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杨晓佳(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 510631)【摘要】对国内外旅游消费者研究发展情况进行综述,从经济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心理学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与研究进展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划分与论述,比较国内外在此领域各自研究的重点,讨论国外研究的进展及国内关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及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今天,参照国外研究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所具有的资源平台。
【关键词】旅游者行为;文献综述A Review on Tourist Consumer BehaviorYang Xiaojia(Tourism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Canton, China 510631)Abstract:This paper employs the Literature Review, to study and reexamine the research papers of Tourism consumer behavior in and out of China, classifying Economy,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and psychology,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key point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presen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which aim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aids for researchers in China.Keyword: Tourism Consumer Behavior; Literature Review旅游行为的研究对象是流动着的或者有流动意向的人群;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季节、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的选择特征,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旅游意识、旅游效应和旅游需求特征(周世强,1998)。
旅游研究中,旅游者作为旅游和旅游学研究的主体,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王德刚,1999)。
各国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社会学与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戴斌,1999;王德刚,1999)。
本文查阅国内外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文献,根据学科按经济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及心理学分类,并依照时间顺序与研究进展两条主线对国内外旅游者行为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地总结与评述,试图描述国外在该领域近一百年的研究进程,整理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与热点;为我国在该领域尚十分不成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避免研究的重复性,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效,降低研究成本。
为严格本文文献研究,笔者坚持对所参阅的文献进行标注,虽然使本文阅读稍显晦涩,但对严肃研究方法,增加本文研究的效度及严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旅游者行为研究现状国外对该领域研究时间较长,硕果累累。
本文对国外旅游者行为研究主要通过Elsevier SDOS China Consortium以及Google等通用搜索引擎对国际权威旅游研究期刊《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2002所刊发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在所参阅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滚雪球”的方式,对参考文献进行再次检索。
由于文献检索技术及文献资料的限制,本文无法对旅游者研究的文章进行具体的统计,得到旅游者研究在旅游研究中所占的具体比例。
最早期的旅游者行为研究可以追溯到1899年意大利政府统计局博迪奥(L.Bodio)发表的《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及其花费的金钱》;以及1923年尼塞福罗发表的《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首先从游客的人数、逗留时间和消费能力等旅游主体活动的出发,认知旅游现象的经济涵义。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旅游者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仍然作为旅游研究发源地的欧洲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经济学研究不断渗透到旅游研究中,从最早的旅游客流现象经济涵义的研究,发展到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旅游流模型、旅游者需求预测与趋势、出游力及旅游者消费与支付等。
最早对旅游流进行研究始于1927年,意大利罗马大学的马里奥地(A. Mariotti)出版了《旅游经济讲义(Lezionidi economiz)》,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现象作了系统剖析和论证(转引自申葆嘉,1999)。
1967~1969英国罗杰斯(H. B. Rodgers)首次试验性地对英国游憩行为进行调查,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旅游流规律的资料,旅游流的研究技术也得到了有效革新(王斌,2001)。
1970年代后,学者们结合旅游地理学与经济学模型研究,探索了旅游流与旅游者活动规律模型,时间系列模型(趋势分析)、相关分析模型、引力模型、潜能模型等,这些模型大多致力于寻找旅游流的解释模式,A.Pred(1967),Itami et al.(1999), Gimblett, Daniel & Meitner(2000),Bishop & Gimblett(2001),Itami et al.(2002),以及Lynch, J.(2002)等都对此做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旅游需求研究是继旅游流模型研究之后,受到广泛关注的领域。
自1976年第一篇《国际市场上旅游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问世,旅游者需求预测领域出现了大批的学者,许多学者对旅游者需求预测模型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Strazhein and Harrop(1973),Askari,(1973),Fuji. G. T.(1981),Choy.D.J.(1984),Sung Soo Pyp(1991),Hailin Qu (1997),Fong-lin Chu(1998)等,其文章在《旅游研究记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与《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刊登。
Witt and Witt(1992)出版了《旅游需求建模与预测》的专著,系统归纳了旅游需求预测所使用的各种数学方法。
史密斯在其《旅游决策与分析方法》一书中,专列一章讨论了“旅游需求与市场趋势的预测”问题(中译本,1991)。
Van Doorn和Van Vught(1978)归纳了各家的预测方法,分为4种基本类型,即探研预测、推演预测、标准预测和综合预测(转引自吴必虎,2001)(详见表1);《旅行和旅游指导》一书中,至少提出了六种预测方法,包括经常被使用到的边际分析法、指数平滑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无改变法、等比法、龚百兹法等。
Douglus F.C.(1996)出版的《实用旅游预测》在阐述旅游预测方法的基础上,更详细提供了13种旅游需求预测的模型。
Stephen和Fong-lin Chu 在各自的作品中从多个角度对作为旅游目的地国的国际旅游需求做出分析研究,并形成一套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预测方法体系。
国外的旅游者需求分析与预测技术已走过了试验探索阶段,走向全面的综合提高,西欧和北美国家主导着该研究领域(张运来,2002)。
表1. 旅游预测技术与适用模型资料来源:转引自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124页), 2001。
与需求分析及预测走向成熟阶段相比,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相对零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专门的研究较为少见,主要的工作是附带在相关专题或系统研究中进行的(许春晓,1999)。
旅游消费理论研究的窘境正是消费者行为理论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处境的真实写照(钱林晓,2000)。
Woodside A.G. and Dubelaar C.(2000)发表了《旅游消费理论体系通论:基于概念性框架与经验分析(A General theory of tourism consumption system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在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消费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和总结。
旅游出游力(狭义)主要研究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的经济能力以及相关条件,如休假制度、健康程度等(吴必虎,1997、1999)。
1970年开始的《西德旅游分析》(载于《斯特恩(STERN)》杂志)通过6000份样本研究了收入程度与出游行为的关系,此后各国旅游管理部门与学者(如Bureau of Outdoor Recreation;Statistics Canada; Stern,1983)都对旅游者出游力做了有益的探索等。
旅游消费与需求预测研究延伸到旅游支付研究,斯蒂芬等人认为通过对旅游收入与GNP之间某种对应关系的研究,提出将客源地人均GNP值作为产客量的重要因素列入旅游空间的引力模型(转引自孙根年,2001)。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行为的研究,采用经济学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的方法,对旅游行为的多方面进行了量化、标准化的研究。
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经济学的测算方法更是运用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决策中,Morley(1994)在需求经济理论和统计实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刺激选择实验方法来研究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行为;Sirakaya等(1996)提出了多指标目的地决策模型,指出吸引力、成本和时间3个要素是旅游者决策的关键。
(转引自吴必虎,2001)(二)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社会学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从社会系统的整体角度来研究社会结构、功能和社会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曹维源,1991)。
进入20世纪60年代,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客流现象有增无减,对接待地社会、尤其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国学者开始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内展开对现代旅游现象的研究。
尽管学术界对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这两个分支学科还存在相当的争议,但从这两个领域对旅游现象的一些研究成果已得到广泛认可,成为支撑旅游学科发展的重要奠基石。
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Von Wiese开始把旅游放在社会学大范畴中进行研究。
50年代以后,当欧洲学者仍然关注旅游经济学方面研究时,北美及其他英语国家开始转向旅游的社会学研究。
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者成为研究的重点。
旅游影响曾经作为旅游界研究的重点,初期主要将注意力放在研究旅游对接待地的经济发展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