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卷第8期2011年8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Aug.2011Vol.8No.8一、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舆情在我国还处于一个新的阶段,发展还不成熟。
分析综合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的是:舆情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即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1]。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二、网络舆情给政府管理带来负面影响的原因网络舆情一般情况下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一些特征,使得网络舆情存在无序性、非理性等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政府管理的有效性。
归纳起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本身的原因首先,这种情况是由于政府执政观念落后,缺少行政监督和法律约束。
政府在运用权力时不能完全依法行政,再加上公民监督缺位,导致权力腐败,政府的行政行为很难保证完全符合公民的利益。
其次,政府对政治信息的垄断,缺少与公众的有效沟通。
随着经济发展,公民经济地位的提升,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意思不断加强,公众对政府信息的渴求不断增强。
然而,政府垄断信息,造成政府信息的封闭,这与公众对信息公开的渴求形成对立。
在现实情况下,公众的这种愿望被阻塞,只好把这种不满的情绪在网络这种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空间中发泄出来,相互交流信息。
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中,政府的决策违反了民意而在网络中受到民意的批评、质疑也在所难免。
(二)网络空间言论的自由性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一改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单一方式,它是由受众自由的拉出信息,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同时也使得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愈加模糊,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
[2]网民之间可以通过E -mail 、论坛、BBS 、博客等媒介自由发表言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们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发表白己的见解、“出版”自己的著作或报纸,成本低廉,程序简便。
网络拥有了自由,“噪音”作祟也就在所难免,这些“噪音”包括虚假和不良信息,它表现为消极的、极端的、非理性的舆情信息。
虽然这种噪音占有少数,但是网络虚假信息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范围大,引起社会“恐慌”的程度也非常大,往往引起了群体的盲从和冲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网民发表言论的匿名性“在因特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匿名性特征。
网络环境中、网民可以不用公布其合法姓名和有效住址,而是采用虚拟的网名形式;网民可以轻易地隐匿或者转换本身的社会属性。
相对来说,这样的匿名程度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因此具有了隐匿性。
由于网络传播匿名化,具体的个人经过匿名技术变成没有人格的数字字符串,这就给每一个网民带上了保护伞,抑制了现实生活中法律、行政、道德的种种约束。
现实社会中社会地位不平等、收入不均衡、贪污腐败严重、政府公共服务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等问题,从而产生了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被任意放大,在某一具体事件中无限制地放大发泄出来,形成网民对政府的片面的谴责与漫骂。
(四)网络发表言论的情绪化和非理性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益群体的调整,都直接形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
但是,公众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诽解渠道,而网络为民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的渠道。
网络使得“本我”得到更好的体现,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基本是以原生态形式被展现,这种本能的、情绪化的,带有非理性色彩的本我在网络上可以更好地得到展现。
然而,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论很容易得到大众的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如果不进行疏导,这样会很容易动摇更多人对社会公正的信心,甚至妨碍社会秩序。
(五)网络的扁平结构有助于信息的传播网络是扁平的非线性结构,每一个结点之间有着无数线路相互链接,任何一个链接都能以光的速度将信息从一个结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
这种信息传递与获取方式超越了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
[3]海量的信息使得信息消费者如果想要核实信息的真伪成本太大,这就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成本比较低。
任何信息,不管真假,只要达到着燃点,就有可能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在网络中蔓延。
这就使得网络炒作特别容易。
有关政府的负面舆论更是如此,一旦出现在网络上,马上能吸引一部分网民的注意,就可能通过BBS 、博客、论坛、网络聊天等形式迅速传播。
传播的面越广,信息的真实性就越没有人去质疑;最后哪怕是谣言,在网络中也被认为是真实的。
一旦谣言肆意流传,以讹传讹就会越演越烈,而舆论的事实真相则会被排挤出人们的视界。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王振(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网络舆情为政府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对于政府来说,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对政府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网络舆情对当前的政府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管理者和学者去探索与研究。
通过对网络舆情相关概念的探讨,分析网络舆情对政府的负面影响,以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管理;负面影响;对策81··三、网络舆情给政府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舆情为政府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环境,进一步完善了公民参与的手段和渠道,使公民参与政府管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同时,网络舆情提升了政府治理的质量,推动了政府的管理创新。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舆情具有两面性,它并不是完美的,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也给政府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一)增加了政府对社会管理的难度网络言论发表的匿名性和自由性,增加了辨别网络舆情真伪的困难度,增加了政府对社会管理的难度。
