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6级九月月考政治试题分析高一年级政治备课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教学也需要反思和总结,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下面是高2016级政治备课组对2016年九月月考政治试题的分析,希望能在后面的政治教学中对不足的能有所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试卷基本情况1、体现政治学科素养。
本次的政治试题一如既往的考查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考察,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加强了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考察,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2、注重能力,突出主干。
试卷不注重知识覆盖面,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
试题有侧重点地考查了必修一第一单元的主干知识点。
如,商品的含义、价值量的计算、汇率变动的影响、纸币发行量及其影响、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消费类型、消费结构等第一单元主干核心知识点的考察。
知识点的考查也不是仅仅局限于基本知识的考查,而是通过新背景、新材料的创设和新角度的切入,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转换、逻辑表达、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凸显学科知识体系构建。
31题是对价格理论的考察,32题考察汇率变动的影响,学生只有对这两个知识体系构建出来,才能答题,也才能答准题。
5、材料提供信息明确。
无论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还是没有要求结合材料(如31题设问:运用所学有关价格理论知识,分别说明上述网友言论的依据),从答案的规定看都与材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选择题分析(题型、原因、解决办法)选择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难易程度对于刚接触经济学的高一学生来讲,难度比较大。
四选二组合型选择题多,注重知识和审题能力的结合。
通过反馈情况看,选择题的1、2、16、17、20都没有出现太多错误,有一类选择题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问题。
从整体上看,学生选择题的平均得分为35分。
下面就学生容易出错的几个题进行分析。
(一)计算类3.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现在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其它条件不变,则现在1台电脑与________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
()A.2B.4C.8D.164.2015年甲企业生产A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分别为24元和240万元。
假设2016年该国货币贬值20%,甲企业生产A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分别为30元和360万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6年生产A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甲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分别是()A.下降20% 提高20% B. 提高20% 下降20%C. 不变下降20%D. 不变提高20%10.2015年某国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10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15万亿元,这时货币的贬值幅度为( ),原来标价30元的M商品,现在的价格是()A.23%44元B.20%36元C.20%37.5元D.23%40元21.2016年8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较大波动,假设原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6.3,现人民币对美元贬值10%,则现在购买100美元商品相比人民币贬值前要()A.多付57元人民币B.多付70元人民币C.多付63元人民币D.少付63元人民币25. 读下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2016年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比例和H企业8小时生产M商品的价值总量分别是()年份社会劳动生产率H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H企业1小时生产M商品的价值总量2015年1小时生产5件1小时生产6件1800元2016年1小时生产6件1小时生产9件A.20%、2250元 B.33.3%、2030.1元 C.25%、2160元 D.20%、2160元28. 假设2012年我国A商品的单位价值用人民币表示为6400元,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6.4。
如果2013年我国生产A商品的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劳动者数量增加10%,人民币发行量增加20%,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其他条件不变,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该企业生产A商品用美元标价,其价格为()A.1050美元 B.1155美元 C.1260美元 D.875美元分析:这是高中必修一《经济生活》中高考必考的一种题型,而且一般出现在试卷前一二题,此类题主要是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考察学生对经济学经济关系的掌握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学生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政治学科的计算题就数字计算难度而言,本身并不大,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理清知识点相互关系,就很容易出错。
在本次月考中,这5个计算题出错率很高,在我们查看学生错题时候,有的学生甚至6个题,没有做对一个,这样就白白丢失10分,关于经济生活第一单元计算题,必须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计算的总的原则是:提高用“加”,降低用“减”;升值用“加”,贬值用“减”;通胀用“加”,通缩用“减”;增加用“加”,减少用“减”;然后正比用“乘”,反比用“除”。
