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济南形意拳及省级非遗文化的沿革发展013-5-13

1-1济南形意拳及省级非遗文化的沿革发展013-5-13

济南形意拳(省级非遗文化)的沿革发展形意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拳术,它和八卦掌、太极拳、少林拳并称为武林四大名拳,又与八卦掌、太极拳并属三大内家拳系,在中国广泛流传。

清雍正13年(1735年)河南进士王子诚所著《拳论质疑序》一书、清晚期拳谱《心意拳原委考》中和清乾隆15年(1750年)出版的“六合拳序”中等,均记述形意拳史上四个重要人物。

(1)宋朝民族英雄岳飞(2)明末清初的姬际可,字龙峰(3)戴隆邦(4)清朝中叶的李洛能(老能)。

据古拳谱、史料记载和民间先辈相传,形意拳源于宋朝武穆王岳飞。

岳飞,字鹏举,宋朝名将,民族英雄,故后被封为岳武穆王。

据载,岳飞“习射于周侗”,“学枪法于陈广”,“兵法于智明和尚”。

通过长期与金兵作战经历,博采众长,脱枪为拳,以传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

形意拳先辈及古拳谱多冠以“相传”形意拳源自岳飞或始创于岳飞,今人考证者,以史料不足认为先辈假托岳飞创拳,借岳飞之名以增重,以立世之精神鼓舞后学,有利于发展本拳种。

但岳飞在与金兵作战中,把用于实战的真功夫变为军事格斗技术传教将士,以杀敌破阵,确实造就了一只具有高超武艺的岳家军,使金兵闻风丧胆,其军事格斗技术,就来源于武术的创新和战争生活实践的经验结晶。

从某种意义上看,“岳飞”的影响,在形意拳相传中,为其广泛传播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

形意拳流传中的重要人物姬际可,字龙峰,明末清初,山西蒲州(现永济县)诸冯人氏。

谱传,姬公(际可)访道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默识揣摩,朝夕练习,经数载,尽悟其妙,遂以“心意六合拳”授曹继武。

又据载,姬公精于枪法,以枪为拳,会其理为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合,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的雏型。

姬龙峰传安徽人氏曹继武,曹又传山西祁县戴隆(龙)邦、河南马学礼,戴隆邦传李洛能。

李洛能(老能),字能然,号飞羽,河北深州人氏,素喜拳术,常经商太谷,闻戴隆邦善“心意六合拳”,遂往拜学,时年37岁,苦练十年大成,并悟化传授心意六合拳。

李洛能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在深入研究戴氏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理论上吸取道家养生观点和哲学思想,认为人之整体形态与思想意识达到高度统一,更符合拳理拳法,遂定名为“形意拳”。

他一改墨守成规、教人唯亲的保守思想,重视知识分子作用,广传门徒,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门人又积极完善拳术理论及内涵,并加强对外广泛交流研究。

因此,形意拳名家竞出,群星璀璨,在武林中声誉大振,深受敬慕。

当时,名噪遐迩的李洛能入室弟子有: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张树德、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等。

此后形意拳不断发展壮大,遍布全国各地,并形成各地区练拳风格。

从1990年至2006年在北京、山西、深州等各地举办的全国及国际形意拳邀请赛上看,李洛能所传的形意拳,形成各地区不同的风格流派。

而戴隆(龙)邦所传,名为“戴氏心意拳”,与形意拳的拳架、风格也不一样。

马学礼所传的河南派,名为“心意拳”,其拳架、风格与形意拳的拳架、风格亦不一样。

溯本追源,从姬际可的“心意六合拳”到戴隆邦、马学礼的“心意拳”,再到李洛能的形意拳,虽是同源但又各具特点,说明了拳术在不断发展创新。

郭云深传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郭圆(养子)、刘勇奇、刘纬祥、李殿英、李振山、黄修亭、赵殿元、魏老率、王芗斋等。

李魁元传孙禄堂、李汉章、马耀南等,孙禄堂传陈微明、李玉琳、孙存周(子)、孙剑云(女)、万良等,李玉琳传李天骥(子),李天骥传牛胜先等;万良传黄万祯等,黄万祯传朱从贵、朱天册等;马耀南传张祥麟、袁老一、何洪滨、韩宝树等,张祥麟传单吉刚等。

