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病重排版PPT课件
左 侧 桥 小 脑 角 肿 瘤
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常有眩晕、听力障碍、共济失调、锥体束征
神经莱姆病
➢有流行病学史:蜱叮咬 ➢常有发热 ➢有皮肤游走性红斑 ➢常伴其它脑神经受损表现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鉴别
Grafting
治疗
急性期治疗
➢ 减轻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 皮质类固醇激素(早期、足量)
病程和预后
➢ 80%在1~2个月完全恢复,20%部分恢复 ➢ 起病1周内味觉恢复提示预后良好 ➢ 影响恢复的因素:
-神经损害严重程度
-年龄 -是否合并糖尿病 -是否有动脉硬化
小结
➢ 面神经炎是茎乳孔以上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 ➢ 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的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 注意区分是周围性还是中枢性面瘫 ➢ 鉴别诊断要点在于有无其它神经系统的定位症状和体征 ➢ 早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 鼓腮不能 (口轮匝肌无力)
• 吹口哨不能 (口轮匝肌、颊肌无力)
膝状神经节炎,Hunt综合征
鼓膜、外耳道、耳廓部位有疱疹
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Hunt syndrome:
➢乳突、耳后和耳内疼痛 ➢鼓膜、外耳道、耳廓疱疹 ➢同侧唾液、泪腺分泌障碍 ➢听觉过敏 ➢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 ➢患➢➢侧听舌面觉 前部过2/表敏3情味肌觉瘫减痪退或消失
面神经循环障碍
面神经管和面神经横断面解剖示意图
管内水肿挤压
髓鞘破坏
轴索变性
面神经炎
病理生理机制示意图
临床表现
病史特点
➢ 见于任何年龄,男性比女性多见 ➢ 急性起病,病前多有受凉史 ➢ 首发症状常为患侧耳后或乳突区疼痛 ➢ 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 数小时~数天病情达高峰
一侧表情肌瘫痪的查体表现
概述
内耳门
面神经管示意图 facial nerve tunnel
面神经管 面神经
• 特发性面神经 麻痹又叫面神 经炎或Bell麻 痹(Bell palsy)
指茎乳孔以上
茎乳孔
面神经管内面 神经的急性非
特异性炎症
脑神经疾病中面神经病变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最常见;
周围性面瘫中40%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Sir Charles Bell
辅助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 ➢ 发现亚临床型神经病 ➢ 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和疗效的客观指标 周围神经组织活检: ➢可判断周围神经损害部位 ➢可协助明确病变性质
治疗
➢病因治疗为主 ➢对症支持治疗为辅 ➢加强功能康复
第一节 脑神经疾病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idiopathic facial palsy (Bell palsy)
周围神经结构:基本组成单位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分类:
有无
有髓纤维 轴突髓鞘生成,髓鞘是施万 氏细胞缠绕轴突而成
神经髓鞘 无髓纤维 轴突无髓鞘生成,神经冲动
传导速度慢,沿神经纤维依
次向前传递
有髓纤维的轴突有 髓鞘围绕,但髓鞘不连 续,每间隔一定距离有 一间断,在无髓鞘的部 分内陷形成郎飞结 。其 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快, 跳跃式由一个郎飞结传 递到另一个郎飞结。
病因: 1、营养代谢 2、药物及中毒 3、血管炎 4、肿瘤 5、遗传 6、外伤或压迫
临床表现:
感觉障碍:感觉缺失、感觉异常、疼痛 运动障碍:
➢ 刺激性症状:肌束震颤、肌痉挛、痛性痉 挛
➢ 破坏性症状:肌力减退或丧失、肌萎缩 腱反射改变:减弱或消失、 自主神经症状:无汗、竖毛障碍、直立性低血
压、 膀胱直肠功能障碍、阳痿
• 患侧(右侧)上视额纹变浅或消失 (额肌无力)
• 患侧(右侧)闭眼无力或不能 (眼轮匝肌无力)
Bell's sign = upturning of the globe on lid closure.
• 患侧(右侧)皱眉不能 (蹙眉肌无力)
• 露齿患侧(右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向健侧(左侧)歪斜
(颊肌无力)
Scottish anatomist, surgeon, and physiologist, born November 1774; died 28th April, 1842, North Hallow, Worcestershire.
病因和发病机制
动脉 静脉
骨管壁 结缔组织 神经外膜 面神经
受凉、病毒感染等 血管痉挛
➢唾液分泌障碍 ➢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 ➢唾液分泌障碍 ➢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面神经不同部位 损害的临床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 急性起病,典型一侧周围性面瘫表现,无神经系统 其它定位症状和体征
➢ 必须排除其它可能的神经系统疾病
与其它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鉴别
➢ 吉兰巴雷综合征 ➢ 耳源性面神经麻痹 ➢ 后颅窝肿瘤 ➢ 神经莱姆病
病史,症状和体征,脑脊液检查,颅脑CT和MRI有鉴别意义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吉兰巴雷综合征)
➢多影响双侧面神经 ➢常有其它运动颅神经受累的临床表现 ➢常有四肢对称性的感觉及运动障碍 ➢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耳源性面神经麻痹
➢见于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肿瘤等 ➢常有耳部相应的病史、症状、体征 ➢相应部位的CT和/或MRI有助于诊断
延髓
脊髓自上而下分出31对脊神经: 颈段 8对 胸段 12对 腰段 5对 骶段 5对 尾神经 1对
周围神经结构: 周围神经大多数是混合神经,含有
运动神经(传出) 控制和支配节段范围内骨骼肌运动
感觉神经(传入) 传导节段范围内深、浅感觉
自主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 调节支配节段范围内营养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根、神经丛、神经 干、神经束及其终末端组成
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mg/d),或口服泼尼松(30mg/d)
➢ 促进神经修复:维生素B1、B12 ➢ 理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
超短波、红外线照射、局部热敷
➢ 护眼:主要是保护眼角膜 滴眼药水,涂眼药膏等
➢ 抗病毒药物 :用于Hunt综合征患者 可口服阿昔洛韦
恢复期治疗:康复物理治疗为主
周围神经病
(Peripheral Neuropathy)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莫建伟
概述
定义:周围神经病是指原发于周围神经系统结构或功 能损害的疾病 周围神经包括:10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12对脑神经
1
嗅
2
视
3
动眼
4
滑车
5
三叉
6
外展
7
面
8
位听
9
舌咽
10
迷走
11
副
12
舌下
不属周围神经系统 中脑 桥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