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姓名:学号:班级: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
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
注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同江、汉江、淮河等,主要沿海城市有大连、丹东、天津、汉城、青岛、烟台、连云港等。
黄海方位图黄海,在朝鲜半岛被称为“西海”西太平洋地边缘海,全部为大陆架所占地浅海,它位于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北面和西面濒临中国,东邻朝鲜半岛。
中国的主要河流,如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因河水携带泥沙过多,使近海水呈黄色而得名。
表层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局部地区有残留沉积。
自岸向海沉积物由粗到细呈带状分布。
沿岸区以细砂为主,间有砾石等粗碎屑物质。
东部海底沉积物主要来自朝鲜半岛,西部系黄河和长江的早期输入物。
中部深水区是泥质为主的细粒沉积物,主要是黄河输入的物质。
粗、细沉积物之间有宽窄不等的粉砂质沉积。
黄海基底由前寒武系变质岩系组成。
北部属于中朝准地台的胶辽隆起带,在第三纪时基本上处于隆起背景。
南黄海在新生代时经受了大规模的断陷,接受了巨厚的沉积。
海域内的主体构造走向为北北东,由大致平行相间排列的隆起带与拗陷带(盆地)组成。
胶辽隆起带和南黄海——苏北拗陷带构成了黄海的海底构造骨架,其东南缘经浙闽隆起带延伸入东海。
这些隆起和拗陷带成为黄海陆架发育的基础和边界条件。
晚近地质时期以来,黄河、长江带来丰富的泥砂填没了构造拗陷、水下谷地、构造隆起和水下丘岭,从而形成了现在宽广、平坦的大陆架。
受季风影响,黄海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温暖潮湿。
10月至翌年3月,盛行偏北风,北部多为西北风,平均风速为6~7米/秒;南部多北风,平均风速为8~9米/秒。
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入侵、强冷空气能使黄海沿岸气温下降10~15℃。
4月为季风交替季节,风向不稳定。
5月,偏南季风开始出现。
6~8月,盛行南到东南风,平均风速5~6米/秒。
常受来自东海北上的台风侵袭,大风主要随台风而产生。
黄海平均气温1月最低,为-2~6℃,南北温差达8℃;8月最高,平均气温全海区25~27℃。
年平均降水量南部约1000毫米,北部为500毫米;6~8月为雨季,降水量可占全年的一半。
冬、春季和夏初,沿岸多海雾,尤以7月最多。
黄海西部成山角至小麦岛,北部大鹿岛到大连,东部从鸭绿江口、江华湾到济州岛附近沿岸海域为多雾区。
其中成山角年均雾日为83天,最多一年达96天,最长连续雾日有长达27天的记录,有“雾窟”之称。
从整体来看,黄海海流微弱,流速通常只有最大潮流速度的十分之一左右。
表层流受风力制约,具有风海流性质。
在盛行偏北风季节,多偏南流;在盛行偏南风季节,多偏北流。
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的基本流向终年比较稳定,流速皆有夏弱冬强的变化。
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北上,而黄海沿岸流南下,形成气旋式的流动。
夏季,特别是在北黄海,此气旋式的流动因黄海冷水团密度环流的出现而趋于封闭。
与此同时,黄海环流的流速也得到加强。
沿岸水团、黄海中央水团和南黄海高盐水团是黄海最基本的3类水团。
黄海沿岸水系指黄海沿岸约20~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入海江河淡水与海水混合,形成的辽南沿岸水、鲁北沿岸水、苏北沿岸水和西朝鲜沿岸水。
这些沿岸水的共同特征是:盐度终年较低(大多数低于32.0‰)、海水混浊,透明度小,温、盐度的季节变化大,水团的水平范围夏大而冬小,但厚度是夏浅而冬深。
黄海冷水团是一个温差大、盐差小,而以低温为其主要特征的水体。
这一冷水实际上是冬季时残留在海底洼地中的黄海中央水团。
它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性剧烈的上层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
