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脑17
二、大脑皮质
(一).大脑皮质细胞构筑:
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
原皮质(海马、齿状回) 旧皮质(嗅脑) 新皮质(除原、旧皮质以外的大脑皮质部分)
原皮质和旧皮质为3层结构 海马三层结构:
分子层 锥体细胞层 多形细胞层
新皮质基本为6层结构 分子层 外(颗)粒层 外锥体(细胞)层 内(颗)粒层 内锥体(细胞)层 多形(细胞)层
内囊位置
(三)、投射纤维
内囊 (1)位置:
(2)分部: 内囊前肢—额部 内囊膝 内囊后肢—枕部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内囊前肢 内囊膝 内囊后肢
1)内囊前肢投射纤维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2)内囊膝的投射纤维 皮质核束
额桥束
3)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辐射
(41、42区)。 损伤后:聋
5、语言中枢(位于忧势半球)
1)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 2)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 3)听话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 4)阅读中枢:位于颞角回。
内脏活动皮质中枢:边缘叶 嗅觉中枢:海马旁回及沟。 味觉中枢:岛盖皮质及岛叶皮质前部 平衡觉区:中央后回的下部头面投射区。
三、问答题:
1、大脑半球以何为标志?分为哪些叶?大脑皮质有哪些 重要功能中枢?位于何处?
2、什么是基底核?主要包括哪些核? 3、内囊位于何处? 内囊分几部分?各部有何纤维通过? 4 何谓边缘系统?有什么功能? 5 试述侧脑室的位置、分部及交通?
四、名词类
1、神经核 2、皮质 3、髓质 4、网状结构
说话中枢 书写中枢
听话中枢 阅读中枢
243
内脏活动中枢:边缘叶包括隔区(胼胝体下回、
终板前回)扣带回、海马旁回、钩、海马、齿状回、 颞极。
嗅觉中枢 (olfactory): 在海马旁回钩的内侧
部及其附近(梨状前区、杏仁周区等)。
味觉中枢 (gustatory arae):岛盖皮质及
岛叶皮质前部。
(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中枢)
1. 第1躯体运动中枢 (first somatic motor area) :位于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 。
特点: 1)左右交叉 2)上下颠倒 3)损伤后表现: 瘫痪
人体各部在第 I 躯体运动区的定位
2.第1躯体感觉中枢 (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
乳头体
海马伞 海马
(3)穹隆连合
(二)、联络纤维 (association fibers)
弓状纤维: 上纵束: 下纵束: 钩束: 扣带:
(三)、 投射纤维 (projection fibers)
内囊(internal capsule)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 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 质板(上、下行传导束) 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 “V”字形
二、选择题: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距状裂两侧
B.
C.颞横回
D.
E.
2.
A.
B.两侧大脑半球中央后回C.
伏势半球额下回后1/3 D.
E.同侧丘脑内侧核
3.
A.又称纹状体
B.
C.包括下丘脑
D.埋在端脑髓质内的核团
E.
A.距状沟上下皮质 B.中央前回 C.中央后回 D.颞横回 E.角回 32.第1躯体运动中枢 33.听辐射投射到 34.视觉中枢
三、侧脑室和基地核
(二).基底核
(1)尾状核 (2)豆状核 (3)屏状核 (4)杏仁体
纹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新纹状体 壳
苍白球—旧纹状体
尾状核
屏状核
壳
苍白球
豆状核
杏仁体
2、基底核 (basal nuclei):
(1)尾状核 (2)豆状核
壳 苍白
(3)杏仁核
(4)屏状核
纹状体:指尾状核和豆状核 新纹状体:指尾状核和壳 旧纹状体:指苍白球
第五节
Telencephalon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大脑半球的分叶标志;大脑半球各面的主 要沟、回的位置;基底核的组成和位置, 纹状体的组成与区分;内囊中各主要投射 纤维束的位置关系;大脑皮质中枢定位; 大脑皮质语言中枢的位置。
2、熟悉:大脑半球的髓质概况;侧脑室的形态及脉 络丛。
3、了解:大脑皮质的分层及各部的差异;边缘系统 的组成和联系概况。
第五节、端脑: 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脑回
脑沟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一)脑半球外侧面
三面:上外侧面 内侧面 下面
三极:额极 枕极 颞极
