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许氏家族历史
我们许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和《左传》隐公十一年《正义》引杜预云:“许,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
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
”许姓是姜姓吕氏的后代,太岳伯夷是申、齐、吕、许四姓的共同祖先。
许国(今河南许昌)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国,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史称许姓为“太岳之胤”,许氏皆以高阳为号,尊文叔公为开姓始祖(又叫高阳祖)。
因此许氏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始祖文叔公的后裔。
【生活在上古时代的箕山公-----许由(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许姓人)将自己的部落治理得井井有条。
尧帝听说以后,亲自去拜见他,尊他为师,并要把帝位禅让给他。
但是,许由却拒绝了尧帝的提议。
尧帝又想让许由做九州的长官,许由听了之后,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觉得这是在玷污自己的耳朵,并从此隐居箕山,成为隐逸文化的开山鼻祖,成为一位上古高士,被尊为许姓得胜始祖。
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了千古美谈。
许由清高淡泊,尧帝让天下而不受。
这种公而让天下的精神,对于历代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要作用,是为“仁让”。
但由于史料的缺乏,许由之后的许姓世系难以考证。
今天的许姓族人,多为周朝时期的后人即许文叔之后裔。
】文叔公传四十三世始居高阳,至汉朝商公,字建夏(任尚书职),与子刚徙居汝南,就是河南光州固始县,因此称商公为固始祖。
商公传十九世至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许陶祖公以宣威将军奉敕副玉玲将军陈政出镇漳潮,陶公之子许天正祖公袭父职佐陈政子元光削平苗蛮,以别驾加封太尉,永镇南诏(今福建省诏安县),开创了南诏漳南许氏世系,为诏、漳、潮许氏开基祖。
在我们认祖八句诗中“南诏相传世代长-----总把陶公认发祥”,指的是陶公居南诏后,其子孙因战乱而分徙各处的概括。
陶公在南诏(今福建省诏安)居住了300年左右,传至十三世乾德公生三子:长子夏臣公,世居南诏,为诏安始祖,次子烈公,迁居潮州,为潮州始祖,三子猷公,与子若公迁居龙溪徐翔,为徐翔始祖。
及南宋末年,元兵南渡,“乱兵肆起,故家多为沦陷,子孙各迁移”,此正应八句诗所说的“宋元大难始分张,马坪溪坂开枝叶,湖广惠潮散处乡”。
然在今各处族谱记载,均未发现许氏后裔由马坪迁至宁化县石壁村的(我上善许氏曾派人往查马坪族谱也未发现此记载)。
至宋末元初山寇扰乱,其兵革四起,多有散处于四方者。
老弱死于沟壑,壮者散于四方,人人离散,家家户户有悲愁之声。
在这样形势下吾祖念三肇基公带着家眷因元乱,祖初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迁乔出谷,移来广东省潮州府饶平县元歌都岺脚社寮背乡垦基立业。
念三公迁来后只留下认祖八句诗,没有留下任何族谱资料。
至明洪武年间,念三肇基公具雄才伟略之志,在形为“凤吹罗带”福地创建寮背祖祠,名为“永思堂”。
并建分祠两座,即永思堂左右上角,左上祠堂,右下屋祖祠。
祖祠因年久失修,现已倒塌。
遗址在今上饶镇康贝村大公路往枫树下、福斗坑路进入约50----100米路边处。
许坑族谱也分明记载吾祖念三郎公带着家眷从石壁村徙入上饶(与诏安县共为一派),也有同样的八句诗,辈序也基本相同。
因此,九0年台湾宗亲回乡认祖时认为是同一祖宗衍派的(历史上一直流传着:许坑属山前,寮背【今迁移上善】属山背,山前山背都是同一祖公所派)。
至于始居在宁化石壁村的祖先其生平至今尚未查考到,陶公派下的第几代祖公何时何因从哪里迁至宁化石壁村,居住多长时间才迁入饶平等等,均须后人进一步查访考证!