12月至翌年3月为冷水团温盐特性的更新形成期;4~6月为冷水团的成长期;7~8月为强盛期;9~11月为冷水团向冬季更新过渡的消衰期。
南黄海高盐水,也称黄海暖流水,位于黄海东南部,是伸入黄海的对马暖流高盐水与黄海中央水团混合形成的。
冬季,呈现为高温高盐特征。
夏季,由于层化和上层中央水的扩展,上层消失,下层仍然位于黄海的东南部,保持着冬季的特征。
一,黄海资源(1)鱼类资源黄海的生物区系属于北太平洋区东亚亚区,为暖温带性,其中以温带种占优势,但也有一定数量的暖水种成分。
海洋游泳动物中鱼类占主要地位,共约 300种。
主要经济鱼类有小黄鱼、带鱼、鲐鱼、鲅鱼、黄姑鱼、鳓鱼、太平洋鲱鱼、鲳鱼、鳕鱼等。
此外,还有金乌贼、枪乌贼等头足类和鲸类中的小鳁鲸、长须鲸和虎鲸。
浮游生物,以温带种占优势。
其数量一年内出现春、秋两次高峰。
底栖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供食用的种类,最重要的是软体动物和甲壳类。
经济贝类资源主要有牡蛎、贻贝、蚶、蛤、扇贝和鲍等。
经济虾、蟹资源有对虾(中国对虾)、鹰爪虾、新对虾、褐虾和三疣梭子蟹。
棘皮动物刺参的产量也较大。
黄海的底栖植物可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也以暖温带种为主。
西部冬、春季出现个别亚寒带优势种;夏、秋季还出现一些热带性优势种。
底栖植物资源主要是海带、紫菜和石花菜等。
黄海生物种类多,数量也大。
黄海主要渔场有海洋岛、海东、烟威、石岛、青岛、海州湾、吕泗、大沙、沙外等渔场。
(2)海洋能资源①温差能黄海的温度和盐度地区差异显著,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陆缘海特性。
由南向北,由海区中央向近岸,温度和盐度都几乎均匀地降低。
黄海是中国近海温跃层最强而盐跃层最弱的区域。
温跃层主要是由于海面增温和风混合造成的季节性跃层(也称“第一类跃层”),有时也出现“双跃层”现象。
跃层持续时间达8个月。
强温跃层区位于北黄海中部和青岛外海,最强盛时中心区域最大强度每米分别为1.28℃和1.80℃。
温差能资源蕴藏量没有像南海和台湾东岸太平洋海域那样大。
②潮汐能海洋潮汐孕含着巨大的能量。
这种能量包括两种:由潮汐的垂直升降运动所含的势能和由潮流的水平运动所含的动能,统称为潮汐能。
自南部进入黄海的半日潮波与山东半岛南岸和黄海北部大陆反射回来的潮波互相干涉,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了两个逆时针向旋转的潮波系统。
无潮点分别位于成山角以东和海州湾外。
黄海大部分区域为规则半日潮,只有成山角以东至朝鲜大青岛一带和海州湾以东一片海区,为不规则半日潮。
③波浪能黄海海浪的形成受到区域的限制,以风浪为主。
其中北部一般以风浪为主,南部则多见涌浪。
从9月至翌年4月,北部多西北浪或北浪,南部以北浪为主。
6~8月,北部多东南浪或南浪,南部以南浪为主。
黄海的涌浪,夏、秋季大于冬季,浪高一般多为0.1~1.2米,受台风侵袭时,可出现2.0~6.0米的涌浪。
(3)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是有机物在缺氧的地层深处和一定温度、压力环境下,通过石油菌、硫磺菌等分解作用而逐渐形成,并在圈闭构造中聚集和保存。
规模巨大的海底油气田,常常与大陆沿岸区年轻沉积盆地内的大型油田有联系,在地质史上同属于一个沉积盆地或是其延伸部分。
中国近海海域广阔的大陆架是大陆延伸至浅海的部分,它们既有长期的陆地湖泊环境,又有长期的浅海环境,接受了大量的有机物和泥沙沉积,形成了数千米至万米厚的沉积层,其油气资源之丰富,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经调查,我国近海海域共发现18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总面积约130×104km2,其中近海大陆架上已发现的含油气沉积盆地9个,面积90×104km2,较深海区已发现的含油气沉积盆地9个,面积40×104km2。
石油资源量约500×108t,天然气资源约22.3×1012m3。
黄海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黄海,南黄海含油气盆地面积约10×104km2,是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它是陆地苏北含油盆地向海延伸的部分,共同构成苏北-南黄海盆地。
