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强城市文化的研究,对于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的成果总和。

广义上讲,发明、研究、语言、建筑等等都属于文化范畴。

城市形成衍生出建筑的构造———对宗教的需求产生了教堂,对集会的需求产生了广场,对居住的需求产生了住宅,对交换的需求产生了市场,对艺术行为的需求产生了剧院,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

以武汉为例,滨江滨湖的水域文化、龟蛇二山的自然文化、黄鹤楼等建筑文化、文人墨客遗留的诗词文化、包括老城区的街道文化、辛亥革命等纪念性文化等等综合起来,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意义,才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武汉市地处华中,长江、汉江两江交汇,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有3500年文明传承,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古镇,汉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基础良好。

近年来,在承接“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级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武汉市文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武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商文化和楚文化 , 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殷实的资源。

专业艺术呈现新的繁荣(一)舞台艺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全市现有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8 个,包括京剧、汉剧、楚剧、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舞蹈、话剧、儿童剧、木偶剧、杂技、说唱等 10 余个艺术品种。

近年来,市直文艺院团按照“一团一戏”的工作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新创作演出京剧《三寸金莲》、《生活秀》,汉剧《王昭君》,楚剧《三月茶香》,舞剧《山水谣》、《筑城记》、话剧《同船过渡》、《母亲》,儿童剧《春雨沙沙》、《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杂技《英雄天地间》等一批优秀剧(节)目。

2002 年以来,每年新创作剧(节)目 10 余台,获国际级奖 10 余项,国家级奖 70 余项。

其中,舞剧《筑城记》获得文华大奖;京剧《三寸金莲》、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楚剧《三月茶香》等获得文化部文华剧目奖;舞剧《筑城记》、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二)涌现了一批艺术人才。

全市现拥有副高以上专业艺术骨干 256 人,著名艺术家 40 人。

其中,于盛乐、张家昭、邓敏、胡和颜、邱玲、冷佳华、强音、刘薇等 8 人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同时还涌现了一批文艺新秀。

(三)演出市场繁荣有序。

市直 8 个文艺院团每年演出 1800 多场。

配合党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每年举办 10 多场公益性主题性大型演出活动。

武汉杂技团大型杂技晚会《英雄天地间》演出超过 800 场,其中在欧洲演出 420 场,观众 30 多万人,收入超过 1500 万元。

“双休(假日)天天演”、“月末音乐会”、文化下乡、暑期未成年人艺术鉴赏月等文化品牌活动效益明显。

社会文化取得新的成绩(一)群众文艺创作成绩斐然,群文品牌活动特色浓郁。

目前,全市有近 50 多支社会艺术团队,有 2000 多支社区文艺队伍。

武汉邮政艺术团、武汉文农农民艺术团、电信艺术团连续多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直播节目。

武钢文工团、邮政艺术团、星海合唱团等多次赴海外、境外演出,老年合唱团、少儿合唱团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2002 以来,全市有 50 多项(次)群众文化作品获文化部“群星奖”及全国其他重要奖项。

新春舞龙大赛、“武汉之夏”、“金秋农村文艺调演”、高校文艺调演、军营文艺调演以及各区的品牌文化活动,四季不断;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影响广泛。

(二)基层文化面貌显著改善。

全市有青山、江汉、硚口、江岸、洪山等 5 个全国文化先进区,武昌、蔡甸、新洲等 3 个省级文化先进区;有 118 个市级文化先进街乡镇。

武汉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和江汉、东西湖、洪山、青山、硚口、江夏区图书馆等 8 个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市群艺馆和江汉、江岸、硚口、青山区文化馆等 5 个馆为国家一级文化(艺术)馆。

百步亭花园社区、常青花园社区和南湖中央花园社区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三)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全市已形成了以市群艺馆为龙头、区文化馆为支撑、乡镇(社区)文化站为基础的群众文化网络;形成了以市直图书馆为龙头、区图书馆为支撑、乡镇(社区)图书室为基础的图书服务网络;以市电影公司为龙头,区、乡和农民文化经营户为基础的电影放映服务体系。

全市现有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 17 座,其中省市级馆 3 座,藏书 672.35 万册。

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成了每个行政村每年放映12场电影的目标。

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启动了流动图书服务工程,各区均配有流动的图书馆。

目前有 70% 以上社区建有文化室, 80% 以上社区建有千册图书室。

文物保护和名城建设实现新的跨越(一)代表武汉城市个性魅力和历史文化渊源的重大文物保护和名城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并初见成效。

主要有:盘龙城商代遗址保护工程、武昌辛亥首义园建设工程、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中山舰文化旅游区建设工程、月湖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工程、龟山历史风貌区建设工程、汉阳旧城风貌区改造工程、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暨农讲所片晚清风貌区改造工程等。

