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教程 第二章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 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 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 奇异。“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 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崇高感是主体由对 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为由肯定主体 尊严而产生的快感。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 力量和慑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 是玲珑雅致。
机智常常是戏剧性的重要基础。 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高级形式。 喜剧的结果是引起人们的笑和欢乐!
二、崇高 崇高是与优美相对应的一个美学范畴。 从理论上说,崇高主要指人类的一种情感 和精神境界,它一方面趋向无限,另一方 面趋向美。 崇高范畴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崇高指 具有巨大威力的视觉性或听觉性形象,广 义的崇高指对人性中最深沉、最复杂的欲 望的把握。
崇高(sublime)的审美形态起源于希伯来文 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 “崇高”的艺术风格: 宗教艺术风格:追求对有限人生的精神超越。 浪漫主义风格:人自身成为崇高的主体,人 超越自我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
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早期的 崇高风格,这是一种对神的赞颂同时对人 的价值进行压抑的宗教艺术。
2、丑的概念,注意的两个问题: (1)我们讨论的丑,是作为审美范畴的,是和 优美、崇高、悲剧及戏剧等一样,它不是客观存在 的物理存在,而是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它有一种 “意义的丰满”,是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 (2)作为审美范畴的“丑”不同于“恶”,生 活中常常将“丑恶”作为一个概念来称呼。西方近 代以来,在对美的探讨中,常常关注对“丑”的研 究,这是社会观念和社会文化的变化所导致的。
二、壮美 壮美是优美与崇高的混合形态,它在 内容上和内涵上是崇高的,在形式上是优 美的。 心理学上看:壮美是个体心理与现实 存在之间的一种中间性形象。 文化人类学上看:壮美的功能是帮助 和促进沟通和交流。
第二节 喜剧性(滑稽)、崇高
一、喜剧性(滑稽) 喜剧往往带有夸张和欢乐的内容和色彩。 一般意义上,喜剧性是将严肃而神圣的形 象往动物性、机械性或非常规性方向变形的结 果。 喜剧既可批判现实,也可以自嘲,既可通 过形象变形达到喜剧性效果,也可通过改变语 境而达到。 讽刺、揶揄、反讽是喜剧性的主要形式。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同时也夹 杂着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 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和。而优美的 事物因为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 惑力,想去接近它,爱它,在情感上始终 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 山峻岭、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圣彼得大 教堂等等。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 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与这种威力抗 争。
第一节
优美、壮美
一、优美 优美指以和谐为基本特征,内容与形式 高度统一,可亲可爱的审美对象和审美类 型。它基于生活,但又有神圣性、超验性
古希腊美学:可以感知和感受、令人愉快 的和可亲可爱的、形与内容的统一。 古希腊的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不 仅表现于建筑和雕塑,而且也表现于绘画、 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
崇高的效果 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 天生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 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 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超过对象,从 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 到一种自豪。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 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 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 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黑格尔
拉 斐 尔 : 《 西 斯 廷 圣 母 》
“是一种天国仙 界中的平和与 安静。” “在拉斐尔的任 何画幅之前, 必得要在静谧 的和谐中去寻 求它的美。” (傅雷)
拉斐尔:《美丽的女园丁》
优美可以从艺术史、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 的角度去把握和阐述: 1、艺术史:优美是所有艺术类型、历史上不 同阶段的艺术、以及世界上不同民族和族群都存 在的审美经验类型和艺术元素。 2、心理学:优美是人类生存、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人关系理想形态的体现,是人类曾经拥有或 在想象中拥有,但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丧失和缺 失了的审美体验。 3、文化人类学:优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状态 的对象化投射。
