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损伤-2010
• 一侧:前骨折段向下方移位,后骨折段 向上前方移位(无牙颌) • 双侧:前骨折段则因降颌肌群的作用而 向下后方移位—舌后坠,后骨折段向上 前方移位(无牙颌)
(3)下颌骨角部骨折:
无移位——骨折段上都有咬肌与翼内肌附着。
移位——前骨折段向下移位,后骨折段向前上
移位。
矢状骨折——骨折段移位。
(4) 髁re of maxilla)
1、骨折线:横断骨折,Le Fort骨折 • Le FortⅠ型:梨状孔下方、牙槽突上 方向两侧水平延伸至上颌翼缝。 • Le Fort Ⅱ型: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 眶内侧壁、眶底、颧上颌缝,再沿上颌 骨侧壁至翼突。
• Le Fort Ⅲ型: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 眶部,经颧额缝向后达翼突
4.面神经
三叉神经和腮腺的存在
面瘫,感觉异常或涎瘘
5.疤痕畸形或挛缩
影响美观
6.血运丰富 出血多,愈合快,抗感染能力强, 尽可 能保存组织
7.腔窦多
易发生感染
急 救
(Emergency Care)
口腔颌面部外伤急救处理包括: • • 现场急救 生命支持与进一步处理
急 救 总 则
迅速判断伤情 分清轻重缓急 仔细询问、全面检查
3.窒息的处理
• 早发现,早处理是关键
清除异物 牵舌、吊起上颌 口咽通气管或插管 环甲膜穿刺 环甲膜切开 气管切开术
吸入性窒息
气管切开术
二.止血 (hemostasia)
• 根据 出血(hemorrhage) 部位(site)
来源(origination)
程度(extent)
• 处理:清创缝合术。
(五)撕裂伤
• 特点:较大的机械力量将组织撕裂或撕脱, 创缘不整齐,皮下及肌组织均有挫伤,常有 骨面裸露,出血多,疼痛剧烈,伤情重,易 休克。
• 处理:
及时清创缝合,消灭创面。
显微外科—血管吻合组织再植术。 6小时内,将撕脱皮肤削成全厚或中厚层 皮片作再植术。骨面上不要再植皮肤,基本 上坏死。 6小时以上,邻近皮瓣,游离植皮。
部分脱位—移位、半脱位,嵌入移位。
处理:复位固定2~3周。
完全脱位—脱离牙槽窝,或仅有软组织相连。
处理:尽快植入牙槽窝,固定4周。
牙固定方法:牙弓夹板固定,金属丝结扎法 及尼龙丝结扎粘接法。
二、牙槽骨骨折
• 临床特点:
1、伴有唇和牙龈的肿胀和撕裂伤。
2、摇动损伤区一枚牙时,可见邻近区数牙
和骨折片活动,咬合错乱。 • 处理:局麻下复位到正常解剖位置,以邻 牙作固位体,牙弓夹板固定。
• 常发生于翼外肌附丽下方的髁颈部。无 移位,轻度移位,错位,脱位。如有错 位,脱位——下颌向外侧及后方移位, 前牙及对侧开合。
双侧髁颈部骨折者,下颌不能作前伸运动。
下颌升支后上移位,后牙早接触,前牙开 更明显,侧向合运动受限。
髁状突还可发生纵形(矢状)骨折,帽 状骨折。
2、咬合错乱:早接触,反合或开合。 3、骨折段活动异常:分段活动。 4、下唇麻木:骨折伤及下牙槽神经。
颌骨骨折
颌骨骨折
• 解剖特点: 上颌骨是面中部最大的骨骼。 上方:额骨、颞骨、筛骨、蝶骨相连 (颅骨) 下方:颧骨、鼻骨、泪骨和腭骨相连 (面骨),骨折易并发颅脑损伤和邻近颅面 骨骨折。
口腔颌面部系统解剖复习
骨
颌面部骨性支架共14块
• 单一骨:下颌骨、犁骨 • 成对骨:上颌骨、鼻骨、 泪骨、颧骨、腭骨、 下鼻甲
水肿、血肿、组织移位、血凝块、呼吸道阻塞
或窒息
影响口腔正常功能 、进食和语言、功能障碍;
口腔卫生差
2. 上接颅脑,下连颈部, 易合并损伤
颅脑(craniocerebral) 颈椎(C-spine) 颈部血管(carotid artery, jugular vein)
3.颌骨(Jaw)与牙齿(Teeth) 骨折 牙齿 面部畸形,咬合紊乱 二次损伤 骨折复位的依据, 固定的基础
骨
上颌骨
三支柱
–尖牙支柱(鼻额支柱):主要承受尖牙区的咀嚼压力。 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上行经眶内缘至额骨 –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 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分为两支: 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经颧弓达颅底
–翼突支柱:主要承受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构 成,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相连,将咀嚼压力传至 颅底
(六)咬伤( bite wound )
• 特点:鼠、狗、狼、熊、人咬伤。面 颊部或唇部组织撕裂、撕脱或缺损, 甚至有骨面裸露。
• 处理: 仔细清理创口,复位,缝合组织。 组织缺损者:邻近皮瓣,游离植皮。如骨
面裸露,先促使肉芽组织生长再考虑游离植皮。 接种狂犬病疫苗和破伤风抗毒素( T.A.T ) 的应用。
1、骨折段的移位:部位,外力的大小和方
向,骨折线方向和倾斜度,骨折段是否 有牙以及附着肌的牵拉作用等因素有关。 主要因素——咀嚼肌的牵拉。
(1) 颏部骨折:
单发骨折—大移位
双发骨折—骨折段后下方移位
粉碎性或骨缺损—骨折段中线移
位,使下颌牙弓变窄,舌后坠,呼吸困
难,窒息。
(2)颏孔区骨折:
颌骨骨折的诊断
• 致伤原因和部位
• 查体:伤后表现(创口肿胀,瘀斑),张口度,
牙列,咬合关系,颌骨异常活动。
防止舌后坠,有利排出分泌
物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一、损伤类型 (一)擦伤 ( abrasion wound ) 特点:表皮层破损,少量出血,非常疼 痛,创面常附着泥沙或其它异物。
• 处理:
清洗创面,去除附着异物,防止感 染。可用凡士林纱布覆盖或任其干燥结 痂、自愈。
(二)挫伤 ( contused wound )
三个支柱(Buttress or Pillar):
尖牙支柱,颧突支柱和翼突支柱(内 固定的部位)。腔窦、裂隙和骨缝处薄弱, 易发生骨折。
口腔颌面部系统解剖复习
骨
下颌骨
• 下颌体 • 下颌支 • 下颌角 颌面部唯一能活动的骨!
