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

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

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7.(2019·茂名一模)《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仁者爱人8.(2019·蚌埠一模)《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

该记载认为儒、墨两家( )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B.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C.主张维护礼乐制度D.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9.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位思想家认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何以“明”之?曰( )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道法自然D.加强君权10.(2019·德阳一模)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这一主张传承了( ) A.孔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治国思想C.孟子的义利主张D.墨子的兼爱思想11.(2019·武汉高三检测)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

这反映了韩非子(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思想影响力较小12.(2019·合肥高三检测)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这主要反映了( ) 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1)根据材料一,归纳荀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15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10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

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

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

……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请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A [材料体现了儒家思想统一,进一步强化了大一统思想,故选A项;“消除了”一词绝对化,故B项错误;并没有影响儒家的地位问题,故C项错误;“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没有涉及学术研究问题,更强调教化,故D项错误。

]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

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A [材料表明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家确立正统地位,故选A项;宦官外戚专权,中央集权削弱,与材料中强调的重点“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无关,排除B、C两项;宋代实施重文轻武,排除D项。

]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

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B [由材料可知该思想融合且同化了其它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融合了阴阳五行家思想,故选B项;先秦儒学中的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一主张并未融合其他思想,排除A项;北宋二程倡导“格物致知”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没有融合其它思想,排除C项;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也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没有融合其它思想,排除D项。

]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C [孔子地位由凡入圣,主要是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故选C项;仁政是孟子的观点,排除A项;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的儒学思想官方化,排除B项;经学之士推动有促进孔子神化的作用,但相对于官方来说,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 [材料中富民思想的出现,是士阶层提出的一些思想主张,是对社会发展要求的反应,说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故选D项;材料仅是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体现不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中提出民本思想的人是知识分子,不是统治者,排除B项;富民思想的出现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不能通过新思想的提出就使社会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排除C项。

]6.(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A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而不是正式形成,排除B项;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超脱现实,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排除D项。

]7.(2019·茂名一模)《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仁者爱人B8.(2019·蚌埠一模)《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