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 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根据亚里斯多德定 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 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 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 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 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悲剧作为文艺的审美范畴有三个特征: 首先,悲剧表现了对于某一个体或某一族群 具有重要意义的价值的毁灭。 其次,艺术作品中的悲剧不应该是偶然的不 幸事 件,而应该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最后,对悲剧艺术作品的体验必然伴随着强 烈的痛苦经验,这种痛苦的审美经验一方面把我 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卑贱投射出来,成为我们自 己批判性审视的对象,另一方面,我们又在悲剧 主人翁身上感受到某种崇高伟大的东西,从而唤 起和激发出一种情绪,积极为被侮辱、受迫害的 弱势者辩护和抗争,甚至愿意献出生命。这种情 感和体验是人性的证明,也是世界的美好的根据。
悲剧 狭义的悲剧指叙事性艺术作品中以激 烈的矛盾冲突和毁灭性结果结束的作品及 其效果。 广义的悲剧也可以出现在抒情诗、柔 美苍凉的音乐中,以及美术作品中。在文 艺美学的概念上,广义的悲剧接近崇高。
古希腊悲剧以表现人在与神进行斗争时 难以抗拒的悲剧命运为重要描写对象,所 以又被称为“命运悲剧”。“命运它不是 一个有形的敌人或具体的力量,而是一个 无法改变的存在,一种不可逾越的局限。”
(2) 社会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个人在社会 之中的地位以财富的占有数量为唯一的衡量 尺度,人的生命变得微不足道。人与人之间 最重要的关系是物的关系,作为全面的人和 人的价值生存被高度异化和扭曲。人的生存 成为“单面人”。 极度的异化导致了极度的绝望,在这中 令人厌倦和失望的生活中,丑被看成是代表 人类本质的东西,审丑成为清醒的表现,而 审美传统反倒被认为是一种麻木或欺骗。
优美(beauty or grace)的审美形态最早 来源于古代希腊文化。
古 古 希 希 腊 腊 雕 雕 塑 塑: : 掷 掷 铁 铁 饼 饼 者 者
古 希 古 腊 希 雕 腊 塑 雕 : 塑 雅 : 典 雅 娜 典 娜
近代美学中:优美与崇高相对、优美由愉悦人 的形象转为自由的象征。 优美的审美特点:完整、单纯、静穆、和谐的 美,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它所引 起的美感,就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地方引起人鄙 俗的感觉,而是在明净清楚的界线里保持着绝 对的调和。”(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 流》)
文艺美学教程
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范畴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 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 概括和反映。 审美范畴是哲学美学概念,是指人们对美、 对艺术的感受和体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现 象,以及艺术美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形态。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 自然美和艺术美。而如果依据美的表现形 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分类,则可以 分为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优美、崇高、 悲和喜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范畴。
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 受到普遍重视,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 关。当时欧洲普遍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纤巧、彬彬有礼 的封建贵族文明感到厌倦。自然界中的崇高 是矫揉造作的贵族上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二)丑的审美价值的发现及产生的原因:
“丑与荒诞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 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 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 化、创伤和扭曲。”
所谓“异化”,按照哲学的一般理解,就是主 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 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 力量反过来支配主体本身。 “打个比方,异化就好比一个母亲生了个 儿子,她很心疼,很爱,辛辛苦苦把他培养大, 教育大。可是这个儿子慢慢长大后,成了一个逆 子,不仅不受母亲管,反而倒过来控制他的母亲, 甚至把母亲当做敌对一方。母亲觉得儿子不像自 己,成了家庭里面的异己分子。这个过程用哲学 概括就是一种异化。异化,就是异己化。”
(三)丑的审美特征
第一,丑的事物与优美的事物相反,呈现为 混乱、反常、给人以恶性刺激等形式特征。 第二,丑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的反感,即厌 恶、排斥的心理感受。不过这种反感是与现实中 对恶的反感有区别的。因为在审美活动中,审美 主体是以自由人的身份看待世界,对丑恶世界的 揭露和抨击是以审美欣赏的方式进行的,因而从 中获得了一种自我肯定,产生了审美的愉悦。
第三节
丑与荒诞
一、丑 丑是极度不和谐的形式,是主体在对 象中感受到恐惧,在价值坐标上它趋向于 解构和破坏性。
(一)丑的内涵及产生的原因 1、内涵界定: 作为审美形态意义上的丑是具有历史性的。我们 所讨论的是生成于西方社会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近一 百多年来的丑的审美形态。 那么, 作为审美形态的丑,它的本质内涵是什 么呢? 我们认为,审美形态的丑也是同悲剧、喜剧 、 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一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 样态,是人与对象之间生成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生 存方式。通俗地讲,就是审美主体以丑为审美对象, 对丑进行审美“欣赏”——揭露、鞭挞、否定、摒弃 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从而实现对有价值的人生意义和 生存理想的肯定。
当崇高从宗教艺术风格演变为浪漫主义艺 术风格时,它的内容从主体精神的异化复 归为主体精神的自觉。追求超越的人对自 身的超越这一精神历程,代替宗教超越中 的彼岸(天国、上帝),成为崇高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