至三世祖五十五公讳克承妣谢氏、江氏在上善蝙婆山烧木炭,幸遇廖毕仙师,在明成化年间,创建了上善蝙蝠山“祖德堂”许氏宗祠(俗名:蝙婆山、疋婆山、蜜婆山),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
祖祠建成进火时,请转寮背祖祠中的列祖列宗和念三肇基公妣王氏五娘、林氏八娘及其派系神主到蝙蝠山祖德堂登祖位,立念三肇基公为始祖(一世祖)。
本祖祠后
来贤人重编辈序(后又经改编),以念三肇基公为始祖(一世祖)自成一谱。
寮背祖祠,每年春秋二祭、办丁会,由上善蝙蝠山祖德堂派下裔孙同聚祭奉。
自始以来,祖祠香火鼎盛。
直至解放后,因文革破四旧而废。
后因历代社会动乱,天地闭,贤人隐,后人分不清谁是同宗,何者为血亲,以致君臣父子无辨,宗亲世代愈传愈疏,血脉之源无所知悉。
此间裔孙生活贫困,三世至十三世期间,父子叔侄普流外乡、台湾等地。
蝙蝠山祖祠历史悠久,有500多年的沧桑历史。
在封建社会,宗派争执生端,蝙蝠山祖德堂曾被刘姓聚众破坏、烧废而打官司,幸得杨姓救助,才得以保存。
此间又遭多次人为破坏,修建数次。
明崇祯壬子年请明师江西廖经庵仙师主意立坤山艮兼申寅分金(原先立申寅兼坤艮分金,据说不吉),至乾隆甲辰年冬重修,后在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年)再重修。
直至解放后因破四旧,除迷信,祖祠改为上善高级社办公地址。
七十年代末,祖祠又改为瓷厂割瓷盒的工场,一片狼藉,祖祠横屋以及祖祠范围都被人开垦为菜园。
一九八0年上善割镇的时候,有贤裔许应炮、许应敬、许应壁、许龙麻、许时甫五人不怕形势严峻(当时还未开放,还未解除破除封建迷信的政策),秘密组织人力,向全上善许氏暗中活动,要求每人出一元人民币,清理祖祠,购置香炉等,由许应炮选择良时吉日重请祖公祖太于祖祠,请许应盖重做了祖祠大门和两侧横门,并在左片修了一间横屋供看管祖祠的人居住。
为了更好地管理好祖祠,决定由新楼许时真住在祖祠横屋,每逢初一、十五为祖公祖太烧香点灯。
当时是每户出一筒米,并把祖祠池塘给看管祖祠的人养鱼,增加看管祖祠的人一点生活费用。
1990年,时任上善镇政府副镇长兼统战负责人的许应海宗长通过台湾的林章联先生(当时田竹牌台湾林氏回乡修墓)联系到了我们的台湾宗亲,后在许光亮、许国维、许学楼三位宗长的带动下台湾宗亲回乡认祖。
公元一九九零年农历七月十八日上午十点第一次回乡认祖的台湾宗亲有:许光亮、许国维、许学楼、许文怀(许信良父亲)、许新春、许秀画、许吴素兰、许日项、许文贵、许林永娇、许廖集妹、许李条妹、许传等、许阳祥、许徐招妹、许富寿、许新维、许细和、许千祥、陈从楼(风水先生)共20人。
当天晚上台湾宗亲在许应海、许时练家中和我们各片代表欢聚一堂,共商重修祖祠、兴建祖塔等事宜,并成立了祖祠筹建理事会。
后在许光亮、许国维、许学楼三位宗长的带动下台湾宗亲捐巨资重修了祖祠并新建了祖塔,供后代子孙追思溯源,世代永祀。
一九九二年农历九月初九日良时吉日,台湾宗亲和我们众裔孙迎转高阳“永思堂”和“祖德堂”的列祖列宗重登“龛位”,并请法师举行进火安龙仪式,信良宗长的父亲文怀公亲自回来参加祖祠重光庆典。
从此每年的九月初九日和逢年过节,我们都集中在祖祠隆重祭拜祖宗,以纪念列祖列宗之威德。
以后几年台湾宗亲代表团都有回乡祭祖,1993年福建省许氏宗亲会还派代表来参加,并赠送了锦旗。
公元二零零九年(已丑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蝙蝠山宗亲会发动祖德堂派下裔孙再次重修祖祠横屋等。
蝙蝠山祖祠名副其实,确实有好几百只蝙蝠一直生活在祖德堂里,更奇的是每天傍晚6点--7点所有蝙蝠都集中在大厅(好像在开会),然后才飞出去,至晚上11点半全又飞回来。
奇哉!一九九〇年台湾宗亲回乡认祖时,有很多蝙蝠在大厅上盘旋,迎接游子的归来。
以后凡是有客人来,总会有很多蝙蝠飞出来在堂屋内上下翻飞,蔚为壮观,确是一大奇丽独特的景观也。
祖祠后山以前有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树枝延伸到祖祠屋顶上,且很多蝙蝠都在这栖息,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的是屋顶上依然很干净,连一页树叶和一颗蝙蝠屎都没有,真的很奇特!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蝠”同“福”,蝙蝠是福的象征,民间绘画中以五只蝙蝠,取义“五福临门”,古老的建筑、砖刻、石刻上都可察其踪迹,婚嫁寿道中所用的丝绸锦帛,也常取
蝙蝠为其花纹作为唯一能够飞翔的兽类,蝙蝠也是敏捷、神秘与未知能量的象征,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许氏文化作为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姓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深厚的许氏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
蝙蝠山祖祠以蝙蝠为守护精灵,代五湖游子看护许氏血脉,传达吉祥安康、幸福美满之意,寓意许氏人团结一心、共同发扬许氏文化的价值理念。
因资料不齐如有不妥之处,伏望列祖列宗勿怪勿忌,并望后来贤人继续查访考证,重新整编。
许桁依据老谱、史料和《饶平客家姓氏渊源》
以及许应铨提供的部分资料整理编辑
2016乙未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