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养生理论论文

传统养生理论论文

传统养生理论论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一、《传统养生理论》结课论文内容(共90分):1 传统养生理论概述(30分)阐述本篇论文的理论基础2 我国人民在养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30分)3 依据传统养生理论,提高现代生活质量的措施(30分)二、《传统养生理论》结课论文要求(共10分):1、论文使用论述语言,层次清晰,文笔流畅。

2、排版符合要求(必须有封面,封面模板见附录) 。

3、总字数不少于3000字。

4、至少有五篇参考文献5、严禁抄袭相关文献6、严禁互相抄袭(如有雷同,取消两人成绩)。

三、《传统养生理论》结课论文格式:纸型: A4复印纸,字体与字号:一级标题:宋体小三号加粗二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正文:宋体小四号行间距:倍四、《传统养生理论》交结课论文时间、地点2014年11月24日(周一)晚上6:00至6:30。

4-201教室附:《传统养生理论》结课论文封面(见下页);《传统养生理论》结课论文运用传统养生理论,提高现代生活质量二级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生姓名:汪小雪学号任课教师:怀丽华成绩:2014 年 11 月运用传统养生理论,提高现代生活质量内容摘要:现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的人不怎么注重身体健康,生病了就吃药,殊不知一些病痛其实是可以通过养生来避免的。

中国传统养生是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为理论基础,注重从人的整体出发,不论动,静或动静结合,都是通过自我的修炼和调养,是阴阳平衡,身心和谐,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

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开发,并不断的发展,以提高现代生活质量。

关键词:传统养生五行论阴阳论经络论四季食物养生自古以来,我国养生健身的理论与实践,就有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的哲学和中医学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一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基础(二)阴阳论《黄帝内经》指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认为生命现象是由阴阳构成的。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

在人体阴阳的消长运动中,对立双方,总是保持动态的相对平稳,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同时,阴阳两个方面又是相互转化,互相制约的。

如果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即产生由阴转阳或由阳转阴的变化,人体的生理活动,就会出现紊乱,引起疾病。

养生,就是企图使阴阳保持和恢复平衡、协调。

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

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它指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昼为阳,夜为阴,没有昼,就无所谓夜;没有夜,也就无所谓昼。

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

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阳是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养生锻炼的目的在于协调阴阳,使躯体内环境趋于平衡,并顺应外部阴阳环境的变化,保持人与天地之间的平衡。

《内经》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吸收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我们平时的养生锻炼中,应注意以下阴阳原则:锻炼应注意季节阴阳,锻炼应顺应时辰变化,选择锻炼应注意体质阴阳等。

(二)五行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中的“五”,是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徐大升《元丽赋》云:“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虚。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

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人体中的五行(五脏六腑)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一部分都有特定功能,只有各部分相互协调平衡,才能保持人体健康。

任何一部分出现问题,机体就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人就会生病,出现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感觉。

(三)经络论是与的总称,意指周身气血运行的。

经络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并形成理论的,它是以手、足三阴和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体,网络遍布全身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内联,外布五官、,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机的、与自然界属性密不可分的整体。

它不仅指导着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

《》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

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等方法,刺激经络、,以激发,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针法是以刺激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疏通经络的作用。

灸法是借助艾火热力,灸灼、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的效果。

按摩是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等手法,起到运行气血、健身祛病的作用。

三种方法各有特长,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需综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对人体无损伤与。

如能持之以恒,不失为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养生祛病良法。

(四)四季食物养生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不同,其不同的气候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补充不同的营养。

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是因为自然界在春夏季节,阳气由初盛至强,人体的阳气盈于外,此时为秋冬的收藏作准备;秋冬季节,阴气渐盛至大盛,人体的阳气藏于内而阴气盈于外,此时为春夏的生长作准备。

冬季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这是说人体在冬季调摄恰当,春季将不患或少患温病;夏季如调摄不当,暑热亢盛,津液亏损,暑邪内蕴,秋季将患风疟又名温疟(有但热无寒,少气乏力,手足热而欲呕,口渴引饮,头痛关节痛等。

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具体是:春(风)气通于肝;夏(火)气通于心;长夏(湿)气通于脾;秋(燥)气通于肺;冬(寒)气通于肾。

