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关家庭教育的案例和反思

相关家庭教育的案例和反思

相关家庭教育的案例和反思家庭是社会的重要元素,社会的和谐、时代的发展、文明的传播、人才的教育、传统的承接、创新的开拓都必须经过家庭这个平台来完成,家庭教育则在这个平台上起着决定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则会推动社会发展,不良的家庭教育则防碍社会的道德。

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理想的,才是尽人如意的。

在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碰到了无数与家庭相关的问题,产生了很多困惑,持续的反思,今天以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望能够和大家一起借鉴。

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大学,四年后因每门课都挂,未能毕业,在北京漂泊,为了能生活,给家长撒谎在学校考研究生,家长如期给寄钱,又二年以后,家长实在感到情况不妙,到学校去找,知道实情,当时就昏倒在校园之中。

案例调查:王某的父亲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教育尊奉“棒打出孝子”的规则,对孩子要求极为严格,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心切,在家中虽有电视但不安闭路,用根铁丝充当天线,偶尔孩子上学期间自己看看电视,孩子几乎不能看电视,家中更无电脑。

以前王某上小学时,因回来迟,他父亲去找,发现在网吧,他父亲将他的鞋脱掉,光着脚板,走一步屁股踢一脚,一直踢回家,从此王某除在学校上微机课,再不敢摸电脑。

在王某的心中,他除了是学习的机器,几乎没有接触外来世界的任何信息,在学校中因成绩好,成了老师与学生吹捧的对象,当他到大学以后,看到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他茫然不知所措,他感到中学他在学习上用的时间太多了,他已经讨厌书本,当他接触到网络以后,更一发不可收拾,再没有精力学习,更不想回家。

家长找回来以后,认为儿子以前是自己的骄傲,而现在却脸面无光,整天郁郁寡欢,很少外出见人,更怕见熟人,称病在家不上班,儿子回来以后,更是整天在外喝酒混社会,整个小镇把这件事当话题,家庭矛盾日益加深,本来是令人羡慕的幸福一家现在却变成了别人提起来摇头叹息的一家。

反思:(1)王某的父亲教育方式过于传统,即父即父,子即子,无交流,绝对服从,从而使王某从心里的深处压抑,甚至痛恨这个家庭,别人的孩子有自由,而自己除学习外,别无自由,他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有一天摆脱家庭,获得自由,一旦上了大学,心灵的防线就像决堤的洪水彻底崩溃,拿着家长给的生活费混日子,欺骗家长,好在这种家庭的教育也使王某有最后一道防线,没有偷、抢,去深层次的危机社会,但已经使一个家庭崩溃。

(2)传统的教育方式步步为营,什么都是家长设计好的,一般以孩子最终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的稳定职业为追求目标,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一般抑制孩子的个性,把孩子打磨的过于平整,留下的只有自卑、怯懦、服从,无从突出个性特点。

(3)很多“正统”的家长都正是六十、七十年代生人,把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补偿自己从前未了的心愿,便把自己的梦想嫁接到孩子身上,期待儿女为他实现人生理想,名曰为“好孩子”,给孩子定下了过高的目标,一味逼孩子往自己以为的准确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

过度注重孩子的分数,忽视孩子综合实践水平和兴趣爱好,对那些不符合家长要求的兴趣爱好予以粗暴的扼制,这样就会扼杀孩子的创造预和进取精神。

对孩子批评太多,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或孩子把错误都视为打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实行教导,孩子就会产生逆反或对抗,孩子就会变得自私、任性。

(4)传统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灌输待人友善、诚信为本这是最本质的一面,但在家庭教育中则往往因为方法过于简单粗暴,过度严厉,家长封建作风严重,家长至尊,不顾孩子的自尊,甚至认为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这样孩子对传统的友善、诚信表示怀疑,我的父母都对我不信任,我为什么信任别人,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敢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思考二:新型家庭的家庭教育中德育的缺失案例一:张某,某校高一学生,因没有考上高中,托关系进入学校,上课无精打采,迟到早退更是家常便饭,染发抽烟在学生中为"另类".一次上地理课,故意刁难上课的女老师,地理老师无奈请来班主任,班主任批评教育,用粗话侮辱班主任,班主任忍无可忍,煽了这学生一耳光,这可创了"天祸",学生拿起拖把把班主任追的满走廊跑,恰逢此时学生家长到学校来看学生(此生住宿),看到这件事,父母上楼一起殴打老师,在校园中造成极坏影响,后来老师被学校记大过处分.案例调查:张某,家庭条件富裕,三代单传,从小娇生惯养,家里人视为掌上明珠,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虽住校,但父母三天两头来看,送东西,到上初中已经横行于学校,但父母认为不能让孩子吃一点点亏,事情发生后,家长愤愤然说,我的孩子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舍得动一指头,你老师打,我就打你。