同时,网络参与者身份被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发表意见,不受现实中法律、道德、制度的约束,从而脱离现实社会的制约。
因此,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说,控制的对象则从有形变成了无形,从公开到隐蔽,从可以确定到难以识别,从能够掌握到无法控制,政府在分辨网络舆情的真实方面的能力被削弱,大大增加了政府对社会管理的难度。
(二)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网络言论的情绪化和极端化导致了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化趋势,影响了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
网上信息容量非常庞大,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传递有关政治态度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增加了选择的不确定性或使主体倾向于不作选择,即便作出选择,也往往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网络舆情越来越偏离事件的真相扰乱公共话语体系和公民的价值判断,进而导致“网络扰政”和“网络暴政”。
[4]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就很有可能造成民众和政府的隔阂甚至对立,增添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三)降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现代化转型期,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利益结构和社会组织也发生了变化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等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等,都直接影响到每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
但是,公众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排解渠道,而网络为民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的渠道,这就导致舆论多元化与尖锐化并存的现状。
网络传播的蝴蝶效应使得社会矛盾和冲突在网络世界里进一步扩大,增强了网民社会不平等的感觉,在社会相当一部分民众中引起共鸣,从而加剧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对立情绪,削弱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四)危害政府公共管理秩序一旦某一事件造成负面言论,沉默的螺旋桨效应使负面舆论在同一时间里发泄出来,舆论议题被极大的强化,致使民众与政府在意见上产生分歧或者是矛盾,负面的影响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最终导致民众与政府的矛盾激化。
然而,政府的“合法地位”遭到质疑,从而对政府公共管理造成危害。
上海市在沪杭磁悬浮项目建设过程中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在整个事态的发展过程中正是这种网络舆情推动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向着激化的方向发展。
[5]四、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影响的对策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必须重视网络舆情,运用正确的方法,把握主动权积极引导网络舆情,不断完善对网络舆情的法律、道德、制度等相关机制,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
(一)政府应转变思想观念,从战略高度重视网络舆情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
首先,政府应该主动接纳网络舆情的监督,对官员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舆情,积极引导网络舆情。
政府官员应该学会与网民进行平等对话,积极与网民进行沟通,听取网民关于公共事务、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意见,把网民的意见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以获得网络的认可和赞同。
其次,政府要做到对政府信息的公开,消除对政府信息的绝对控制,在制度化,规范化下及时公开政府信息,政府就重大的公共事件公开透明,及时公布事实真相,这样网络谣言就不攻自破。
(二)建立相关法律,加强对网络的法律规范。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所讲的,就象孩子要经历十万千个魔劫一样,强制性约束对网络的正常自由和有序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6]对网络来说,首要任务就是用法律形式来规范网络。
西方国家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把法律问题放在战略高度来对待,集中精力首先解决基本的法制建设。
在网络立法方面,德国是全球第一个发布网络成文法律的国家,制定了《信息与通讯服务法》,法国制定了《信息安全法案》,欧盟制定了《信息社会行动计划》,美国制定了《美国个人隐私与国际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
[7]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法律是维护网络正常有序的关键。
(三)对网民进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
对于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要用道德加以规范,对网民进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对网络谣言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美国学者埃瑟·戴森在谈到网络传播时指出:“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对它束手无策,它确实需要一种内在的控制机制———尽管崇尚自由的网民对此大喊大叫。
”[8]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现实社会中合理、合情、合法的事实为依据,弘扬诸如诚实、公正和真实这样的社会正气。
倡导网民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文明上网,教导网民互相尊重,摒弃造谣诽谤,促进网络和谐共处;提倡诚实守信,摒弃弄虚作假,促进网络安全可信。
以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氛围。
(四)运用相关的技术监管对网络进行监测。
利用互联网监测技术对网络谣言进行跟踪,也可以达到警示谣言制造者的作用,例如,美国Agence Virtuelle公司就推出了一款叫做Rumor Bot(谣言机器人)的软件,该软件可跟踪谣言,并分析和确定谣言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