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水泥行业市场分析及展望报告摘要2016年,中国经济总体呈现出稳中向好态势,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首次破“十”,下半年呈现出企稳态势;房地产市场回暖和基建项目加快启动带动水泥市场弱势复苏,水泥产量保持低速增长,预计全年水泥产量为244L吨左右,同比增长约2.6%。
2016年在加快水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协会及大企业加大力度推进水泥错峰生产的情况下,水泥价格持续上涨,行业效益大幅增长,预计全年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将突破5004r.元。
同时,行业兼并重组和市场整合不断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熟料出I:7贸易加大,境外水泥项目投资加速,大企业的海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值得担忧的是新增产能还在继续,去产能政策没有得到落实,行业发展依然受制于产能严重过剩和集中度偏低。
目录摘要 (2)一、2016年水泥行业运行概况 (4)(一)宏观环境:经济稳中向好,投资增速持续放缓 (4)(二)需求:弱势复苏,水泥产量低速增长 (7)(三)产能情况:新增产能大幅下降,过剩矛盾依然突出 (8)(四)效益: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行业利润大幅回升 (9)(五)价格:多重因素推动水泥价格持续上涨 (10)(六)集中度持续提升 (12)(七)熟料出口贸易上升,大企业海外市场规模扩大 (12)(八)行业问题:新增产能仍未停止,去产能政策没有得到落实,行业发展依然受制于产能严重过剩和集中度偏低 (13)二、2017年一季度水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14)(一)宏观背景:投资增速全面回升,基建投资投资高位运行 (15)(二)水泥产量略低于去年同期。
库存历史低位 (15)(三)水泥价格:去库存助推水泥价格持续上涨 (16)(四)行业效益:盈利情况较前两年明显好 (18)三、2017年全年展望:深化水泥供给侧改革、行业效益持续增长 (18)(一)宏观经济:全国GDP保持在6.5%-6.7%的合理区间,基建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 (18)(二)水泥:需求与2016年基本持平,行业效益继续好转 (19)(三)化解产能过剩 (20)图录图 1 2006-201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 (4)图 2 2006-2016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 (5)图 3 2014-2016年全国月度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对比 (6)图 4 2013-2016年全国月度累计水泥产量增速(%) (8)图 5 2011-2016年全国月度累计水泥利润总额及同比增长情况 (9)图 6 2011-2016年全国月度P.O42.5散装水泥市场价格走势 (10)图7 2013-2017年全国月度累计水泥产量增速(%) (16)图8 2011-2017年水泥市场价格走势图(PO42.5散,元/吨) (17)一、2016年水泥行业运行概况(一)宏观环境:经济稳中向好,投资增速持续放缓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经济总体呈现出是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前三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6.7%,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在全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的形势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投资增速持续下降。
2016年前11个月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3.85万亿元,同下增长8.3%,自2001年以来首次破“十”。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2009年因经济刺激政策达到最高峰后,连续七年持续下降,2014—2015年呈现快速下滑,年均下降4.8个百分点,2016年虽然降幅趋缓,但增速跌破10%,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作用有所减弱,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正在逐步发生转变。
图 1 2006-201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回暖趋势,库存压力有所缓解。
在多重政策利好影响下,一线及部分热点二三线城市显现过热发展态势,楼市调控逐渐收紧,10月、11月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相继出台了限购、限贷和首付比例限制调控政策,希望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使市场迅速降温,多数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依然严峻。
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9.3万亿元,同比增长6.5%,较2015年提升5.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与去年同期相比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房屋施工面积同比增长2.9%,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7.6%;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保持高位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4.3%和37.5%;土地购置面积持续下降,1—11月份同比下降5.5%。