口腔颌面部系统解剖复习
骨
下颌骨
下颌体
• 下颌体外面 – 正中联合 – 颏结节 – 外斜线 – 颏孔
吸入性
血液、呕吐物(gastric
contents)或其他异物吸入气管(trachea)、
支气管(bronchus)或肺泡(alveolus)
2.窒息的临床表现
烦躁不安、出汗、吸气长呼气或伴有喉鸣音
吸气费力、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口唇发绀 三凹症、呼吸快浅、脉细弱、血压下降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七)颜面部烧伤
特点:水肿明显;窒息的危险;易受口鼻
的污染而感染
处理:全身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面部特殊部位损伤的处理特点
颊部:关闭创口,消灭创面和死腔,防止假性关
节强直。
腭部:粘骨膜撕裂伤—复位缝合。
硬腭贯通伤:腭瓣,松弛切口,腭护板修复。
舌部:缝合创口与舌体长轴平行—保持舌的长度,
• Le Fort Ⅲ型骨折多伴有颅底骨折或颅
脑损伤,出现耳、鼻出血或脑脊液漏
(leak)
• 腭中缝裂开—上颌骨纵形骨折
2、骨折块移位——外力和重力决定,后下 移位。 3、咬合关系错乱,后牙早接触,前牙开颌, 张口受限(上颌骨后移压迫喙突)
4、眶及眶周变化,眼镜状眶周瘀斑,睑球结 膜下出血或复视 5、颅脑损伤:颅底骨折,颅脑损伤,脑脊液 漏。
• Category
创伤性(traumatic) 休克(Shock)
失血性(hemorrhagic)
• 处理:
镇静(sedation) 止痛 止血 补液 扩容纠酸 先盐后糖 见尿补钾 电解质一般采用平衡盐液
四、 伴颅脑损伤的急救
•
颅脑损伤: 脑震荡(concussion) 脑挫伤(contusion) 颅骨(skull)骨折 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
不要将舌的创缘与牙龈缝合,粗线缝合,以免滑
脱、裂开。
牙和牙槽突损伤
(一)牙挫伤 ( contusion of teeth )
牙周膜、牙髓损伤 ;牙伸长、松动,咬合
痛,叩痛。
处理:轻者—观察,软食。
重者(牙松动)—简单结扎固定,调合。
牙髓坏死—RCT
(二)牙脱位 ( luxation of teeth )
口腔颌面部系统解剖复习
骨
上颌骨
• • • •
一体(四面) 四突 一窦 三对支柱
口腔颌面部系统解剖复习
骨
上颌骨
四突
• 四突 – 额突 – 颧突
– 腭突 – 牙槽突
口腔颌面部系统解剖复习
骨
上颌骨
一窦
• 上颌窦
– 下壁盖过上颌第二 双尖牙至第三磨牙 的根尖 – 上颌第一磨牙根尖 距上颌窦底最近
口腔颌面部系统解剖复习 • 三个支柱
• 特点:皮下及深部组织损伤,无开放性 创口。小血管和淋巴管破裂,常有组织 内渗血,形成瘀斑,甚至血肿(肿痛)。
• 处理: 止血、止痛,预防感染,促进血肿 吸收和恢复功能。 24小时以内冷敷,24小时以后热敷。
血肿大-抽吸(无菌条件下)、加压包 扎
血肿小-24小时以后热敷、理疗、中药 外敷 血肿感染-按脓肿处理(切开排脓引流、 控制感染)
人工循环(Circulation,C)
• 胸外心脏按压的要点: 患者的体位: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 按压定位:(1)胸骨中、下1/3交界处; (2)剑突切际上二横指:
一、防治窒息
窒息:阻塞性和吸入性 1.原因: 阻塞性 异物(血凝块、碎骨片、碎牙片及其它 异物) 组织移位(舌后坠、软腭后移) 组织肿胀 (血肿、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