另外学生还必须掌握几个计算公式:一、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商品价值总量=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商品使用价值量即商品数量。
二、关于纸币发行量的计算问题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的总体购买力都只能与实际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一致。
纸币的贬值程度即纸币贬值率的计算公式是纸币贬值率=(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还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价格上涨率是从低到高,以基期物价水平为基数);纸币贬值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 现期物价水平(贬值是由高到底,以现期物价水平为基数)三、关于外汇汇率、币值的计算问题如果某一国货币汇率升高,即意味着相同数量的该国货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其他国家的货币,该国货币升值了。
(外汇汇率上升,说明人民币贬值;反之,人民币汇率升值,说明外币贬值)四、关于恩格尔系数的计算题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这类题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1、对知识本身没能理解到位,关系整理不清楚,这是根本原因;2、学生计算能力欠缺(二)图表类27. 下表是两个时间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上述变化的影响,有一位同学绘制了以下四幅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分析:这类图表题在今年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为了尽可能与高考接轨,因此在本次考试中也加强对学生此类题的考察,但从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来看,学生出错率非常高,一是学生本身对图表中的关系含混不清,二是因为有个别学生马虎,三是有部分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政治学科这类题,因此也会出错。
第6题,这种图形是双线图,指商品价格本身不变,而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需求发生改变,而且箭头指向很重要,箭头朝左,意味需求减少,箭头朝右意味需求增加;第18题,选项中既出现了单线图,也出现了双线图,那么首先就要判断商品本身价格是否改变,再去看箭头朝向;第23题,就要逐个去判断是正比还是反比;第26题主要就是判断箭头朝向;第27题,首先要掌握汇率变动知识,其次通过判断箭头朝向来确定正确答案;第30题,先要判断两条曲线分别是什么,幅度较大的是高档耐用品,幅度较小的是生活必需品,对于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大,对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
三、主观题分析(题型、原因、解决办法)本次月考主观题主要以考察基础知识为主,题的难度远远低于高考要求,第32题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识记能力,难度很小,对于部分学生对知识记不住的,就很难动笔;第31题主要考察价格理论:影响价格的因素以及价格变动的影响。
两个主观题失分最严重的是31题,下面就31题进行错误分析:31.CPI衡量的是一篮子商品价格的变化,旨在准确反映家庭支出的情况。
有学者研究发现猪肉在中国CPI一篮子商品的食品部分所占比重约为三分之一,占整个一篮子商品的比重为10%。
食品价格上涨主导CPI的上涨,而猪肉价格正是食品价格中的“带头大哥”,使得猪肉成为所占权重最大的单一组成商品。
近十年来的物价走势,也反映出猪肉价格和物价如影随行。
进入2016年,猪肉价格依然呈不断上涨趋势。
人们对此有很多感慨,以下是部分网友针对猪肉价格上涨发表的言论:网友一:养猪户积极性不高,生猪货源不足,猪肉价格上扬。
网友二:饲料价格、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猪肉价格“水涨船高”。
网友三:此肉吃不起,另寻它肉去。
网友四:猪肉一劲涨,猪倌扩栏忙。
运用所学有关价格的理论知识,分别说明上述网友言论的依据。
(20分) 分析:这个题本身难度不大,主要考察“影响价格的因素以及价格变动的影响”,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对经济学理论不知道如何应用,还停留在简单的材料阐述上,口水话较多,没有理论支撑,语言表达很随意;二是书写格式不规范,整个答题没有层次,全是大水漫灌一般;三是对知识点本身理解是错误的,例如对网友三的观点“此肉吃不起,另寻它肉去”本身二者应该是相互替代品,但不少同学理解成了互补品。
(大水漫灌,没有答题层次)(对知识点本身理解是错误的)对于学生答主观题所出现的问题,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记忆,主要通过默写、背诵等方式过关,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主观题答题技巧的知道,包括答题格式的规范。
四、教学反思(一)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1、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到位。
忽视了学生技能的提高;记忆内容多,能力训练上时间少;课堂教学没有能问题化,学生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懂。
对解题思想、解题方法的总结提炼不够,缺乏规律性的总结。
考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了基础知识的把握,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一些非智力因素,例如解题速度与时间,解题技巧与方法,解题思路与策略,及基本的卷面质量,字迹的工整度,都是十分重要的。
重视知识的讲解,忽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结合当前时事,提高学生综合应对高考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认识不到位,过高地估计学生。
方法指导不够,以致学生不解题意,不管题型,乱答一气。
答题的规范性极差。
3、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角色转变未到位:少数教师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只注重自身的“讲”,不注重知识落实程度、学生学习状态,一味的“满堂灌”,课堂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