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基层党委政府网络舆情处置应对能力的探讨和建议
作者:周东升
来源:《企业文化》2018年第15期
十八大以来,互联网发展战略已经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尤其是中国在互联网治理与发展事业上的战略部署,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网络舆情作为考验国家互联网治理成绩的关键因素,如何及时准确掌握社会舆情动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直接考量着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
一、网络舆情呈现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近年来,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成为群众获取信息、交流感情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深刻地改变着大家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网络既是舆论场、传播器,也是双刃剑,也给宣传工作、政府公信力带来新的挑战。
当前,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趋势,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一是网上敏感热点舆论日趋规模化,使网上舆论引导任务愈加繁重。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形成了多样性、多变性、多元化的网络舆论环境,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多,许多人对社会现状存在不满,特别是仇官、仇富、仇腐等情绪尤为激烈。
二是网络信息传播渠道日趋多样化,使网络舆情监测难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新技术新应用推陈出新,微信、微博、博客、即时通讯等网络传播新技术、新业务的运用,人人都可以成为网上“记者”、“出版社”、“电视台”,网上信息传播也更加私密隐蔽,这些都给我们网上信息监测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是网络舆论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使网上舆论管控工作更为艰巨。
舆论参与主体目前呈现多元复杂化。
匿名、便捷、成本低、影响大等特点,催生了“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网络暴民”等网络舆论特有现象,特别是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加紧对我进行渗透、破坏活动。
这种舆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方式的多变化,使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的难度都大为增加。
二、网络舆情应对方面存在的病症
面对网络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越来越重视,但还是有部分领导干部对网络媒体、网络舆情存在着误读和不适应现象。
一是思想认识“神经焦虑”。
面对网络舆论“咄咄逼人”的态势,基层干部普遍感到明显压力,反映出在当前网络舆情工作责任等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基层干部缺乏网络舆情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二是舆情研判“视力模糊”。
基层存在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研判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
因网络是新生事物,基层党委政府舆情研判方面的专家及经验急缺,对突发公共事件难以研判社会走势,以致延误了最佳的舆论引导时机。
三是沟通机制“反应迟滞”。
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事发地单位没有第一时间向宣传
部门报告信息寻求帮助,存在着“主观上不愿意说,行动上不主动说,时间上不及时说”的现象,待到网络事态越来越大,传统媒体介入的时候,使得处置引导力不从心。
另外,互联网舆论应对工作也还存在着管理职责不清、管理力量紧缺、部分协调处置薄弱等突出问题。
三、基层党委政府加强网络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如今,互联网正在成为党和政府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一个重要手段,基层干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网上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促进互联网和谐、有序、健康发展。
(一)转变理念,树立网络舆情应对新思想。
网络时代,不管你愿不愿意,自觉不自觉,领导干部天天都在接受网民的监督。
要使领导干部不惧网、会用网、用好网。
在思想观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舆论导向路径从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向依靠全媒体转变。
二是实现舆论方式向从习惯性封堵向开放型调控转变。
三是舆论导向管理从“临时性参与”向“机制性嵌入”转变。
(二)重视信息,建立网情快速反应新机制。
网络事件一般发生迅速,留给政府思考的时间非常短,大量有用的信息对决策者非常重要,基层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意识,落实责任,建立健全舆情汇集网络,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监控、研判机制。
及时捕捉和抓准信息,做到事先有预报、事后处置得当的高效率,改变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
(三)讲究艺术,提高网络事件处置新技能。
网上舆情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舆论热点,并在网民各种观点的交锋中朝着无数可能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基层党委政府要要把握好网络事件的第一知情权利、第一现场处置、、第一时间点新闻发布、科学应对尺度等多个方面不断提高网络事件处置新技能。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逐渐担负起跨媒体、跨区域、跨层次舆论传播媒介的角色,日趋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舆论交锋的主阵地。
基层党委政府不仅要在“网下”的实际工作中下功夫,还要在“网上”积极探索,在网络舆情领导负责制、领导问责制、信息公开制、网络舆情调查研究、网络舆情收集和应对、网络舆情反馈和办理、主要领导定期与网民交流等制度上有所突破,尽快使基层网络舆情工作运行机制步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最大化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