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某客车排气系统振动模态分析及悬挂点优化_吴亚波_周鋐
某客车排气系统振动模态分析及悬挂点优化_吴亚波_周鋐
振型的节点; ②激励点应选择刚度大且便于传递激 励能量的位置. 因排气系统较长,对其前后两端采 用两点激励( 见图 6) ,保证能量传递均匀,足以激 起各测点振动. 因激励点布置在曲面上,需要设定 欧拉角.
( 4) 确定测点. 测点选取时既要反映出排气系 统的大致几何结构,也要避开任一振型节点位置. 图中共布置 22 个测点( 见图 6) . 排气系统存在较 多曲面,在 LMSTest. Lab Geometry 中建立测点线框 图时,需要考虑测点是否存在欧拉角.
表 1 自由模态频率值
阶数 1
频率( Hz) 0. 003248
阶数 11
频率( Hz) 58. 13
2
0. 003429
12
60. 01
3
0. 003790
13
83. 36
4
0. 004479
14
86. 23
5
0. 005603
15
96. 41
6
0. 006113
16
105. 20
7
10. 22
17
改进方案一: 1: 吊耳 1( 第 2 参考点) 移至第 13 参考点位置; 2: 吊耳 5( 第 92 参考点点) 移至第 85 参考点 位置; 而吊耳 2,3,4 均处于曲线波谷或接近波谷的 那些点,所以吊耳 2、3、4 的悬挂点不做修改. 改进 后的悬挂点布置位置如图 10 所示.
图 10 吊耳悬挂点布置改进( 一)
图 8 排气系统参考点位置
绘制节点的位移曲线,其中以位移向量的加权 累加值为纵坐标,以吊耳潜在位置的参考点编号为 横坐标,得出曲线如图 9.
某客车排气系统振动模态分析及悬挂点优化①
吴亚波1,2 , 周 鋐1,2
( 1. 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上海 201804; 2.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上海 201804)
摘 要: 以某客车排气系统为研究对象,以 Hypermesh 有限元分析软件为仿真工具,首先搭建
了排气系统各子部件进的有限元模型,然后进行自由模态分析,并通过试验结果加以验证,计算
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模态分析本质上是对系统结构的模态参数的
解析过程,而模态参数实则为由质量和刚度构成的
矩阵的得出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在实际工程中,
系统大多是受到单一激励,故而系统的模态振型是
近似将各阶振型按照一定比例叠加的结果.
振动微分方程为: [M]{ u¨ } + [C]u + [K]{ u} = { F} ( 1)
图 5 试验方案图
图 6 激励点和测点线框图
2. 2. 3 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通过上述试验的结果和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
比,可以判 断 出 作 者 所 建 立 的 有 限 元 模 型 是 否 合 理. 具体如下表所示.
494
佳木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年
表 2 仿真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对比
11 151. 08 149. 5 - 1. 05
模态振型图描述
xy 平面整体一阶弯 xz 平面整体一阶弯
整体二阶弯 整体一阶扭、一阶弯
整体二阶弯 整体三阶弯 整体二阶扭 整体三阶弯、二阶扭 整体三阶扭 整体四阶弯 整体四阶弯、消声器 后两个吊钩局部模态
两腔连接管拉伸、排气管 12 177. 89 174. 8 - 1. 74 二阶弯、消声器前一个
图 7 排气系统吊耳位置
在排气系统中均列设置 95 个参考点,如图 8 所示. 在上述计算自由模态时,将这些节点的位移在 结果文件 Pch 中输出,然后对其位移向量加权累加.
图 9 自由模态参考点加权位移图
结合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 ADDOFD) 法的原 理可知,ADDOFD 的值最小的那些节点可以作为 排气系统吊耳的较佳位置. 也就是说图 9 曲线波谷 或接近波谷的那些点应该是排气系统吊耳悬挂点, 并且尽量不要选择位于波峰的点. 参考排气系统的 实际车身布置和系统的自身重量,做如下改进:
首先忽略排气歧管约束对排气系统振动的影 响以及排气系统的吊挂件和支撑,进行了有限元模 型的自由模态计算. 求解出排气系统的固有振动特
性,初步掌握系统固有频率及其振型等模态参数. 本次分析采用 Hypermesh 中的 optistruct 模块进行 模态 分 析. 由 于 发 动 机 激 励 频 率 范 围 为 20 ~ 200Hz,因此计算 0 ~ 200Hz 范围模态,计算结果如 表 1 所示.
吊钩局部模态
13 180. 60 181. 6 0. 55
整体四阶弯、三阶扭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排气系统在自由模态下的 计算模态和试验模态结果误差都小于 10% ,所以, 所建立的排气系统模型是合理准确的,可以用于后 续的仿真计算.
3 汽车排气系统悬挂位置优化
汽车排气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一般仅考虑其冷 端,即从排气系统前端法兰到尾管. 其吊耳悬挂点 原始位置如图 7 所示.
