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考试试卷考试科目《影视美学》专业设计艺术学(影视传媒艺术)年级设艺研1100037考生姓名曾臻考生类别日校生浅析中国西部武侠电影的景观特征和人文内涵执笔学生:曾臻指导教师:吉平(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摘要:1990年一部《双旗镇刀客》开创了中国西部武侠的先河,在近20年的发展中,中国西部武侠渐渐成为了武侠电影的一个新流派,具有浓郁西部地域色彩和人文内涵的电影成为了西部武侠电影的重要特征。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西部武侠电影所共有的景观特征和人文内涵,试图从几部经典西部武侠电影中找出场景、武打、镜头景观的相似点,同时探讨西部精神与武侠精神相契合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西部武侠;景观特征;人文内涵正文:1.概论中国西部电影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倡导“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1],在第五代导演的带领下,以展现西部粗犷雄浑自然风光和宿命悲凉人文内涵的电影形成了潮流,由此这类影片都打上了西部电影的烙印,西部电影也渐渐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创作流派。
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特有类型之一,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最为成熟的一种类型电影。
侠文化作为中国民间一种传统文化曾长久的存在于历史舞台之上,“作为‘20世纪新生事物’的武侠电影是‘中国侠文化的一个现代支流’”[2]武侠电影可以说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电影类型。
西部电影和武侠电影的结合是中国西部地域文化和中国武侠文化碰撞的结果。
1990年何平导演的电影《双旗镇刀客》开西部武侠的先河。
武侠片和西部片虽然都是类型片,但电影是随着社会、历史、文化演进的,所以电影的模式也是多元的类型不再是固定不变,而是多元混合的。
“中国西部武侠”这一定义与范畴首先是西北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张婷女士提出来的。
“中国西部武侠电影作为武侠电影的流派,它的产生和发展将以西部地域风貌为背景,具有浓郁西部地域色彩的、内涵上体现西部精神气质的武侠电影定义为中国西部武侠电影。
“[3]2.西部武侠电影的景观特征“景观”这一概念是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重要特征,由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中首次提出。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在从“叙事电影”到“景观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奇观化已经成为了电影是否精彩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双旗镇刀客》之前,武侠电影多是古意绵绵、竹风听雨等灵动优美的场景布置和武打动作。
《双旗镇刀客》却首次将武侠片的镜头转向了广袤无垠的中国西部,展现了西部的沙漠荒原、边陲小镇,与世隔绝的孤独场景,末日般的黄沙漫天,这些“奇观化”和“陌生化”的景观特征震撼了观众,西部武侠片的取景不再是他们熟悉的名山古刹、秀丽山水。
《双旗镇刀客》之后,越来越多的武侠片将镜头对准了西部黄土沙漠,诸如1992年的《新龙门客栈》、1994年的《东邪西毒》、2003年的《天地英雄》、2005年的《七剑》等等。
即便不是全片取景于沙漠,也会或多或少的展现西部雄壮神奇的自然风貌,这类电影有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