三条沟: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五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额叶 顶叶
五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大脑各叶的沟、回 额叶 Front lobe
中央前沟 额上沟 额下沟 中央前回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视辐射
皮质红核束
听辐射
顶枕颞桥束
丘脑前辐射
丘脑中央辐射
听辐射 视辐射
内囊损伤表现:
“三偏”症状 (偏瘫、偏麻、偏盲)
1)对侧偏身感觉丧失 (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2)对侧偏瘫 (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
3)两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受损)
偏瘫
偏麻
偏盲
无偏聋现象
(一)嗅脑和边缘系统:
嗅束沟 嗅三角 嗅皮质
一、填空题:
1、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中枢在 ;躯体感觉中枢位于 ; 视觉中枢位于 ;听觉中枢位于
2、基底核是由 , , 和 核组成的;其中 是纹状体中最古老的部分,称旧纹状体。 和 在进化
3、内囊位于 , 和
4、内囊可分三部:(1)位于 与 之间的为 肢;(2) 与 之间 为肢;(3) 为 、
5、内囊膝内有 束通过;后肢内有 , , , 和
前连合 后连合
(1)胼胝体 (corpus callosum)
(一)、连合纤维 (1)胼胝体:嘴、膝、干、压部 (2)前连合 — 连接两侧颞叶 (3)穹窿 、穹窿连合
穹隆柱
穹隆体
胼胝体干
前连合
穹隆连合 胼胝体压部
胼胝体膝 胼胝体嘴 连合前穹隆 连合后穹隆 齿状回
乳头丘脑束 乳头被盖束
穹隆脚 束状回
海马伞 齿状灰 尖下托 下托 前下托 旁下托
海马 侧脑室下角
海马旁回 内嗅区
新皮质---位于端脑表面,由神经元胞体和树突构成细胞 排成6层,故皮质又称皮层,大脑皮质含神经元数目约 130-200亿,生后不再增加。
分子层 外粒层 外锥体层
内粒层
内锥体层
多形层
Brodmann 52 areas(1909)
四、大脑半球的髓质
白质 (由神经纤维组成,分为三类) (一)、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半球的纤维
(二)、联络纤维:联络本半球各部之间的纤维
(三)、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 的纤维
(一)、连合纤维 (commissural fibers) (1)胼胝体:嘴、膝、干、压部 (3)前连合:
后连合: (3)穹隆连合:
顶叶 parietal lobe
中央后沟 顶内沟 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 角回
颞叶Temporal lobe
颞上沟 颞下沟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
颞横回
(二)大脑半球内侧面
枕叶Occipital lobe
顶枕沟 距状沟 楔回 舌回
大脑内侧面
胼胝体沟 扣带沟 中央旁沟 缘支 中央旁小叶 扣带回
位于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 (3、1、2 区) 。
特点: 1) 左右交叉 2) 上下颠倒 3) 损伤后表现 感觉丧失
人体各部在第 I 躯体感觉区的定位
3、视觉中枢(visual area):位于距状沟两旁的枕叶
皮质(17区)。 损伤后:盲
4 、 听 觉 中 枢 (auditory area) : 位 于 颞 横 回
三、侧脑室和基地核
大脑半球内部结构:皮质,髓质,基底核,侧脑室
三、侧脑室和基地核
(一).侧脑室
分四部分: 前角— 伸向额叶 后角— 伸入枕叶 下角— 伸至颞叶 中央部— 位于顶叶内
尾状核 终纹 背侧丘脑 侧脑室脉络丛 胼胝体
中央部
借左、右室间孔 与第三脑室相通
后角
下角
前角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侧脑室
(一)嗅脑:包括嗅球、 嗅束、嗅纹、嗅三角和 嗅皮质
嗅球 嗅束 嗅纹
(二)边缘系统
1、边缘叶:扣带回、海马旁回、钩、海马、齿状回等 2、皮质下结构 :杏仁体、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等 3、功能 (1)司内脏调节、情绪反应、性活动等。 (2)海马与记忆有关。
嗅脑与边缘系的纤维联系
脑室系统
左、右侧脑室 ↓ 室间孔 第三脑室 ↓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 左、右外侧孔 ↓ 正中孔 (蛛网膜下腔)
5、脊髓圆锥 6、马尾 7、脊神经节
8、脑干 9、 脑室
10、内囊
11、纹状体 12、海马结构 13、边缘叶
14、基底核
A.丘脑前辐射 B.丘脑中央辐射 C.皮质脑干束 D.扣带束 E.海马伞 62.位于内囊前脚的是 63.位于内囊膝部的是 64.位于内囊后脚的是
A.内囊前脚
B.内囊膝
C.内囊后脚丘脑豆状核部
D.内囊后脚丘脑豆状核后部
E.内囊后脚丘脑豆状核下部
50.视辐射纤维行经
51.听辐射纤维通过
52.丘脑中央辐射纤维通过
(三)大脑半球底面
嗅束沟 嗅三角 嗅皮质
嗅脑:包括嗅球、嗅束、 嗅纹、嗅三角和嗅皮质
嗅球 嗅束 嗅纹
嗅纹 嗅球 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