许占鳌传汤士林、倪成玉。

刘纬祥传马礼堂、马青藻,马礼堂传尚济等。

李振山传郭子昆、麻胜、张学等,郭子昆传冯志坤、李世英、宋光印。

刘奇兰传李存义、张占魁、耿继善、周明泰、田静杰、王福元、刘老馨、刘德宽、刘风春、刘殿琛(子)等。

李存义传郝恩光、尚云祥、黄柏年、李彬堂(子)、周玉祥、诸桂亭、李云山、马玉堂、李文豹、傅剑秋、郭永禄、郭汉之、李文亭、程有信等;尚云祥传孙梦之、许笑羽、那越臣、靳云亭、辛健候、尚芝容、刘化甫、王凤章、李文彬、韩伯言等,许笑羽传鲍玉藻等,鲍玉藻传袁宝海等;辛健候传崔国贵、张国良等,张国良传张世杰等;李文彬传李宏(子)等;尚芝容传刘俊峰等;刘化甫传马锡惠、赵忠等,赵忠传邸国勇等;王凤章传骆大成等;韩伯言传任怀珠、郭玉信、孙署光、梅殿修等;黄柏年传邓万春、扈慕侠、韩辅桐等,韩辅桐传晁景水;李彬堂传陈盛甫等;傅剑秋传王乃发、傅少侠、崔占国等,王乃发传崔云峰、陈文俊、于沛寰等;李文亭传唐凤亭;程有信传钱文章等。

张占魁传韩慕侠、王俊臣、姜容樵、韩云亭、钱树桥、刘锦卿、王占恒、刘朝海、白学海、马登云等;韩慕侠传马玉林等;王俊臣传田际成等;姜容樵传沙国政等,沙国政传张尚民等,张尚民传刘龙昌;钱树桥传熊守年、潘小杰等。

耿继善传耿霞光(子)、刘彩臣、张秀、邓云峰、董秀升等;耿霞光传陈尚毅等,陈尚毅传杨淑华(女)、王胜超等;邓云峰传吴子珍、杨沫、高子英;吴子珍传王玉坤、牛宝贵、李清泉、戴玉斌等;牛宝贵传周宝昆、孙长芙等;王玉坤传曹金榜,曹金榜传周树斌等;高子英传高继武、张用富、董俊雄。

王福元传穆修易、彭廷隽、齐振麟、刘士荣、王继武等;穆修易传胡宝年、张安泰、商长锁等,商长锁传曹志清等。

刘殿琛传齐经堂、刘亦琨、张长发,张长发传李金波等。

李镜斋传李应勋、于殿奎、侯星五等;李应勋传于永汉、李海峰、高医俗、李静轩、张锡贵、罗本祺、朱蕴山、鄢海峰、阎焕卿、李建塘、刘兴泉、任润生、焦念丙、曹竹亭、怀金章、许墨林、许桂林、吴祝三、陶向泉、师吉珍、吴祥贵、侯殿荣、岳可武、李桐芳等;高医俗传杨遵利、李鸧、陈心耿等;李静轩传杨遵利、李鸧、赖志军、师庆荣、于德水、张红新、郭克红,等等;朱蕴山传孙绪生、刘业生、于成银、单卫东、吕素猛、杨学宽、张宝森、陈建春,等。

杨遵利传冯成龙、轩庆龙、汪峰、刘向阳、臧忠鲁、庞志勇、杨冰舸、颜艳、陈光明、窦波、徐勇、冷冰、亓玉顺、张会立、郭荣秀、吕国元、刘峰、黄真、董国庆、王健、秦绪旺、李斌、刘文骁、陈岩、李红涛、云霄鹏、谢德宽、李长新、赵希杰、逄波、陈德玉、周然、齐庆勇、韩进、宋吉重、孙忠伟、邱凌越、文永琴、严防震,等等。