2.1场景景观西部武侠电影最重要也是最具有风格化的场景景观就是西部广袤无垠的沙漠、斑驳的黄土地、黄沙漫天飞舞等自然风貌。
《双旗镇刀客》中西部的黄土地、好妹和父亲所居住的朴拙闭塞的边陲小镇、孩哥骑着马随着风沙而来的风尘仆仆、沙子般粗粝的质感都力图营造一种极富地域色彩的西部画卷。
《新龙门客栈》中沙漠里唯一的一个简陋客栈、一身黑色的锦衣卫们踏着铁骑卷着黄沙滚滚而来、孤独耸立在沙漠的客栈旗幌和风车都将观众带入了与世隔绝、世界末日般的黄沙世界。
《东邪西毒》中欧阳锋在沙漠中经营着一家小酒馆、破败的酒馆、连绵的沙漠、耸立在一角的枯木、来去如风的人物都营造出了与沙漠气质如出一辙的孤独、压抑。
《天地英雄》中不同民族的人群在西域沙漠中穿梭、苍茫的群山、无垠的沙漠都将观众带入一个西域魔幻神奇的土地。
分析这几部影片的场景景观不难发现,在西部武侠电影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要展现西部雄壮悲凉的沙漠场景。
然而仔细分析影片的剧情和主旨,沙漠作为场景景观不再仅仅是烘托氛围的场景,而是成为了影片的一个重要意向。
《双旗镇刀客》中的边陲小镇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小世界,这里的人笨拙、朴实又自私胆小,这些准备都是为了剧情的发展——孩哥在沙漠中绽放、英雄般的变身。
《新龙门客栈》中的沙漠是一种死亡的威胁,沙漠的了无生机与龙门客栈的人肉包子的情节暗中契合,东厂锦衣卫黑色肃杀的层层包围,让黄沙中的孤小客栈跟沙漠一般了无生机。
《东邪西毒》中沙漠的冷漠疏离成了影片中人物“拒绝”与“被拒绝”的最好注解。
《天地英雄》中沙漠险途暗示了护送舍利的艰难,进一步暗示了佛法对苦难的拯救。
由此看来,武侠与西部的结合不是生硬的,沙漠戈壁的悲凉、豪迈、冷漠、无情都成了影片的重要意向,这些场景的选择不再是单纯的“景观化”电影,而是融景于情、相得益彰。
2.2武打景观《双旗镇刀客》中的最后孩哥和“一刀仙”的决战中,黄沙漫天看不清交战状况只听到几声刀剑碰撞的声音,之后黄沙散去,孩哥击杀了“一刀仙”。
不同于常规武侠片的高手对决,在古意充盈的湖光山水之间做惊险优美的舞蹈。
《双旗镇刀客》这惊心动魄的决战来的干脆果决,同西部豪迈的自然风光一样毫无揣测一览无余。
《新龙门客栈》中大部分武打戏集中在室内,所以快速紧凑的武打成了狭小空间的看点。
虽然室内打动精彩,但最后曹少卿与小鞑子在沙漠中的打斗却如神来之笔,将沙漠的死亡气息勾勒的丝丝入扣。
这一场打斗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效果甚至比之前所有的武打效果都好。
曹少卿的武功出神入化,击败了周淮安、邱莫言和金香玉,但最后却被龙门客栈一个店小二森森剔去了整个手臂和腿,露出骇人的白骨。
《东邪西毒》的开场是伴随着欧阳锋的自白和打斗开始的,眼花缭乱看不清的打斗与欧阳锋几个脸部特写组接在一起。
武打似乎不再注重形态的优美好看,而是成了一种象征。
重视的不是武打的动作而是通过面部表情的特写来反映人物压抑孤寂的心理状态。
《天地英雄》展现了更多的厮杀、奔走、追逐、逃亡等等,接近古代战场生死边缘的状态让西部沙漠的豪迈恢弘与大战的气势融为一体。
这几部典型的西部武侠电影中的武打景观不再是行云流水的禅意招式,而是与壮阔雄浑的自然景色对照的狠厉果决的实打招式。
2.3镜头景观为了最好的展现西部苍茫延绵气势恢弘的沙漠戈壁,西部武侠片里展现自然风光的镜头多是广角、长镜头,让西部荒漠兀自呈现在观众眼前。
《双旗镇刀客》借鉴了好莱坞西部片的镜头语言与画面构图的部分特点,同样的荒漠、小镇、来去如风的刀客。
《双旗镇刀客》镜头并不经常运动,剪辑也是较平缓的。
这样的剪辑也符合剧情设置以及人物性格,孩哥、好妹以及镇子上的居民都是朴拙的西部人民,他们只是在这荒漠中苦苦求生对其他一无所求。
固定镜头的运用也是对人物性格的征兆。
与此截然不同的则是《东邪西毒》的镜头语言。
在电影《东邪西毒》中充斥着大量的倾斜镜头、大俯大仰镜头、以及运动摄影、快速剪辑等。
这样MTV式的剪辑、破碎的镜头、跳接的剪辑如同故事中一个个孤单个体。
疏离、抗拒、散落都体现在视听语言里。
电影中创意性的运用光影,黄沙云影、湖水倒影、灯笼旋转的投影等等,都体现了人物压抑焦虑的内心世界。
