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教程 第五章
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进行了区分。 他认为审美对象只有参照审美经验才能界定自己,而 艺术作品则处于审美经验之外,它是诱发审美经验的 对象。是接受主体审美经验保证了艺术品作为审美对 象的存在。
感觉——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文艺美学教程
第五章 艺术的接受
第一节
艺术接受与审美经验
一、艺术接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某些传统的艺术理论看来,艺术活动仅仅意味 着艺术家构建艺术作品的活动,艺术家经过艺术 积累、构想和传达阶段,用物质材料将艺术品的 物质化外观呈现出来,艺术活动即告结束。 但在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看来,欣赏者是 艺术整体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动因素,他既决定 着艺术文本能否实现其价值,达到艺术创造者的 预期效果,又以其接受反应间接地影响着艺术家 的创作。
在地铁车站——庞德
人群中涌现的那些脸庞, 黑暗潮湿树枝上的花瓣。
二、艺术接受中的审美经验及其特征 审美是这样一种活动,它通过对对象的外观、形 式、结构以及从中体现出的和谐关系的观照与感 知,感受到一种心理或心灵层面上的快感和精神 层面上的愉悦。 它有三个特征: 直接性:它对对象的感性直观把握方式。 情感性: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愉悦之情。 深思性:在审美感知活动中主体感觉的一种集中 状态。
杜瓦诺斯
与以上三种审美经验对应的三种情感: 由颜色和声音的质的关系产生出和谐的情感; 空间与时间的秩序唤起匀称的情感; 这两种倾向的混合就产生出审美复杂的情感。
《你一定要走吗?》
旅人, 你一定要走吗? 夜是静谧的, 黑暗昏睡在树林上。 露台上灯火辉煌, 繁花朵朵鲜丽, 年轻的眼睛也还是清醒的。 旅人,你一定要走吗? 我们不曾以恳求的手臂束缚你的双足, 你的门是开着的, 你的马上了鞍子站在门口。 如果我们设法挡住你的去路, 那也不过是用我们的歌声罢了, 如果我们曾设法挡住你 那也不过是用我们的眼睛罢了。
二、艺术作品的实现途径 为实现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接受者必须具备相应 的鉴赏知识和鉴赏能力。 经过真正的艺术鉴赏后,接受主体的欣赏能力也 得到进一步提升,并进而改变他们看待世界、对 待现实的方式和结果。
第二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客体
一、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艺术作品的结构特性
胡塞尔分析了艺术品的三个层面: 形象载体 知觉载体 生动载体 罗兰· 巴特的“第二级指示行为”
二、艺术接受审美经验与艺术品的结构层次 玛克斯· 德索的三种艺术接受审美经验: 知觉方面的纯粹的美感愉悦经验; 形式方面的审美快感; 形象作为象征符号而激起的审美快感。
二、艺术接受主体审美经验三个阶段的审美心理 考辩 英伽登的审美心理理论: 初级印象——感知阶段:欣赏者凭感知和直觉对 艺术品产生最初印象。主体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 艺术品上。
形象把握——领悟阶段:欣赏者凭敏感和领悟能力 将构成对象的感性材料整人的 心灵沟通,并对艺术对象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切 身而全面的认识。
第三节
艺术接受与接受主体
一、主体审美经验三阶段 艺术品之所以能够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是艺 术主体的审美意识发挥作用的结果。 杜夫海纳把主体在艺术接受中的审美知觉分为 三个阶段:呈现阶段、表象与想象阶段、反思 与情感阶段。
呈现阶段:感官与对象的初次接触,主客 体初步融合。客体的物质质料隐退,作品 的感性材料的特殊形式呈现出来。
三、接受主体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理解一部作品之前对此作品的 呈现方式的一种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建立在读者先 前的文学经验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并预示了理解的 可能的限定。 三个作用: 1、为读者的文学经验和阅读理解活动提供一个相对 客观的基础。 2、以之作为衡量作品审美价值的尺度。 3、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结果提 供合理性的依据。
另一位美国学者享特〃米德则区分出三种不同的审美 价值类型,即感觉的、形式的和联想的。 感觉的审美价值对应于艺术品的材料和物质,比如色 彩、音色本身就能给人以快感。 形式的审美价值对应于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艺术品 的各个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等。 联想的审美价值对应于作品的符号意义层面。
第四节
艺术接受与审美价值的实现
一、艺术品审美价值的不同层面及类型 艺术品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离开接受主体的接受 意愿和意识的参与,是不可能的。 梅内尔指出了艺术作品内涵的几种价值:其一、 艺术品对人生的核心问题的概括与论证而体现出 的价值;其二、艺术品在处理内容诸要素关系时 体现的价值;其三,艺术品在情感表现时体现出 的价值;其四,艺术品的艺术效果的完整统一性 体现的价值。
表象与想象阶段:主体把对象客观化为表象, 使艺术作品真正成为一个统一整体,从而具有 了自己的生命。
克拉姆斯柯依
反思与情感阶段:审美知觉把艺术作品的内 涵及意义加以反思,进而对审美对象所表现 的情感生活世界进行直观的体验。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只是对审美知觉行程的大体 划分,在现实的审美过程中,这三个阶段会表现出 较为复杂的状态。
南唐· 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