随国的诸侯得到而得名。

(14)要:取得,求得。

(15)随侯:指随侯的珍珠,有的版本“侯”后有“珠”字,可供参考。

【译文】道的精髓可以用来修身,它的残余可以用来治国,它的糟粕可以用来平天下。

由此可见,帝王的功业,是圣人的余事,并不是用来全身养生的。

现在世俗的君子,多是危害身体抛弃生命以追求物欲,难道不可悲吗!凡是圣人的行动和作为,一定要观察它所追求的目的和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现在如果有这样一个人,用随侯的珍珠做弹丸去射千仞高的雀鸟,世人一定会嘲笑他。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所用的是贵重的东西而要求取的则是非常轻贱的东西。

生命这东西,怎么能赶不上随侯的珍珠贵重呢!【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

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2.猴子逞能吴王浮于江(1),登乎狙之山(2)。

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3),逃于深蓁(4)。

有一狙焉,委蛇攫(5),见巧乎王(6)。

王射之,敏给博捷矢(7)。

王相者趋射之(8),狙执死(9)。

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10):“之狙也,伐其巧(11)、恃其便以敖予(12),以至此殛也(13)。

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14)!”颜不疑归而师董梧(15),以锄其色(16),去乐辞显(17),三年而国人称之(18)。

(《庄子&S226;徐无鬼》)[注释](1)吴王:吴国的君主。

浮,泛舟。

(2)狙(jū):猕猴。

《齐物论》有狙公赋茅的故事。

(3)恂(xún):恐惧、害怕。

弃:弃地。

走:跑,逃跑。

(4)蓁:通榛。

(5)委蛇(yí),同逶迤,庄重而又从容自得的样子。

一说作曲行解亦通。

攫(juézǎo):攀搏。

(6)见:通现。

(7)敏给:敏捷。

博捷:接取。

矢:箭头。

(8)相(xiàng)者:随从打猎的人。

(9)执死:抱树而死。

一作既死。

(10)颜不疑:人名。

(11)伐:夸,矜。

(12)恃:依靠。

便,轻便。

敖:通做。

予:我。

(13)殛(jí):死。

(14)汝:你。

色骄:骄做的态度。

人:指别人。

(15)董梧,人名,吴国的贤人,一说吴国的有道之士。

(16)锄:锄草一样。

一本作助,通锄,除去。

(17)去乐:去掉享乐。

作抛弃声乐解误。

辞显:辞谢显贵。

(18)称:称赞。

[译文]吴王泛舟于江上,登上猕猴山。

群猴看见他,恐惧地弃地跑掉,逃到榛树丛中。

有一只猴子,从容自得地攀搏抓取,向吴王显示灵巧。

吴王射它,敏捷地接取箭头。

吴王命令随从者上前一齐射它,猕猴中箭抱树而死。

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猕猴,夸耀它的灵巧依靠它的灵便来傲视我,以至于这样死去!要引以为戒啊!唉!不要用你的骄傲的态度对待别人啊!”颜不疑回去而拜董梧为师,除去傲色,去享乐就贫苦辞显贵甘淡漠,三年而国人都称赞他。

【寓意】不管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当作骄傲的本钱。

谦虚谨慎,才能获得人们的敬重。

3.邯郸学步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40)?未得国能(41),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42)!《庄子&S226;秋水》[注释](40)寿陵:燕国邑名。

余子:少年。

邯郸:赵国都城。

(41)国能:赵国人行路的本领。

(42)直:竟然。

匍匐:爬行。

[译文]难道你没有听过寿陵少年去邯郸学习走步的故事吗?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技艺,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寓意】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

不仅学不到别人的优点,反而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4.魏王召见庄子庄子衣大布而补之(1),正緳系履而过魏王(2)。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3)?”庄子曰:“贫也,非惫也。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4)。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5)?其得柟梓豫章也(6),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7),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8)。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9),危行侧视(10),振动悼栗(11),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12),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13),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14)!”(《庄子〃山木》)[注释](1)大布,粗布。

穿粗布制作又带补丁衣服。

(2)緳(xié):通絜。

带子。

正緳,整理扎束好腰带。

系履:鞋子已磨穿,用麻绳扎牢。

魏王,魏惠王。

过:至,去。

(3)惫(bèi):疲乏困顿。

(4)非遭时:生不逢时,没有遇见好世道。

(5)腾猿:善于腾跃之猿猴。

(6)柟(nán):楠的异体字。

柟树为产于四川云贵各省的常绿乔木。

梓:梓树,又称揪树,生长于长江以北的落叶乔木。

豫章:即樟树,亦为高大乔木。

(7)揽蔓:把捉牵扯。

王长:恰然自得的样子。

(8)羿:古代传说中善射的英雄。

曾协助尧上射十日,下射凿齿、九婴、封稀、修蛇等害兽。

蓬蒙:羿之弟子,亦是善射之人。

眄睨(miàn nì):斜视瞄准。

言腾猿善跃,羿与蓬蒙也难于瞄准射中。

(9)柘(zhè):桑科灌木。

棘:带刺的小型枣树。

枳拘:桔科带刺小灌木。

(10)危行:心存畏惧,行动谨慎。

(11)悼栗:畏惧战栗。

(12)加急:过分紧张。

(13)昏上乱相:对当权君臣之责骂。

(14)比干:殷纣王之臣,因忠谏不听,被剖心而死。

见:先见。

征:征兆。

言比干己先见将被剖心之怔兆。

[译文]庄子穿着带补丁的粗布衣,扎好腰带系好鞋子去魏王处。

魏王说:“先生为何这样疲困呀?”庄子说:“是贫穷啊,不是疲困。

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王难道未曾见过善于腾跃之猿猴吗?它们在柟梓豫章之类高大树林中,把握牵扯树枝而怡然自得于其间,就是羿与蓬蒙之类善射者也不能瞄准射中它们。