在面对西部神奇雄浑的自然风貌时,导演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大广角去展现沙漠中的人、城、各色景物。
《新龙门客栈》中仰拍的裹挟着滚滚黄沙而来的东厂锦衣卫、《天地英雄》中大量广角镜头拍摄的沙漠戈壁、延绵群山。
西部的沙漠荒原成了最好的背景为武侠片注入了新的元素。
3.西部武侠电影的人文内涵西部土地一方面广阔荒芜、了无生机,一方面却又充满着原始、顽强的生命力。
正因为西部自然条件贫瘠,才磨练出西部人顽强的生命意识与抗争精神。
而这强烈的反抗与不屈的精神正如侠客们反对儒家礼义的束缚所展现出来的自由和不屈服。
3.1西部武侠的精神阐释中国西部武侠电影的形成与西部的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为武侠气质与西部地域文化有着某些惊人的相似性。
所以中国西部武侠电影的出现是中国侠文化和西部地域文化碰撞产生的火花。
西部苍凉豪迈的地域风貌所彰显的悲歌式的地域文化和中国的侠文化中的孤独、豪迈、大气如出一辙。
西部的悲凉孤寂与侠客们宿命悲歌的人生相似。
中国西部荒漠之中一望无际的黄沙、寸草难生的戈壁,这些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让生活在此的人民成了苦难的代名词,死亡与绝望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无尽悲歌。
而行走在江湖上的侠客的最终命运也是以生命救赎式的方式沦落江湖红尘。
《东邪西毒》中沙漠的孤独与封闭使得这里成了爱而不得人流放灵魂的边陲世界。
而冲破命运的唯一途径似乎就是离开这片沙漠,无论是《东邪西毒》、《双旗镇刀客》、《新龙门客栈》还是《天地英雄》最后看似光明的结局都是因为主人公走出了这片沙漠、这个无情冷漠的地方。
3.2西部武侠的文化渊源西部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孕育出华夏文明。
西部豪迈广阔的自然风貌造就了西部人豪爽义气的粗犷品格。
侠客们行走江湖也造就了广博的胸怀不拘小节的性格正契合西部人的品质。
“侠文化在西部源远流长,最早的‘侠’是陕西俗语方言的转音。
明清时代,关中地区出现了不少好义尚侠的刀客,这是自宋以来渐渐消亡的侠客的复出和侠义精神的传承……这些侠士的行为成为一种历史积淀,形成了西部人行侠尚义的古道热肠和豪爽粗犷的性格特征。
”[4]所以中国侠文化与西部这片壮美雄奇的土地有着天生的文化根源。
西部土地上原始顽强的生命力与抗争精神和中国侠文化有高度的契合。
侠客们无所顾忌的意识,绝望中强烈的求生意志都和西部地域文化同根同枝。
“在西部最容易使人进入一种极限体验,生存与死亡的本能可以不通过任何中介和升华而直接呈现出来,人始终处在大限的边缘上……这使西部人拥有了罕见的生存能力和豁达、强悍的心理能力。
”[5]而行走江湖的侠客也必须具备这样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骨,至今仍发挥着影响。
侠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是对正统文化的一种反叛和质疑,西部地域文化也是对残酷自然的反抗。
武侠气质与西部气质有着共同点,同样都是孤独、悲凉。
西部地域文化与中国侠文化有着共同发展的历史根源,在地域背景、美学倾向上都有着相似点。
西部武侠电影是西部自然风格和人文精神与侠文化的融合。
中国武侠电影不是偶然出现,而是西部地域文化中豪迈悲壮与侠客精神气质和宿命契合。
武侠和西部文化的碰撞在荧幕上产生了火花,丰富了武侠电影的类型,也为中国西部电影和西部文化形象宣传起到了益处。
参考文献:[1] 钟惦棐.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J].电影新时代,1984(05).[2]倪俊.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研究[D].中央戏剧学院,2005.[3]张婷.中国西部武侠电影初探[D].西北大学,2007.[4]李兆虹.论西部电影中的侠义文化精神[J].当代电影,2010 (03).[5]吉平.论西部多元文化与中国西部电影[J].电影文学,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