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东、中、西部差异比较分析臧俊梅 王万茂 朱亚夫 马连营 [摘要]农地是农民的最大保障,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直接关乎“三农”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东、中、西部差异比较分析,探讨了农地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并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发展经济的战略取向上应该努力提高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的观点,最后就如何利用经济手段提高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缩小我国东西部差距以及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础上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三大区域 农用地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06)—01—0039(04) [作者]臧俊梅 博士研究生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5王万茂 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5朱亚夫 教授 新疆农业大学土地科学研究所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马连营 农艺师 新疆天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配第提出的这一著名论断,从基础层面上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因此,在考察和评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时,必须顾及两个基本的经济指标,即土地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土地资源是立国之本,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一般来说,一国或一地区所拥有的土地资源是个固定值,因而除了劳动要素外,如何不断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命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与农民有着特殊的关系,研究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解决“三农”问题、缩小我国区域差异意义重大。
一、我国东、中、西部农用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及土地类型的地域分布差异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已利用土地总面积68738.08万公顷中:农用地面积为65665.7万公顷,占95.53%;建设用地面积为3072.38万公顷,占4.47%;二者之比为21∶1。
在已利用土地总面积中,耕地面积为12592.96万公顷,占18.33%;园地面积为1078.99万公顷,占1.57%;林地面积为23071.97万公顷,占33.57%;牧草地面积为26352.19万公顷,占38.33%;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64.58万公顷,占3.73%。
同时,在已利用土地面积中,东部地区只占全国的15.25%,中部地区占34.94%,而西部地区却占49.81%。
〔1〕由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条件与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域分布存在着显著差异。
从各种用地类型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分布比重来看,结构性差异较为明显,三大区域中东部的农用地比重最低(见图1);从各种用地类型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已利用土地中的比重来看(见图2),同样是农用地结构差异较大,园地则中东部比重最大,耕地、林地是中部比重最大,牧草地〔1〕本文所指东、中、西部的划分沿用《中国经济年鉴(2003)》上的东、中、西部划分。
和其他农用地是西部比重最大。
三大区域在建设用地的分布和比重上差异较小(见图3)。
图1 我国东、中、西部土地利用结构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
图2 东、中、西部农用地地域分布及结构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
图3 东、中、西部建设用地地域分布及结构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
二、我国东、中、西部农用土地利用程度与经济效益分析1.我国东、中、西部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率是从总体上衡量土地利用程度的一个指标,〔2〕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受自然条件、人口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
一般来说,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度较大、社会经济较发达,土地利用率就较高,较高的土地利用率通常会带来较高的总体效益。
表1 各省(区、市)土地利用率分组(2002年)土地利用率(%)省、市、区>90陕西、安徽、广东、吉林、江苏、江西、浙江、上海、福建80~90天津、湖南、海南、黑龙江、四川、山东、湖北、河南、北京、辽宁、内蒙古、贵州、宁夏、重庆、云南70~80广西、河北、山西60~70西藏、青海<60甘肃、新疆 据2002年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利用的土地总面积为68972.9万公顷,土地利用率为72.6%,其中,东部为87.6%,中部地区为87.3%,西部地区为66.5%。
在31个省、区、市中,有9个省、市的土地利用率超过了90%,有4个省、区则不到70%,这说明我国土地利用程度的省际间差异较大(见表1)。
2.已利用土地经济效益。
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3553.6亿元,〔3〕按2002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已利用土地的总面积计算,全国平均的地均产值(每公顷已利用土地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5245元,东部地区为63091元,中部地区为13004元,西部地区为4730元,三个地区之比为14∶3∶1,差距相当明显(见表2)。
表2 三大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比较(单位:元/公顷)项 目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已利用地地均产值1524563091130044730农用地地均产值216574362400934建设用地地均产值341256526236217241187796 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中国统计年鉴(2003)》。
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土地利用率大致相同,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有较大差异,中部已利用土地面积是东部地区已利用土地面积的2.3倍,但是东部己利用土地的地均产值是中部地区的3.5倍,地少产值高,地多产值低,可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并不取决于土地利用率,也不取决于土地资源的数量。
3.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按2003年的有关资料计算,我国已用地中,每公顷农用地的地均综合经济效益为2165元(见表2),但地区间的差别很大,同样是农用地,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为8∶2.6∶1,这其中固然有自然因素所产生的效益差,更主要的则是因为农用地结构不同所形成的效益差。
以耕地、园地为例,全国每公顷耕地、园地所形成的农业产值为9900元左右,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为2.4∶1∶1,差别并不大。
但其他几类农用地效益就有很大的差别,据测算,全国每公顷林地的地均产值为400多元,东、中、西部地均产值〔2〕〔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李 元:《中国土地资源(第一卷)》,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年。
之比约为5∶2∶1;全国每公顷水面所形成的淡水渔业产值为5000元左右,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约为9∶6∶1;全国每公顷牧草地的地均产值不足2000元,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为13∶4∶1。
由于比较效益的不同,不同用地结构所产生的效益就必然形成差异。
东部地区农用地结构中,效益较高的耕地、园地占33.88%,在西部地区农用地中,耕地、园地只占11.45%;在东部农用地中,效益较低的牧草地只占1.83%,而牧草地在西部农用地中却占57.19%。
结构不同,效益当然不同。
内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四省区牧草地比重都在70%以上,每公顷牧草地的地均产值仅128元,因此,其农用地地均产值均低于800元。
三、影响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东、中、西部差异的主要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
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在未经人类开发利用时,其本身就具有自然生产力,在一般情况下,农用土地的利用效益较多地依赖于自然生产力。
影响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因素首先是土地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
不可否认,东西部之间在自然条件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这是造成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差异的主导因素。
2.土地利用结构。
在农地的区位条件、土地肥沃程度等不可改变的自然约束条件下,影响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途径是笔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粗略判定造成西部与东中部农用地利用经济效益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自然生产力较低的牧草地和林地,农业土地结构差异则是在农地资源约束条件下影响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关键。
3.人均土地资源状况。
上述的分析已经表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不取决于土地利用率也不取决于土地数量。
通过对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比较 表3 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比较(2000年)项目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人均已利用土地(公顷/人)0.550.200.37 1.26人均农用地(公顷/人)0.530.170.33 1.23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人)291214266294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比18∶16∶111∶14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70781150260814687城镇化水平(%)36.2246.1132.9728.73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来看(见表3),与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相关的人均GDP、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土地资源状况呈相反态势,东部的人均土地资源状况最差,但城镇化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地均产值最高;西部正好与此相反。
比较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人均土地资源的多少也不应视为影响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4.土地投入。
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演替导致的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分配,是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演变的最根本的动力。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也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根据1996~2002年全国已利用地年均固定资产与基本建设投资情况分析(见表4),〔4〕国家对东中西部地区全国年均已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元/公顷)的比例为15∶4∶1,全国年均已用地基本建设投资东中西部地区比例为11∶3∶1,东西部的差距从这两组悬殊比例中可见一斑。
西部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增长速度缓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是导致西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低的原因之一。
表4 全国1996~2002已利用地年均固定资产 与基本建设投资情况一览表单位:元/公顷固定资产投资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之比基本建设投资东中西部基本建设投资之比全国年均已用地投资455215∶4∶1183911∶3∶1东部1908715651311中部4644419313西部12821610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3)》有关数据整理。
综上所述,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可以得出粗浅结论: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西部农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农用地结构中经济效益较高的耕地、园地比重偏低,结构差带来效益差。
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经济利益是人类利用土地的最根本的原因,社会效益则是整体和全局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可以说是久远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