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
1、接近地球中心的物质密度比较小。
()
2、地温梯度小于2℃/100m,在400m以内矿井一般无热害。
()
3、从地质发展和地球演变的总过程来看,外力地质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
4、地壳运动是外力地质作用引起的。
()
5、矿物的颜色是由其含有的杂质的颜色所决定的。
()
6、轴面是褶曲两翼的对称面。
()
7、核部地层老,两翼地层新为背斜。
()
8、正常层序中风化剥蚀的砾岩层,应该和下部的岩层划分为同一地质时代。
()
9、因为煤的形成需要具备生长植物的沼泽环境条件,所以只有陆地上有了植物以后才开始有煤形成。
()
10、岩浆热变质作用可以使煤变成天然焦而丧失工业价值,也可使低变质煤变成有较高工业价值的烟煤。
()
11、煤的氧化带是煤性质发生改变的地带,所以这部分煤没有工业价值。
()
12、甲烷是一种无毒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小,因而容易在巷道上部积聚。
()
13、矿井瓦斯中有一部分来自采空区。
()
14、饮用水要求PH值在6-9之间。
()
15、沉积岩成分、结构、颜色等在垂直方向上渐变或相互更替所形成的成层现象,称为层理构造。
()
16、地球内部的压力随着埋藏深度增大而增大。
()
17、地球上的重力值,向两极方向逐渐增大。
()
18、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都是独立进行的。
()
19、矿物的颜色是由其含有的杂质的颜色所决定的。
()
20、岩石地层单位的群、组、段、层,属于地方性地层单位。
()
22、只要断层面上有擦痕,根据擦痕就可以确定对盘煤层断失方向和地层断距。
二选择题
1、地球是()中的一颗行星。
A银河 B星团 C河外星 D 流星
2、倾斜的岩层代表()。
A原始水平岩层经受地壳水平运动后变形而导致产状发生了改变
B沉积物堆积时沿古地形坡向堆积的结果
C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3、褶曲的核部和翼部二者之间()明确的界限。
A 有 B没有 C 有时有,有时没有
4、判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依靠在断层面上找到的擦痕、阶步等其中一种标志确定。
A不能单独 B可以单独 C 一般可以单独
5、确定地层相对新老关系,在同一沉积盆地划分对比地层,应用广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A 生物地层学法 B岩石地层学法 C地层接触关系分析法
D 地质事件法
6、国际最大的地质年代单位是()。
A代 B 世 C纪 D宙
7、煤层中瓦斯有()两种状态。
A 游离状态和吸附状态
B 游离状态和吸着状态
C 游离状态和吸收
状态
8、矿井瓦斯涌出量随()而变化。
A 矿井生产能力的改变
B 矿井通风能力的改变
C 技术装备的改变
9、煤层顶板是指()。
A 位于煤层之上与煤层直接接触的那一层岩层。
B 煤层巷道顶部的岩层
C 煤层之上一定范围内的岩层
10、在确定岩层层序正常的情况下,岩层向上弯曲一定是()。
A 存在断层
B 向斜
C 背斜
11、温度常年保持不变,其温度大体上接近常年温度,比当地年平均气温高0.8℃~2℃为()。
A变温层 B恒温层 C增温层 D外热层
12、纯的石英(水晶)是无色透明的,而紫水晶、茶水晶、烟水晶等颜色变化是石英的一种()。
A自色 B他色 C假色
13、在确定岩层层序正常的情况下,岩层向上弯曲一定是()。
A 存在断层
B 向斜
C 背斜
14、在煤化作用的两个阶段中,影响成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A 压力
B 温度
C 时间
15、煤的自燃倾向性分为()。
A 容易自燃、自燃、不易自燃和不自燃四类
B 容易自燃、自燃、不易自燃三类
C 自燃和不自燃两类
三名词解释
1.变质岩
2宏观煤岩组分
3.相对瓦斯涌出量
4.岩溶陷落柱
5外力地质作用
6成煤作用
7煤与瓦斯突出
8磁偏角
9潜水
10断煤交线
四简答题:
1.论述成煤作用及成煤的必要条件?
