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
1 蝗虫的排泄系统的名称和着生部分是 D。
A 肾管、肠与体腔之间 C 肾盲管、体腔与体壁之间 D 马氏管、中肠与后肠间
四、节肢动物的分类
原气管纲
节 肢 动 物 门 现 存
体不分节,仅表面有环纹,附肢 也不分节 --栉蚕 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6对 附肢:1对螯肢和5对步足;无触 角。腹肢7对;书鳃呼吸;海产 --三刺鲎 体分头部和躯干部,头部3-4对 附肢:1对触角、1对大颚和1-2 对小颚,躯干部每体节1-2对, 气管呼吸 --少棘蜈蚣
甲壳坚硬,头胸甲特别发达。 等足目普通卷甲虫 端足目钩虾 磷虾目 华丽磷虾
钩虾
十足目
游泳亚目(Natantia) 爬行亚目(Reptantia)
虾的色素C中存在有虾青 素,虾红素(类葫萝卜素), 高温时→蛋白质变 性沉淀→析出虾青素,→ 虾青素氧化脱氢→形成虾 红素
罗氏沼虾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胚后发育—变态现象
1无变态
2 完全变态: 菜粉蝶--菜青虫,金龟子----蛴螬 蝇—— 蛆 蚊 ——孑孓
蝗虫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答案D. A 触角 B 后足C 复眼 D 外骨骼 118.昆虫羽化后体壁要经历硬化过程,这种硬化过程 是 的变化过程: 118.A A.蛋白质 B.多糖 C.脂类 D.其他物质钙化
3
112下列哪一类无脊椎动物具有最复杂的体表结构?
A节肢动物 B海绵动物 C原生动物 D.刺胞动物
密相关
呼吸系统简单(限于身体一部),循环系统复杂,如虾 呼吸系统复杂(全身各部),循环系统简单,如昆虫
用体表呼吸的小型节肢动物循环系统消失,如水蚤。
(四) 多样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水生种类以鳃或书鳃呼吸; 陆生种类以书肺或气管呼吸。 排泄器官分两类: 绿腺、颚腺(甲壳类)和基节腺(蛛形类):与后肾 管同源腺体 马氏管(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源自内胚层 或外胚层,单层细胞状,游离在血腔中,位于中肠 和后肠交界处
头胸部有13对附肢,即5对头肢和8对胸肢。5对
头肢包括触角2对、大颚1对和小颚2对;8对胸
肢中前几对为颚足,其余为步足。大多数腹肢
是双肢型;鳃呼吸;大多数种类水栖。
代谢物:氨 (主要)
可分为8个亚纲。
如卤虫
(桡足类) 如剑水蚤
如滕壶
虾蟹
哲水蚤
枝角类(卤虫)
蔓足类(滕壶)
软甲亚纲
;一些寄生种类往往次生无翅(虱子、臭虫、跳蚤)。
39
4、昆虫的翅:
6 腹部---是代谢和繁殖中心 1)11节,各节以膜相连,作用;可伸缩,扭转,帮助呼 吸,蜕皮,交配产卵等 2)腹部无附肢, 3)鼓膜---第一腹节 两侧气门-----10对 胸部:2对气门; 腹节从第1至第8节各有一对气门
5)产卵器、外生殖器(雄)。---附肢
4 触角---触角和嗅觉
69、昆虫触角类型多种多样 主要决定于 A、梗节形态不同 B、柄节形态不同 答案C C、鞭节形态不同 D、触角总节数的不同
5、昆虫的足:
(1)步行足:如瓢虫。 (2)跳跃足:如蝗虫、蟋蟀。 (3)捕捉足:如螳螂、猎蝽。 (4)开掘足:如蝼蛄。 (5)游泳足:如松藻虫、龙虱。 足,基,转,腿, (6)抱握足:如龙虱雄虫。 (7)携粉足:蜜蜂后足。 (8)攀缘足:如体虱。
答案C
(二) 几丁质的外骨骼和可随意运动的横纹肌
节肢动物的肌肉均为横纹肌,已脱离表皮,形成肌肉束,并 附着在外骨骼的内表面,靠肌肉舒缩牵引骨板产生运动。 。
节肢动物与脊椎动物的肌肉比较:
(三) 混合体腔和开管式血液循环
1混合体腔:真体腔+囊胚腔,又称为血腔或血窦
2开管式血液循环 意义:血压降低。如果附肢折断,避
鼓膜听器
9 发育 蜕皮和羽化 蜕皮:蜕去限制生长的外骨骼的生理现象
羽化:完全变态的昆虫蜕去蛹壳或不完全变态的昆 虫蜕去最后一次皮而成为成虫. 世代:昆虫从卵开始,经过若虫,或顺序经过幼虫、蛹, 直到变为成虫而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 或称一代
②胚后发育:有蜕皮现象, 龄期=蜕皮次数+1。间接发育,有变态现象
4丝腺及结网----所有蜘蛛都产丝,但并非 都结网 1)纺绩器:第10与第11腹肢演变为纺绩器3对 2)纺绩管 ----位于纺绩器端部 3)筛器(筛板)----位于左右纺绩器之间,表面有多个纺绩管,由附肢演 变来,(部分种类有)
结网过程:放出游丝---抽 出框丝(外围支架)----织经 丝(辐射丝)无弹性无粘性, ---中枢部—织稀疏的螺旋线为 支架,-----从外到内织有粘性 的垂直于辐射丝的螺旋丝。 蛛丝特点:含丝朊蛋白:吸 湿性高,故蛛丝粘
类型:形成口器、触角、足、纺绩突等
双肢型,原始,如虾蟹腹肢 单肢型,原于双肢型,外肢退化 如蜘蛛、昆虫附肢 附肢的基本形式 ? 双肢型
二、节肢动物的内部结构
(二) 几丁质的外骨骼和可随意运动的横纹肌
外骨骼:支持、保护、运动 蜕皮
节肢动物体璧从外 至内有下列几层 ,其 中那一层结构在蜕皮 时 被消化重吸收掉 A、上表皮B、外表皮 C、内表皮D、真皮层 E、基膜
118.动物的循环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有哪些(2分) A.动物的循环系统分为开管式和闭管式两大类 B.脊椎动物由于出现肺呼吸,由单循环逐步演变为双 循环 C.无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复杂程度与其呼吸形式及呼 吸器官的结构密切相关 ABC。 D.最早出现真正循环系统的是纽形动物
B 马氏管、胃与嗦囊之间
.
