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重点版)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重点版)
歌:唱歌
4、解释一词多义:
谏(1)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谏:匡正,挽回
(2)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
怨。” 谏:规劝
易(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易:改变,改革
(2)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易:容易
行(1)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行:出门,上路
硁 硁 乎(kēng) 末之难矣(nàn) 从政者殆而(dài) 击磬
(qìng)
荷蓧(hèdiào) 往者不可谏(jiàn)
三、实词整理: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
(1)趋而辟之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辟=避,躲
避,逃避
(2)是鲁孔丘与?/ 是鲁孔丘之徒与?
与=欤,语
气词,吗
(3)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以:把
(4)遇丈人,以杖荷蓧
以:用
而(1)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而:表修饰
连词
(2)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而:句末语
气词
(3)长沮、桀溺耦而耕
而:表修饰
连词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而:却,表
转折连词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而:却,表
转折连词
焉(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焉:兼词,
相当于“于之”
正是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在礼崩乐坏、
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出世与入世,担当与逃避是两种不同的人
生观。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
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
以很想与他们交流,“欲与之言”。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
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
(2)且焉置土石。
焉:疑问代
词,相当于“哪里”
五、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有心哉,击磬乎!/ 鄙哉,硁硁乎 Nhomakorabea 主谓倒装句
(2)莫己知也 / 末之难矣
宾语前置句
(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宾语前置句
(4)晨门曰:“奚自?”
宾语前置句
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
(1)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
反=返,
返回,回去
(4)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芸=耘,除
草
(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而=尔,你
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并作解释:
(1)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沐浴:斋戒洁身,以
示庄重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从而:跟随然而。丈
人:对老人的尊称。
(3)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第二天
(4)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知其不可而为之》(重点版)
编撰 洪申健 时间 2010年11月 编号
03
一、核心解读:
本课节选的几章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
己任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也反映了他们与隐者在处世态
度上的分歧。通过隐者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表现了孔子的思
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来看。孔子所处的时代
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03·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
与?
,
。”
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0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06·子曰:“
,可以为师矣。”
07·子曰:“
威武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谱写了一曲正气之歌。又如三国时的诸葛 亮,明知汉室不可复,阿斗不可扶,依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 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 之,不得与之言。 (1)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 (2)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3)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答案】 (1)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 德行衰败的表现;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劝孔子不要 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2)从后文与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的对话中可以推知孔子 想表达如下意思:正因为天下大乱,才需要我们去改变它;我们求仕是 为了实现匡正天下、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为了理想,我们可以舍生取 义,杀身成仁,在所不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力而为,也就可以 无愧于心了。 (3)接舆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也如孔子一样 忧国忧民,只是出于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他们选择了“独善其身”的 归隐之路。 (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和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啊?
(4)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此人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八、思考题: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
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 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2)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3)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和观念? (4)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子会怎么做? 【答案】 (1)“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高度重视。 (2)“不敢不告”表明孔子对周礼的虔诚恪守,尽管孔子早已料到即 使上报也必无果而返,但身为大夫,有责任告于哀公。反复申说“不敢 不告”流露出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3)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谋事在人,成事 在天”的思想。 (4)孔子反对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绝对反对战争。试想孔子连“八佾 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 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民众,而 率各国以讨之。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可。
(2)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接舆)趋而辟之,(孔
子)不得与之言。
(3)子路行,以告
子路行,以(之)告(孔
子)
(4)鸟兽不可与同群
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5)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有道,丘不与(之)
易也
(6)至,则行矣
(子路)至,(丈人)则
行矣
七:翻译下列名句: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来得及补救。
,思而不学则殆。”
08·子曰:“朝闻道,
。”
09·子曰:“
,小人喻于利。”
10·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三、字词注音:
弑 简 公(shì) 楚狂接舆(yú) 趋而辟之(bì)
耦而
耕(ǒu) 鄙哉(bǐ)
长沮桀溺(jū) 耰而不辍(yōu) 夫子怃然(wǔ) 为黍而食
之(sì) 荷蒉(hèkuì)
厉:连衣涉水。
揭:提起衣裳。
(10)果哉!末之难矣!
难:诘难
(11)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讨:讨伐
(12)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殆:危险
(13)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怃然怅惘
失意的样子
四、虚词整理:
之(1)之三子告,不可。
之:到,去
(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之:结构助词,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 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 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 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
(3)今之从政者殆而!
之:的,结构助词
(4)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之:结构助词,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之:结构助词,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6)果哉!末之难矣!
之:代词,他
以(1)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以:因为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以:与
(3)子路行,以告
不行:行不通
(5)有心哉,击磬乎!
有心:别有寄托,指孔子
的磬声寄托了自己的心志。
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说明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后:名作动,落在后
面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使动,使……
吃;见:使动,使……见
(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洁:使动用法,
使……纯洁
(4)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这种忧郁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两样。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
感,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还是一种从政的强
烈自信。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比一般“用之则行,舍之则
藏”的态度更为积极,突显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知其不
可而为之”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民族脊梁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