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史一.文明/文化发展阶段与体系1.文明发展四阶段划分1.世界古代文明阶段2.世界经典文明阶段3.近现代文明交流与转型4.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交流2.八大文明体系1.亚洲太平洋文明体系;2.南亚文明体系;3.地中海大西洋文明体系;4中东阿拉伯文明体系;5.北美大洋洲文明体系;6.拉丁美洲文明体系;7.非洲文明体系;8.犹太文明体系3.全球文化发展脉络原始文明:世界文化的黎明时期,被称之为野蛮时代古典文明:文明之火在世界多个地点点燃,知识文化蓬勃发展。
Eg:古希腊罗马、中国、印度等中世纪:东亚儒家文化、南亚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
近代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殖民扩张。
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暴露;非理性主义思潮流行;社会主义革命、民族独立革命的爆发多元化:科技革命、经济一体化、后现代主义、女权思潮、第三世界文化的勃兴。
二.中西文化比较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
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气候与文化)相对温暖的气候有利于文化的繁荣政治、经济与气温相对波动之间的对应表现四大古文明都产生于北纬30 度和40 度这个温带与亚热带一.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1.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广袤多态的地域特点,适宜农业的气候和土壤,相对封闭的内陆环境。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适宜农业的自然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适宜的农业生产环境为中国文化的延续奠定了持续稳定的物质基础。
蕴育了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某种意义上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向外发展的阻力。
(2)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物质生活基础。
形成不同的社会行政制度、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辽阔、多样的地理空间和腹里纵深的回旋余地,有利于经济、文化中心的及时转移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导致中国文化的多元性、持久性和包容性。
(3)地理环境半封闭、内陆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导致中国文化的独立性、连贯性、完整性。
没有明显的文化断层、文化突变、文化湮灭,四大文明的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
外来的文化也很快地淹没于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
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二.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1.传统自然经济的形态和特点(1)以农为本的经济形态,农耕自然经济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体经济。
(2)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小农经济。
(3)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4)贱商抑商的法规法令;重苛若盗;禁榷制度(5)商品经济有发展,但在重农抑末政策下始终只能是农耕经济的附庸,故难以发育出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而内敛型的海洋贸易则潜伏着近代中国的危机。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为中国文化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2)以农为本的生产方式使中国文化带有浓厚的农业型物态和心态色彩。
农业生活方式有助于中国文化求平尚稳、安土重迁的心理特点的形成。
自然经济的蔓延性和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使得人们产生一种凝重的保守性格和思维方式。
小农生产方式还使中国文化呈现出理性务实的特点。
相对而言不是抽象玄远、缺少崇高神圣感。
三.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和带有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社会政治结构,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
1、完备的宗法制度对文化的影响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明确尊卑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 主要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大宗小宗制(3)分土分侯制(4)宗庙祭祀制度宗法制度对中国的影响(1 )“家天下”始终延续(2 )“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长期存在。
(3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4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①注重血缘和“孝亲”②重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
③极端尊重传统。
④政治上重“人治”而轻“法治”。
2、严密的专制制度及其对文化的影响专制制度的主要特点(1)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皇帝直接控制国家的财政(3)皇帝对臣民思想严密控制、并有人身支配权君主专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正面作用:(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平和安定(2)有利于经济的发展(3)有利于强化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连贯性负面作用:(1)专制独裁的观念延伸和影响中国底层(2)对官吏特权有普遍认可的心态四.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1.陆地狭窄,多崎岖山地,大面积的石灰岩和贫瘠的土壤,河流短小,可耕种面积少。
气候冬季干燥,夏季湿润,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
2.地中海特殊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
地中海内海面较为平静,海域不宽,岛屿众多,利于航海。
3.全境被各种天然障碍分割成若干鼓孤立的小区域五.西方地理环境对于西方文化产生及其特质形成的作用1.地域有限而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得农业难以满足不断繁衍的人口的生存的需求,于是人们不得不转向山林和海洋寻找生活资源。
形成了海商贸易的经济方式。
2.经济的外向开拓,带来文化的开放3. 形成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邦国家。
三.文化发展六阶段划分第一阶段:前文明时期。
包括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可以统称为石器时代。
(中国文化的孕育)第二阶段:文明奠基和原典创制期。
包括夏商周和春秋战国。
前者也称为青铜时代;后者也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者“原典时代”。
(中国文化的发端)第三阶段:统一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
秦汉。
(中国文化的定型期)第四阶段:胡汉、中印多元融合期。
魏晋南北朝、唐中叶前。
(中国文化的多元融合发展期)第五阶段: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期)第六阶段: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弱期与转型)四.苏秉琦按照“考古学文化区类型理论”把新石器文化遗址划分为六大文化区,他们各自有其文化溯源、特征和发展历程:(区-块,系-条,类型-分支)1.北方文化区(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2.东方文化区(以山东为中心):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3.中原文化区(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4.东南文化区(环太湖为中心):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5.西南文化区(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6.华南文化区(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山背文化——石峡文化——昙石山文化——百达遗址中国文化多元化: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里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在历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五.初民的精神世界原始宗教形态—万物有灵的观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
金属的使用、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出现、阶级和国家等社会组织的出现、宗教性礼仪中心的铸成被视为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准。
六.青铜时代的早期王朝文明初现夏(前21-17世纪)商(前17-11世纪)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三代文明出现的表现:青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初现;宗教性礼仪中心;文字的使用;国家体系形成;宗法礼乐制度。
夏:尚忠遵命商:青铜器和甲骨文西周: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宗法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制度和观念文化基调。
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础。
七.老子1.以“道”为本的世界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顺道而行才叫德。
但人类社会基本上是逆道而行的。
2.无为而治的政治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第三章)“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所以,圣王无为而治。
无为,而无不为。
3.有无相生的辩证法;“祸今福之所倚,福今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
“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
“天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
“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八.孔子1.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
(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克己复礼以为“仁”。
孔子以“仁”作为“礼”的基础,丰富了“礼”的内涵。
和仁结合在一起的礼,不再只是外在的规范,而成为人性内在的基本因素。
2.以“礼”为手段的政治观。
在思想上,扩大了礼制的有效范围,改变了西周礼制为贵族独占的局面,使得普通百姓也能有机会遵循礼制,享受礼文明的实惠,成为更文明的人。
把复礼尊礼,进行道德上的阐述,使得礼并非刻板无情的,而是蕴含人伦人情的。
甚至,“复礼”就是一种道德体现。
复礼与归仁的一致性。
礼是宗法制度的外在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
仁是内在思想内核,只有礼的外形,而无仁的实质,是毫无意义的。
九.孟子1.性善论为孔子的“推己及人”的“行仁”找到了基础。
“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
2.仁政论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
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
3.民本论(民贵君轻,以民为本)4.修养论十.百家争鸣的文化意义1.百家争鸣首次奏响了中国文化睿智、开放、多元的辉煌篇章,标志着中国成熟的观念文化形态的形成。
多元:儒的憨厚、墨的严谨、道的超逸、法的冷峻、名的致密、阴阳的流转各自独步千秋。
互相吸纳综合:荀子——儒法;《易》——道、法、儒、阴阳。
2.诸子思想成为中华文化动力接连不断、哲学慧根日益萌发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