及其在柘棘枳拘之类带刺的灌木丛中,行动谨慎而左顾右盼,内心震惊畏惧战栗,此时井非由于过度紧张而筋骨不柔软灵活,所处形势不利,不足以施展其本领啊。

现在处于昏君与乱相之时而想要不疲困,怎么可能呀?这就是比干被剖心前己已见征兆了啊!”【点评】表现庄子对生不逢时、生活潦倒的极度不满。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就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斥责。

5.螳螂捕蝉庄子游于雕陵之樊(1),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2),感周之颡(3),而集于栗林(4)。

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5),目大不睹(6)。

”蹇裳跛步(7),执弹而留之(8)。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9)见得而忘其形。

异鹊从而利之(10)见利而忘其真(11)。

庄周怵然曰(12):“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13)!”捐弹而反走(14),虞人逐而谇之(15)。

(《庄子〃山木》)[注释](1)雕陵之樊:陵园内植栗树,外有篱笆围护。

雕陵为陵园名,樊与藩通,藩篱之类。

(2)异鹊:异乎寻常之鹊。

广:长。

运寸:径寸,指鸟眼睛很大,直径有一寸。

(3)感:触碰。

颡(sǎng):额头。

(4)集,群鸟栖于树上。

泛指鸟儿落下。

(5)殷:大。

逝:往,飞走。

(6)不睹:看不见人,以至触碰庄周额头。

(7)蹇(qiān)裳:提起裤角。

躩(jué)步:蹑足而行,生怕惊动鸟儿。

(8)留之:佇立伺便发弹而射之。

(9)执翳(yì):用树叶遮蔽自身,以便偷袭猎物。

翳,遮蔽。

(10)从而利之,指随之从中得利,可趁机捕到螳螂。

(11)真:真性,本性。

忌其真:忘掉自己的本性。

如鸟目大能视而下见,翼长能飞而不逃,不知避险保身,即是忘其真。

(12)怵(chù)然:惊惧警惕的样子。

(13)相累:相互牵累。

蝉为美荫所累,螳螂为蝉所累,异鹊为螳螂所累。

万物皆为利累而忘害。

二类相召:不同物类相互召致。

利与害、祸与福、忧与乐、得与失等等相与为类,相互对立,又是召致对方的条件。

如螳螂之利在捕蝉,专注此利忘记异鹊在后;异鹊之利在螳螂,专注于此而忘记乎持弹弓藏在树下的庄周。

此利便成为召致彼此的条件,只有无求才能远害。

(14)反走:返身跑回去。

(15)虞人:看管陵园之人。

逐:追赶。

谇(suī):责骂。

以其为偷栗之人。

[译文]庄子在雕陵里面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鹊鸟从南边飞来,翅膀长有七尺,眼睛的直径有一寸长,触碰庄周之额头,而落在栗树林中,庄周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长而不飞去,眼睛大而不见人。

”便提起裤角蹑步而行,拿着弹弓伫立伺机发弹击之。

看到一只蝉正在浓密树荫下而忘记自身的危险,螳螂躲在树叶后伺机偷袭,见得而忘记自身的危险;奇异之鹊随之而从中得利,见利而忘记其真性。

庄周惊惧警惕悦,“唉!物类本来是相互牵累,二类对立而又相互召致。

”丢下弹弓返身跑回去,看管陵园的人以为他偷了东西,在后面追赶责骂。

【点评】逐利忘形,只顾眼前利益,必有后患。

6.拊马不时夫爱马者,以筐盛矢(30),以蜄盛溺(31)。

适有蚉虹仆缘(32),而拊之不时(33),则缺衔毁首碎胸(34)。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35),可不慎邪!”(《庄子&S226;人间世》)【注释】(30)矢:屎,粪便。

(31)蜄(shèn):大蛤,这里指蛤壳。

溺:尿。

(32)蚉 :“蚊”、“虻”两字之异体,即牛虻。

仆缘:附着,指叮在马身上。

(33)拊(fǔ):拍击。

(34)衔:马勒口,“缺衔”指咬断了勒口。

首:辔头,“毁首”指挣断了辔头。

胸:胸饰,“碎胸”指弄坏了络饰。

(35)亡:失。

“意有所至”是说本意在于爱马;“爱有所亡”是说失其所爱,适得其反。

【译文】爱马的人,以精细的竹筐装马粪,用珍贵的蛤壳接马尿。

刚巧一只牛虻叮在马身上,爱马之人出于爱惜随手拍击,没想到马儿受惊便咬断勒口、挣断辔头、弄坏胸络。

意在爱马却失其所爱,能够不谨慎吗!”【点评】爱应有恰当方法,否则,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7.胠箧探囊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①,则必摄缄縢、固扃鐍②;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③;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④,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庄子·胠箧》)【注释】①胠(qù):从旁打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