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结合选一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问题补充: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
②有很强的专制性;
③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
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
⑴金属器具的使用;
⑵贫富分化的产生;
⑶文字的成熟;
⑷城的出现;
⑸礼制的初步形成。

4.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

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易混知识清单】
1.简要指明中国古代的“大同时代”和“小康时代”的含义。

“大同”时代(“天下为公”即公有):是指财产公有的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时期;
“小康”时代(“天下为家”即私有):是指私有财产已经发达的早期国家诞生时期。

2.西周的礼乐制度
礼: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典章制度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往的礼节仪式。

乐:是与礼相应的乐舞,配合着礼的进行。

礼可以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敬和。

礼、乐的结合不仅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

所以,“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

3.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4.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

考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结合商鞅变法复习)
问题探究:1.在郡县制的理解上往往有以下三点误区:
①误以为郡、县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秦朝,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

②误以为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其实是对分封制的否定。

③误以为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其实应是郡县制的建立
2.郡县制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九卿及各自职能(教材P10):中尉、将作少府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国家之礼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
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负责宫廷舆马;
少府,负责皇宫财政;廷尉,负责司法;
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
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4.西汉初的政治制度的新发展:
1)郡国并行制;2)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监察地方)
选修一商鞅变法一、商鞅变法
(一)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融合和大变革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瓦解,诸侯纷争。

2、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走向融合,国家出现统一的趋势。

3、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大变革时期。

在经济上,随着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确立起来,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

在政治上,为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实现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商鞅变法:1时间:第一次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公元前350年;2指导思想:法家理论;3目的(宗旨):富国强兵;4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三)、商鞅变法的措施: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2、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①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①实行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推广县制
③统一度量衡③制定秦律
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4、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
5、改革旧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四)、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五)、商鞅变法的作用:
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

2、政治上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
和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十、商鞅变法的局限: 1、轻视教化,严刑峻法。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3、未与旧制度、文化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4、文化高压政策,压制工商业对后来的秦朝产生
了消极影响。

二、秦国的崛起21—25页
考点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结构(结合王安石变法复习)
王安石变法40—48页
问题补充:
2、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及评价?
演变:1)秦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2)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州刺史、司隶校尉
3)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提点刑狱司;
5)元:人命案由监察御史复按;拘捕、审讯、先斩后奏
6)明—都察院;厂卫特务
7)清—都察院
评价: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

(帝王耳目)
3)实际效能有限:无法制约皇权;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

3.关于科举制的评价?
利:⑴.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⑵.扩大人才来源,巩固统治。

⑶保证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

⑷.促成社会读书风尚。

⑸.为后代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弊:⑴.考试内容仅限儒学,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⑵.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打击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严重阻碍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造成近代落后
于西方。

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结构
1、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3、措施:
废宰相制原因:
⑴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⑵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⑶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措施: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创内阁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阁臣又获得票拟权;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

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⑴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⑵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⑶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设南书房(康熙帝)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设军机处(雍正帝)
密折制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补充:1、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具体措施:
①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蒙古、新疆、西藏);
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②改土归流(西南地区):
元代(设土司)、明代(开始废土司行流官)、清雍正(大规模改土归流)、乾隆时(基本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