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雁门太守行》中的色彩意象探究

《雁门太守行》中的色彩意象探究

微课教案课题探究《雁门太守行》中的色彩意象
1、读诗,
我们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带有色彩的意象,下面一一对它进行分析。

“黑云压城”是比喻敌军压境,气焰嚣张。

“甲光”是将士身上穿的铠甲的闪光。

金鳞:古代铠甲用鳞状铁片缀成。

“甲光向日金鳞开”是对将士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形象写照。

“紫”指长城附近的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半卷红旗”写风大,表现出援军突袭时的低抑气氛。

“霜重”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

“黄金台”在易水之滨,即燕昭王置千金招贤纳土之台。

用战国时燕昭王的典故,他建此台招揽天下贤才,这里用以指受到国家重用。

“玉龙”即宝剑。

这两句诗人剖心明志,是全诗的主旨。

2、总结
这这首诗是写战事的,但却没有只字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而是着重通过这些带有色彩的意象渲染气氛、步步蓄势,使作品的主题鲜明而又突出。

一般写战争不宜用明艳的色彩,但李贺反其道而行之,几乎句句都有带色彩的意象,准确地展现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以及瞬息万变的战斗场景。

正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评价他的诗“贺词如百家锦纳,五色眩耀,光彩夺目。

”杜牧说:“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


3、进一步探究:
为何李贺常用带有色彩的意象?
1、色彩是事物最鲜明、最直观的特征,能给人极强烈的视觉刺激,并迅速引起人的感受。

李贺如此重视色彩的意象,为了唤起读者强烈的视觉感受,进而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他们带进诗的情境之中。

2、他的诗受楚辞、古乐府、李白等多方面的影响,浪漫主义风格,着力于事物状态和色彩表现,偏重于印象,所以诗歌想象奇特,色彩浓烈。

3、作者的生平经历与作品息息相关,李贺因为个人坎坷的命运,在诗中发泄内心的苦闷,慨叹壮志难酬。

所以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冷色调,自热色彩多是冷艳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