春季饮食宜选甘甜及温性的物质,以清谈可口为佳。

忌酸涩,忌油腻生冷。

,夏季饮食宜选择清凉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秋天饮食要注意保护阴液,滋阴润肺,宜"少辛多酸";冬季切忌硬、生冷食物,否则易伤脾胃。

二我国人民在养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年来,由于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我国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医养生的重要性,开始注重从中医里找到一些启示。

但是,人民在养生方面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很多人没有养生意识,尤其是年轻人,认为自己身体已经非常好,没必要养生。

其实不然,有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通过平时养生来避免或者减轻的,关键是看自己平时也没有注意到这些传统养生的细节和小的生活习惯;二,人民平时的一些生活习惯就违背了传统养生的原则。

很多人因为工作或学习原因,明明知道一些做法对身体不好,可还是得那样做,比如说熬夜工作,晚睡早起,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夏季过多吃冰凉食物,冬季不注意保暖,平时宅在家不注意锻炼等,这些生活习惯会慢慢对身体产生损耗。

老师上课时说;“其实人出生时,如果以后没什么大病,都是可以活到100岁的,只是因为人不遵守养生理论,慢慢消耗生命,才会缩短寿命的。

”可见,我们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一些人不知道从哪些途径获得养生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些所谓的养生节目,养生专家说的一些理论,感觉很困惑,因为有时他们的观点并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

人们不禁疑惑:“我到底该听谁的”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可以多范围的了解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翻阅相关资料,咨询专家的意见,再结合自身情况,确定养生方案。

三提高现代生活质量传统养生理论是我国几千年劳动人民摸索的结果,在现代也应该宣扬其独特的功效,引导人民学会养生,提高生活质量。

概括起来讲,传统的养生方法主要有:气功养生、太极拳健身、导引、按摩保健等。

习练太极拳好处颇多,首先就是强身健体,练拳后气血通畅,百病难侵。

很多习练者都是冲着其显着的健身效果而加入了这一行列。

因练太极拳而使旧疾、顽疾不治而愈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其健身的显着效果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练拳的行列中来。

所谓“民以食为天”,食物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在不同的时候应该吃什么,吃什么东西补什么。

中国传统医学里关于食疗的记载也是非常多的,像《皇帝内经》。

应当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是因为自然界在春夏季节,阳气由初盛至强,人体的阳气盈于外,此时为秋冬的收藏作准备;秋冬季节,阴气渐盛至大盛,人体的阳气藏于内而阴气盈于外,此时为春夏的生长作准备。

春天,由于气候转暖,新陈代谢逐渐加快,消耗增多,吸收、贮存营养物质的能力也随之加强。

冬季,由于气温明显降低,各种活动相应减少,人体的新陈代谢较为缓慢,营养物质易被吸收和贮藏。

(1)春季膳食宣养肝春天生发,阳气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正是调养身体五脏的好时机,尤其肝脏需调息生养。

饮食宜选甘甜及温性的物质,以清谈可口为佳。

忌酸涩,忌油腻生冷。

辛甘之品可助春阳之气,温性食品有利于保护阳气,如葱、姜、芫要等均可多食,但不宜食大热及过度辛辣之食品。

春季里尤提倡多食新鲜蔬菜,如胡萝卜、花菜、白菜、青椒等。

寒凉油腻之物易损脾阳,应该少食。

一般情况下,不主张在春天服用补药及服用过多的补品,清淡爽口的饮食更利于春季养生。

(2)夏季膳食勿杂乱夏天阳光照射,气温偏高,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食物的调养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气。

因此,饮食宜选择清凉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

酷暑盛夏,出汗过多常口渴,适当吃一些冷食可帮助体内散发热量,补充水分、盐类及维生素,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如西瓜、绿豆汤、杨梅汤等,但切忌因贪凉而暴饮暴食,否则会使胃肠道受寒滞而引起疾病。

(3)秋季膳食增进补秋燥易伤津液,故秋天饮食要注意保护阴液,滋阴润肺,宜"少辛多酸",宜多食芝麻、核挑、糯米、蜂蜜、乳品、甘震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生津的作用。

天气渐寒时,饮食还要适当多以温食为宜,少食寒凉之物。

秋季水果品种繁多,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适当的水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