2.简述成煤作用及成煤的必论述煤厚变化的原因和特征
3.论述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五专业技能题
1如何矿物肉眼鉴定?
2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3煤层厚度变化的观测内容?
4井下巷道遇到断层前的先兆?
答案
一××××××√×√√×√√×√√√××√×
二AABBBDBACC BBCAA
三1.变质岩-原岩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
2、宏观煤岩组分-肉眼能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丝碳、镜煤、亮煤和暗煤
3.相对瓦斯涌出量-矿井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平均日产1吨煤涌出的瓦斯的数量。
4.岩溶陷落柱-地下可溶性岩矿层因溶蚀作用而塌陷,塌陷体在剖面上呈柱状,称为岩溶陷落柱。
5外力地质作用-由外能引起,主要作用于地表的地质作用。
6成煤作用-由植物变成煤的一系列演变过程
7煤与瓦斯突出-指在采掘过程中,在很短的时间内,从采掘面内部向采掘空间突然喷出大量煤、岩石和瓦斯的现象。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9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10断煤交线-断层面与煤层底板的交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
四答案:(1)成煤作用主要经历泥炭化作用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
(2)泥炭化作用阶段主要发生生物化学变化,作用的因素为细菌;煤化作用阶段主要发生煤成岩作用和煤变质作用,作用的主要因素为温度和压力;
(3)成煤的必要条件是:
①植物条件;②气候条件;③古地理条件;④地壳运动条件。
2.(1)地壳不均衡沉降引起煤厚变化。
特征是:煤层层数增多,厚度变薄,煤层分叉的方向为沉降幅度和速度增大方向;向着沉降幅度和速度增大方向,煤系的总厚度和煤层中矿物杂质的含量有增大的趋势。
(2)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煤厚变化。
特征是:煤层底板起伏不平,顶板平整;煤层变薄的方向是底板凸起的方向;煤分层或夹矸被凸起部位所隔开。
(3)河流冲蚀引起的煤厚变化。
特征是:①同生冲蚀是指煤层顶板形成前发生的冲蚀作用,冲蚀带呈带状分布,规模较小;煤层与冲蚀带有共同的顶板。
②后生冲蚀是指煤层顶板形成后发生的冲蚀,冲蚀带呈带状分布,其范围较大;冲蚀带为碎屑岩顶板;冲蚀带煤质变劣。
(4)构造挤压引起煤厚变化。
特征是:煤厚变化处煤与夹矸混杂,灰分增高;顶底板破碎;煤层结构遭受破坏;变薄带与增厚带相间排列。
3.(1)①风化作用及其产物;②剥蚀作用;③搬运作用及其方式;④沉积作用;
⑤固结成岩作用,发生压固作用,泥质岩成岩方式;胶结作用,碎屑岩成岩方式;重结晶作用,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成岩方式;新矿物生长作用
五1.肉眼对岩石进行分类和鉴定,除了在野外要充分考虑其产状特征外,在室内对手标本的观察上,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它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等特征。
具体步骤可为:因为构造从外貌上反映了它的成因类型:如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
形态时,一定属于火成岩的喷出岩类;具有层理构造以及层面构造时,是沉积岩
类;具板状、千枚状、片状或片麻状构造时,属于变质岩类。
2植物界的演化阶段主要分为:(1)菌藻植物阶段;(2)早期维管植物阶段;(3)蕨类植物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4)裸子植物阶段;(5)被子植物阶段。
2.煤层厚度观测(实测见煤点煤层的总厚度和各分层厚度,对于结构复杂或厚度
变化较大的地段还应辅以实测煤层柱状图
3.煤层顶底板观测:观测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顶底板与煤层的接触关系
4.煤层的其他特征观测:煤层产状,煤质特征
4.(1)煤岩层产状发生变化,伴生派生小褶皱发育;
(2)煤层顶底板出现不平行现象;
(3)煤层及其顶底板中裂隙显著增加;
(4)煤层原生结构发生变化,煤体破碎。
(5)在大断层附近常伴生一系列与大断层性质、产状一致的小断层;
(6)瓦斯涌出量发生明显的变化;
(7)巷道出现滴水、淋水和涌水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