李鸧传…;陈心耿传…。

车毅斋传李复祯、布学宽、郭玉山、樊永庆、李发春、刘俭、许承麟、侯孝贤等。

李复祯传陈际德、武承烈、乔锦堂、乔锦章、段振奎;陈际德传张书田、郭风山等。

布学宽传张永义、孙德宜、苏登瀛、布华轩、吕家麟等;张永义传梁焕章,梁焕章传程登华;吕家麟传李三元等。

刘俭传吴殿科、吴治泰等,吴治泰传高宝东。

侯孝贤传战开运、王秀娥等。

宋世荣传宋虎臣、宋铁麟、贾蕴高、宋光匡、任尔其等。

宋虎臣传董秀升、李旭洲;董秀升传李桂昌、李锦文等;李旭洲传许繁曾,许繁曾传王万友等。

宋铁麟传吴立孝、赵永昌、宋光华等;吴立孝传田进忠等,田进忠传张增记等。

李太和传李文喜(子)、李喜顺(子)、薛振纲、范彬等。

李文喜传王振东、孙增瑞等;王振东传张玉林等。

李喜顺传李存柱(子)。

薛振纲传薛颠等。

贺永恒传董德茂、贺兆太等,董德茂传郭维城、郝霖瑞等;郝霖瑞传杨葆居等;郭维城传左德伟,左德伟传马振贵,马振贵传杨秋等。

以上师承传人,因受篇幅所限,只述所知少数人物。

济南形意拳的发展形意拳在山东济南传衍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它的初期可追溯在1930年左右,当时山东国术馆始办于山东济南。

在国术馆内先有教务主任李玉琳兼教形意拳。

到1932年后,国术馆教务长田镇峰先生到河北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聘请李洛能先生的八大弟子之一李镜斋先生的高徒李应壎(勋)(又名李向左)来济南任形意拳教员。

在国术馆内有开工资的练习班和派教员授课的民众班,后来练习班经费困难改为自费的师范班。

李应勋先生同时传授两班形意拳,为形意拳在济南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这期间除李应壎先生在国术馆教授形意拳外,民间的马耀南先生、从南京来的马方侯先生也传授形意拳。

这时期李应壎先生传授的学生有:李海峰、高医俗、于永汉、李静轩、怀金章、李剑塘、刘兴泉、吴祝三、罗本祺、朱蕴山,等。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黄河北岸,国术馆成立武士队(国民军义勇队)参加抗战,李应壎先生也加入武士队。

此武士队虽有抗战的热情,也个个身怀绝技,但缺乏英明领导和军事知识,所以几经战斗伤亡惨重,最后被打散。

李应壎先生在队伍被打散后又辗转回到济南,继续传授形意拳,并在济南中山公园(后改为人民公园)等三处场地,以授拳为生,直到1966年去世,终年76岁。

第二时期是1980年左右。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挖掘发展中华武术文化,李应壎先生的徒弟高医俗率先在济南英雄山下成立济南英雄山形意拳第一辅导站,随后其师弟李静轩、罗本祺、朱蕴山进入辅导站,朱蕴山设立了工人文化宫形意拳第二辅导站,传授形意拳。

形意拳名家高医俗向国家贡献出了拳经拳谱,获国家雄狮奖。

高医俗先生积极筹备成立济南形意拳研究会,但因病去世未能实现夙愿。

1985年济南形意拳研究会成立,晁景水成为第一任会长,后又改选杨遵利任会长。

高医俗先生去世后,李静轩先生、罗本祺先生在济南英雄山形意拳第一辅导站教授形意拳,杨遵利先生成为辅导站教练(辅导站上级管理部门发证),协助两位老师教拳和管理内外事务,并负责联系上级部门等,朱蕴山先生在工人文化宫形意拳第二辅导站教授形意拳。

这时期济南形意拳研究会有:晁景水、杨遵利、康庄、李鸧、陈心耿、孙绪生、韩世山、梁玉成、沈风刚、刘阴忠、张年升、张宏纲、李万温、刘业胜、杨敬臣、于成银、于得水、赖志军、师庆荣、郭庆忠、董林、张文忠、李朝阳、何向达,等。

济南形意拳界有名人士有:周永祥、周永福、周子和、韩伯言、辛学儒、孙业民、韩宝树、姜周存、陶向泉、李同芳、梁洪玉、柳辉成、李培义、刘监塘等。

第三时期(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形意拳的发展)是以济南形意拳研究会杨遵利会长为代表的济南形意拳,认真落实全民健身运动,弘扬武术文化,使济南形意拳队伍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并密切同各地形意拳组织进行广泛交流,形成了济南地区的风格特点。

并且济南形意拳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

济南形意拳研究会也成为全国形意拳中一支影响较大的社会团体组织。

“济南形意拳”在杨遵利先生的努力下,2009年成功申报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遵利先生成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这对传播弘扬进而光大济南形意拳,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是济南武术方面目前唯一的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济南武术和济南形意拳的一项历史荣耀,它标志着济南形意拳作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化品牌,将载入史册。

杨遵利先生作为一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形意拳代表性传承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形意拳”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