图 2 2006-2016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实现我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的重要抓手,2016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对西部投资力度增强,2016年国家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30项,投资总规模为7438亿元,重点投向西部地区铁路、公路、大型水利枢纽和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2016年1—11月,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电力)10.59万亿元,同比增长18.9%,较2015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从近三年月度累计投资增速对比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下滑,目前呈现出企稳态势;房地产去库存力度加大,市场回暖,房地产投资增速于去年降至同比增长1%的低点后触底回升,保持小幅平稳增长;基建投资增速总体波动不大,仍保持较高位增长,且增长幅度好于上一年。
2016年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和基建投资稳定快速增长,为拉动水泥需求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图3 2014-2016年全国月度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对比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二)需求:弱势复苏,水泥产量低速增长2015年水泥产业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水泥需求出现近25年以来的首次下滑。
2016年在基建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和房地产市场回暖的带动下,水泥市场呈现出弱势复苏态势,水泥需求保持低速增长,1—11月全国累计水泥产量为22.03亿吨。
同比增长2.7%,预计全年水泥产量将达24.1亿吨,同比增长2.6%左右。
2016年全国六大区域市场分化走势明显,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华北和西南地区水泥需求仍呈现出较快增长;华东和中南依然是全国需求最大的区域。
两大区域水泥产量占全国比重接近60%,水泥产量保持小幅低速增长;西北和东北市场情况未见好转,水泥需求持续下滑。
根据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华北和西南地区水泥产量分别为2.02亿吨和3.97亿吨,同比增长分别为9.5%和8.5%;华东和中南地区水泥产量分别为 6.9亿吨和 6.2亿吨,同比增长分别为 1.17%和1.94%;东北和西北地区水泥产量分别为1.03亿吨和1.9亿吨,同比分别下降2.39%和4.35%。
随着经济衰落,东北地区近几年水泥需求大幅下滑,2016年水泥产量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比重仅为4.7%,西北地区为6%,比重也在下降。
图 4 2013-2016年全国月度累计水泥产量增速(%)资料来源:中国水泥协会(三)产能情况:新增产能大幅下降,过剩矛盾依然突出2016年国务院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继国发【2009】38号文《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出“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2013年国发【2013】41号文件《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提出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之后,国办发【2016】34号文件《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提出严禁新增产能,2016全年新点火水泥熟料产能2558万吨,同比下降46%。
已经新增产能连续四年下降。
截止2016年水泥熟料设计总产能约为18.3亿吨,较上一年增长1%。
虽然新增产能大幅下降,但水泥熟料产能的总量仍有所增长。
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去年水泥需求开始出现下行走势,水泥行业去产能较为缓慢,产能过剩矛盾依然很突出。
2016年预计全国水泥产能利用率不足70%,产能过剩仍然十分严峻,水泥行业去产能的任务非常艰巨。
(四)效益: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行业利润大幅回升2016年水泥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为重点,行业采取了包括错峰生产、开展行业自律、加强区域协调、市场整合等一系列措施.使多数区域市场供求关系得到阶段性的改善,水泥价格持续回升,且后期走势依然较为坚挺,使得全年行业效益得到大幅提高。
北部省份大幅减亏且多数省份扭亏,南部省份利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2016年1—11月,水泥行业实现销售收入7845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全行业实现水泥利润总额442亿元,同比增长56%。
其中,10月和11月份连续保持较好利润,分别盈利83和90亿元,接近历史较好水平;不出意外的话,全年行业利润将突破500亿元。
图 5 2011-2016年全国月度累计水泥利润总额及同比增长情况资料来源:中国水泥协会(五)价格:多重因素推动水泥价格持续上涨全国水泥市场平均价格自2014年连续两年持续下行,至2016年初探底后开始持续回升,尤其是8月份以后,价格更是直线攀升,根据数字水泥网监测,2016年全国P.O42.5散装水泥市场价格由年初最低降至244元/吨,至12月份已回升至337元/吨,总计上涨了93元/吨,涨幅达37%。
图 6 2011-2016年全国月度P.O42.5散装水泥市场价格走势资料来源:中国水泥协会2016年全国水泥市场平均价格呈现前低后高走势,虽然二季度淡季期间出现小幅波动,但后期仍保持快速上涨,且走势十分坚挺。
2016年全国水泥市场平均价格能够保持持续上升势头,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致:1.长期低位运行,价格触底反弹。
从2014年开始全国水泥市场平均价格连续两年持续下滑,价格由2014年最高达373元/吨,跌至2016年初的244元/吨,价格低位运行导致多数水泥企业已经面临亏损或濒临亏损的局面,在需求下滑趋势得到明显缓解的情况下,企业涨价意愿十分强烈。
2.行业协会加大跨区域市场协调力度。
中国水泥协会和地方协会共同组织召开了多个区域市场协调会议,包括中建材、海螺、冀东、山水、天瑞等一批大企业进一步统一思想,起到了大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强了跨区域间的市场协调,加强行业自律,反对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收效显著,价格得到合理回升。
3.政策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力度加大,覆盖面更广。
国办发【2016】34号文件将推行错峰生产作为水泥行业压减过剩产能的一项重要措施,并提出除了北方采暖地区采暖期推行错峰生产外,其他地区水泥熟料装置在春节期间和酷暑伏天也应错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