图 3 排气系统实物图
2. 2. 2. 2 试验方法简介 作者采用激振器接功率放大器后提供的随机
猝发信号作为激励信号,并利用压电晶体加速度传 感器拾取振动,之后采用 LMS Test. lab 软件进行模 态分析处理软件. 具体的测试系统如图 4 所示. 试验 悬吊方案如图 5 所示,测点和激励点如图 6 所示.
值与试验值一致性较好,验证了有限元模型是 有 效 准 确 的. 最 后,利 用 平 均 驱 动 自 由 度 位 移
ADDOFD 的方法对排气系统的悬挂位置作了设计和调整,提出改进方案. 在整车开发的初期,该
方法可以有效地确定 NVH 性能较好的悬挂位置.
关键词: 排气系统; 数值模态分析; 试验模态分析; 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
( 5) 确定拾振方案. 考虑排气系统多曲面结构 特点,为更加精确获取各测点振动特性,需对每个 测点测量 x,y,z 三个方向的振动加速度信号,一次 测量一个方向,且加速度传感器换方向时,保证在 同一位置.
( 6) 选择激励信号. 为了满足输入信号不相关 的要求,以及减少激振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解决系 统的非线性近似线性问题,激振器发出猝发随机信 号( burst random) 作为激励信号. 采用 Hanning 窗 以减小泄露误差,并进行了 30 次线性平均,以减少 测量的随机误差.
2. 2 有限元模型分析与验证
作者 首 先 对 某 客 车 排 气 系 统 模 型 在 Hypermesh 中进行了自由模态有限元分析,得出了仿 真下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然后再对排气系统进行自 由模态试验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为后续的排气系 统悬挂点的设计提供依据. 2. 2. 1 排气系统自由模态仿真分析
( 7) 选择试验频段. 参考实际行驶中路面和发 动机对排气管的激励频率范围,将试验频段定在 0 ~ 100Hz.
图 4 示意图
具体过程如下: ( 1) 确定车辆坐标系. x 轴负向为车辆前进方 向,y 轴正向为前进方向 右 侧,z 轴 正 向 为 垂 直 向 上,x,y,x 符合右手定则. ( 2) 确定支撑. 根据自由模态试验要求的选取 低于一阶自由频率 10% 原则,选取合适的橡皮绳 于悬挂点处进行支撑. ( 见图 5) . 其评价方法: 橡皮 绳的最低阶频率( 1. 21Hz) 低于排气系统第一阶固 有频率的 10% ~ 20% . ( 3) 确定激励方案. 选择激励点时需要考虑的 地方: ①为了保证采集的测点信号有较高的信噪 比,避免模态遗漏,激励点位置应避开系统任一阶
阶 试验 仿真 误差 数 频率 频率 ( % ) 1 9. 71 10. 22 5. 25 2 16. 99 16. 42 - 3. 35 3 25. 42 23. 96 - 5. 74 4 33. 63 35. 79 6. 42 5 54. 99 58. 13 5. 71 6 65. 10 60. 01 - 7. 82 7 82. 76 83. 36 0. 72 8 84. 52 86. 23 2. 02 9 99. 90 96. 41 - 3. 49 10 107. 64 105. 2 - 2. 27
式中,[M],[C],[K]分别表示质量矩阵、阻尼矩
阵和刚度矩阵,F 为外加载荷. 当计算系统固有特
性时,可忽略阻尼和外加载荷的影响. 故
[M]{ u¨ } + [K]{ u} = 0
( 2)
上述方程有非零解的条件是特征方程为零. 即
Det( [K] - ω2[M]) = 0
( 3)
由( 3) 式可以看出,N 自由度系统有 N 个固有频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发动机自身激励和排气过 程产生的气体激励,通过排气系统作用于车身地板 振动,并产生乘客舱内噪声. 因此,为降低排气管向 地板传递的振动能量,可以选择排气管振动相对较 小的位置作为挂钩吊耳的悬挂点,这将有利于车辆 行驶时降低车内噪声,提高乘客乘坐舒适度感受.
作者采用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对汽车排气管 悬挂点布置进行优化[2],先采用 Hypermesh 软件对 汽车排气 系 统 的 振 动 进 行 有 限 元 建 模,而 后 利 用 OptiStruct 模块进行排气系统的自由模态分析和模 态试验进行自由模态验证,再通过计算得出排气管 上各点的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值并尽量选取最小 值,从而达 到 有 效 降 低 排 气 系 统 振 动 向 车 身 传 递 的,进而减小乘员室的振动和噪声问题.
中图分类号: U467. 3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汽车排气系统作为车辆动力系统重要组成部 分,一方面需要满足车辆发动机排气的基本功能, 同时另一方面还需要保障排出的废气达到相应的 环保指标. 此外,排气系统排出废气时所发出的噪 音及对于引起的整车地板振动都对整车系统 NVH 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1].
第 32 卷 第 4 期 2014 年 07 月
佳木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Jiamusi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