老师打人虽然不对,但后来老师挨了打,还要在家长无理要求下,给张某做了CT,并且人家坚决住院,还付了医药费。

案例二:王某,某校初三学生,性情寡欲,眼光中总是透出一种仇恨,某天下课,学生在教室里嬉玩,不小心,一学生将王某桌子上的书碰撒在地,王某拿起凳子,一凳子将那个学生砸到在地上,幸亏同学们拉的即时,否则就会酿成命案。

案例调查:王某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亲离异后,跟父亲一起生活,母亲再婚后基本和孩子失去联系,父亲因离婚,也情绪低落,经常打麻将,喝酒到深夜归来,从来不过问孩子的学习等情况,认为把孩子交到学校一切都是学校的事情。

所以,王某,从小就恨母亲,是她抛弃了我,恨父亲,他不管我,恨同学,谁让他们都有父母,比我生活的好。

这样家庭的孩子,你说能不恨社会,若不增强管教,能不是社会上的毒瘤。

综合以上两个案例反思如下:(1)新型家庭的家庭教育更具有特殊性,这些家庭的家长绝大部分是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生人。

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品德的教育逐步被弱化,逐步被智商和一些功利性较强的教育职能代替,出现了家庭德育教育的空白,导致个体人格的缺失,自私,无责任心,唯我独尊逐步在孩子中蔓延。

(2)较传统的家庭,新型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家长就是独生子女,孩子又是独生子女,所以溺爱变成家庭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爱的宽泛无边,就会纵容孩子胆大的无边无际。

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越多的孩子又失去了本因应有的爱,无爱就会剩下了恨,甚至心理的扭曲。

穷富的相差悬殊,使一部分孩子优越感十足,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形成了目空一切。

又使一部分孩子自卑感很强,从小心理就有一种不平衡,甚至把这种仇恨的心理带进学校,带进社会,都给社会造成了很大压力,犯罪率步步攀升。

(3)新型的家庭与传统家庭相比,在金钱至上,权利至上的背景下,很多家庭不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从而影响孩子的发展与做人,部分家长把猎取功名、财富,权利看的比一切重,汲汲于把学生培养成球星、歌星、艺术家,不顾一切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参加各种海选,使得孩子争出风头,课业负担重,逆反心理强,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更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更失去了做人的品德。

(4)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人格健全影响巨大,有些父母从事不体面、不正当的职业,如卖淫、行乞、贩毒、诈骗、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可能引发孩子强烈的羞耻感,形成自卑心理和行为,可能引发自暴自弃的心理行为,也有接纳认同这种职业,自甘堕落而浑然不知的可能。

有些家庭成员的不良交际圈子,经常有违法犯罪或不良社会人员到家做客,吃酒狂欢,孩子耳濡目染,必受其害,家庭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赌博、酗酒、黄色网络的监管不严,孩子打游戏成性,阅读黄色书刊等,会刺激孩子的性神经,导致心理异常甚至性犯罪。

(5)家长的不良教育心理纵容孩子,认为现在只有一个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一味地迁就和纵容孩子,所以社会上频频暴出“李天一事件”、“我爹是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等。

某些家长出现“攀比心理”、“护犊心理”,从而使孩子逼老师下跪,“孙小杀死奶奶”、“轼父轼母”、“弃教”、“自残”等事件见端于网络报刊。

三、家庭教育的对策(一)政府方面:(1)人的一生发展80%是来自于家庭教育,但是现在整个国家却忽视了这个点,很多家长自己的家庭教育就有问题,有接起了教育下一代的重任,似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吧培养家长、建立家长学校发在重中之重,甚至要把建立家长学校的高度提到比基础教育更重要的位置,使家长充分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整个社会,树立准确的家庭教育观,注重孩子的全面成长,只有孩子们发展准确了,整个社会才会进步,才能更快发展。

(2)增大投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增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收入,假期学校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建设等,让更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可去之处。

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提供场地和各方面的条件,组织展开一些健康有益、具有吸引力的道德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协助孩子搭桥铺路去接触社会、理解社会,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加深道德体验,提升道德修养,促动孩子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3)增强家庭与学校的长期联系,固定建立“家访日”、建立家长到校的“反馈日”,建立信息卡,家长学校配合,形成做学生工作的合力,学校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目标,培养学生兴趣,多渠道发展学生。

(二)家长方面:(1)爱心、尊严、品德、诚信应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

首先培养孩子做人的尊严,做好人的品德,做富有爱心的、诚信待人的人,换双眼睛看自己的孩子,即不轻视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过于宠爱,建立中长久的教育计划,多一点循序渐进的方法,少一点急功近利的思想。

让孩子牢固树立远大的理想,富有责任心,并给他们创造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

(2)家长要树立信心,教给孩子学会合作、学会公平竞争,尤其培养孩子随抗挫折的水平,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树立吃苦的精神。

广泛培养孩子的爱好和兴趣,持续提升孩子的素质,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别人,抱怨社会,阳光的看待社会,让孩子能辨别是非,走准确的人生道路。

总来说之,家庭教育是一项大的工程,应集社会、教育、家长的力量,群策群力,齐抓共管,进一步形成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推动和发展家庭教育,才能促动孩子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