交配和产卵 交配前,雄蛛先结小网, 把精液射在网上,然后吸入脚 须上交配器的贮精囊里。交配 时,把脚须塞进雌蛛生殖孔, 精液由导管注入雌蛛的受精囊 里。等卵成熟进入子宫与卵受 精
常见蛛形动物
棉红蜘蛛(棉叶螨)危害棉 人疥螨(疥癣虫俗称螨);
(4) 甲壳纲
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背侧有头胸甲;
含氮废物经渗透进入腺体部, 再由膀胱部排出体外 如甲壳纲的触角腺, 蜘形纲的基节腺等
中肠和后肠含氮废物以可溶性盐 的形式进入马氏管腔,再以尿酸 结晶析出,送入后肠,随粪便排 出。如昆虫、蜘蛛
(五) 独特的消化系统
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
胃盲囊
(六)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感官: 触觉感受器:最常见的是触毛。 平衡囊和鼓膜听器等都由触角器演变而成。 视觉感受器:可分单眼和复眼。 化学感受器:陆栖种类的化感器分为嗅觉 器(主要着生在触角上)和味觉器。 链状神经系统。
32
2 眼
单眼:聚光部分----角膜、晶体细胞 感光部分----7到8个视觉细胞及分泌的视杆 色素细胞----两组,吸收斜射光线及隔离临近小眼。 小眼的功能:辨别光线强弱,光源方向, 光线定位 。
复眼:
并列像(镶嵌像)一日行性 可辧物体大小、性状,每个小眼的聚光器 只能将视野的一个光点传递到视杆,造成点像, 许多这样不连续的光点形成 一个完整的像叫做 并列像或镶嵌像
9
10
11
12
8、生殖和发育特点:
①大多数雌雄异体,陆生为体内受精,水生为 体内或体外受精。 ②生殖方式多样: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有 些能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多胚生殖、 ③直接发育或间接发育:后者有多种幼体期。
13
卵生: 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 ▲卵胎生: 受精卵不产出体外,而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成幼体再产出,胚 胎发育所需营养由卵内的卵黄供给,受精卵与母体不发生营 养关系。 ●单性生殖: ▲孤雌生殖: 雌虫不经交配,或卵不经受精就能繁殖新的个体如蚜虫. ▲多胚生殖: 一个卵在发育过程中分裂形成许多胚胎,形成许多幼虫, 如小茧蜂 ▲幼体生殖:幼虫体内生殖细胞提前发育形成后代,如童瘿蚊
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5 多足纲:
陆栖,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触角一对,大颚一对,小颚 两对,每一体节具1-2对附肢,气管呼吸;常见的有马陆、 蜈蚣。
31
6 昆虫纲---蝗虫
1、昆虫的形态:
分为头、胸、腹3部分。 头部6节:包括触角(1对)、口器及单、复眼 等。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胸部3节:每节有1对胸足,第2、3胸节背侧各 有翅1对。是运动中心。 腹部11节:是内脏器官所在地,成虫附肢已消 失,仅留1对尾须和雌雄外生殖器。为代谢及 生殖中心。
第八节 节肢动物门
一、节肢动物的外部结构 (一)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
异律分节,形成三个“中心”: 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 胸部---运动中心 腹部---营养和生殖中心 不同体制: 头部+胸部+腹部(昆虫) 头胸部+腹部(蜘蛛) 头部+躯干部(蜈蚣)
(一)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
附肢分节,以关节与身体和其它各节相连,内有发达 的肌肉。各节称为肢节,故名节肢动物。 来源:体壁突出 功能:步行、防卫、捕食、游泳、交配、咀嚼、感觉
重叠像-----夜行性。 每个小眼的视杆可同时接受本小眼面及临近 小眼面的光线,视杆受到多次光点刺激,这样有 多次重叠光点所构成的像称垂叠像(可在弱光下 活动)
3、昆虫的口器:
是摄食器官,飞蝗为咀嚼式口器,适于取食固体 食物。由5部分组成。上唇和舌两部分不是附肢 上唇,上颚(大颚)1对,下颚(小颚)1对,舌,下唇1对
2下列动物有横纹肌的是 A 节肢动物 B 软体动物 C 环节动物 D扁形动物 100.节肢动物是开管式循环,以下关于其血腔的描述中, 答案D 正确的是: A.充满血液的初生体腔 B.充满血液的组织间隙 C.充满血液的围心腔 D.充满血液的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相混合的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