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 100 家经典景区,盘龙城商代遗址保护规划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一五”发展规划项目。

目前,全市有189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 13 处、省级文保单位 102处。

《武汉市文物保护若干规定》已由省市人大审批颁布, 2008 年 2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市文化局依法对全市重大城市基本建设项目、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项目进行前置审批。

(二)博物馆、纪念馆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

全市初步完成对武汉地区 38 座综合性、专业性博物馆、纪念馆的资源整合,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社会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服务体系。

市直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市直博物馆推出了《武汉古代史陈列》、《武汉近现代史陈列》、《毛泽东在武汉》、《农民革命大本营》、《中共五大会址基本陈列》等10多个基本陈列,还配合党和国家重大节日,引进了《秦俑国宝文物展》、《戴高乐生平展》、《法国波尔多文物展》、《 19 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展》、《“ 8+1 ”武汉城市圈文物精品展》等展览。

武汉博物馆为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成效明显。

目前,全市有汉剧、楚剧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2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经过近 20 余年的培育和发展,全市基本形成娱乐、音像、网吧、美术、演出、电影、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艺术培训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型文化市场;基本形成市、区(县)、街(乡)三级管理网络,拥有一支由 220 多名专(兼)职人员组成的文化市场稽查队伍。

目前,市文化局行政许可事项有4 大类 10个子项,专设有行政审批中心,也可以网上审批、市区联合审批、进驻市规划审批中心审批。

通过对网吧、音像、娱乐市场开展专项整治,积极探索文化管理新途径。

国家文化部于 2004 、 2005 年两度在武汉召开全国网吧连锁经营高峰论坛,推介武汉经验。

文化产业步入新的阶段(一)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支持强势业态做大,扶持生产链长的弱势业态。

文化产业被列为市委、市政府工作要点,制定了《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4-2010 年)》。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全市文化创意设计业、演艺业、电影服务业、网吧业和音像业处于全国前列,动漫游戏业、艺术品业、会展业、艺术培训业发展迅速。

江通动画股份公司荣获“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武汉地区有四条电影院线,2008年电影票房收入达2 亿元,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四。

搭建产业交易平台。

2004 年全市举办了首届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签订合同资金 18 亿元。

2006 年 11 月,由国家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部 6 省 1 市在汉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会。

(二)创新剧场管理新方式。

组建了武汉琴台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对琴台大剧院实施“政府授权、委托经营、市场运作、行业管理”的运营模式;组建了武汉中南剧场管理有限公司,对中南剧场采取“两权分离、委托经营、市场运作、自求平衡”的运营模式。

两种运营模式是全市创新大、中型剧场管理公司化的有益探索,标志着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由政府直接管理向依托专业公司管理迈出了可喜一步。

(三)引入社会资金,促进产业发展。

全市现有 11 座多厅影城,座位数居全国第 3 位。

滚石音乐台、蓝天歌剧院、新中原歌厅等一批新建的娱乐机构,投资超过 3 亿元;以中青网络、绿色动力等为代表的网吧连锁公司为标志,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逐步成为网吧市场主流。

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企业3600 多家,从业人员 10 多万人。

文化设施建设实现跨越性发展近几年,武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推进,兴建了一批标志性建筑。

如武汉博物馆、光谷动漫城、武汉影城、武汉青少年宫音乐厅等。

特别是为迎接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汉举办,全市相继修建了23 处场馆,总投资达 41.5 亿元,其中包括武汉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中南剧场、武汉美术馆等。

通过市直文艺院团空间布局调整,市直各文艺院团基本实现了“一团一场、一团一景”目标。

同时,历史名城保护“盘龙城商代遗址保护工程”、“武昌辛亥首义园建设工程”、“月湖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工程”等重大工程陆续开工。

对外文化交流迈上新台阶(一)文化交流活动频繁。

交流地域遍布世界各地,交流方式包括访演、商演、展览、讲学、考察等;交流内容从以杂技为主,逐步发展到杂技、歌舞、戏剧、摄影、民间艺术等多项品种、多个门类。

2003年以来政府间文化交流稳步进行的同时,民间对外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

全市共派出各类文化艺术团组先后赴 70 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同时引进一批世界高水平的艺术团体来汉演出。

(二)承办国家级文化交流活动。

几年来,全市相继承办武汉法国文化年、俄罗斯文化年、上合组织高峰论坛演出、日本中国体育文化节、以色列中国文化节、冰岛中国文化节、中国约旦建设 30 周年祝贺演出等任务,受到外交部、文化部高度肯定。

(三)杂技节品牌效应扩大。

武汉国际杂技节列入国家《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成为我国 7 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之一,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届,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城市的建设首先要体现在对原有建筑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建设城市的起点,才能体现出城市文化的延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