盆地分南北两个坳陷,北部坳陷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超过4000m,下第三系的砂岩疏松,具有较好的储油条件。
南部坳陷的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超过5000m,具备形成油气藏的基本条件。
盆地内有19个凹陷,11个凸起,30余个二级构造,28个含油构造。
(4)海水资源①海盐海盐是我国盐业资源的重点,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北方沿海滩涂,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高温、少雨、强日照、多风同期集中在4-5月,成为我国盐田的集中分布区和海盐生产基地。
北方海盐生产分为辽宁、长芦、山东和江苏四盐区。
它们的面积占全国盐田总面积(33.7×104hm2)的80%。
长江口以北的黄、渤海沿岸多为淤泥质海岸,岸线平直,坡度平缓,物质组成以粉土、粉砂土为主,渗透性小,适于纳潮蓄水,海盐生产条件优越。
地下卤水资源是渗漏到地下的浓缩海水,其浓度一般比海水高2~6倍,从中不仅可提取氯化钠、氯化钾、芒硝等,而且含有溴、碘、铀、锶、铜等多种元素。
②海水其他化学元素的提取海水中溶存着80多种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利用,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据计算,每立方千米海水中含有3750×104t固体物质,其中除氯化钠约3000万t外,镁约450×104t,钾、溴、碘、钍、钼、铀等元素也不少。
若把这一立方千米海水中的物质提炼出来,其价值约等于10亿美元。
目前海水提溴和提镁在国外已形成产业。
海水提钾、碘、铀、重水等尚处于研究阶段。
我国对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都有一些研究,可以列为未来的开发产业。
③海水资源的利用这里所指的海水资源,专指海水中的淡水资源及海水的直接利用。
由于世界淡水资源日趋短缺而海水却极为丰富,通过海水淡化工程把海水中的淡水开发出来,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
海水淡化现有20多种技术方法。
目前技术纯熟、经济效益较好的是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
海水直接利用。
包括沿海工业冷却用水、生活用水和耐盐植物灌溉。
这是海水资源开发的另一领域。
无论是海水淡化还是直接利用海水,都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事业,需要对此进行战略部署。
在技术上要做好研究和储备工作;在产业发展上要进行规划论证和分阶段实施;在政策上要制订相应的措施,如在沿海工业大户中推广海水冷却等。
二,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1)渔业捕捞过度,海水养殖管理不善。
我国近海海域的传统鱼类资源因捕捞过度而处于衰退状态。
一些优质经济鱼类出现严重衰退现象。
近年来这些优质经济鱼类的幼鱼也被大量捕捞,使已经几近枯竭的经济鱼类资源更加难以恢复。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出现了危害海洋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倾向。
养殖废水造成海水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量采捕饵料生物,使部分滩涂贝类大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食物链,大面积的海水养殖改变了海区的生物群结构,生物种类趋于单一,降低了海区的生物多样性。
(2)海洋环境污染。
河口、港湾和海水养殖密集区近岸水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
据预测,今后20年内,我国沿海地区排放入海的工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将增加2~3倍,海洋油气开采与海运业的发展,也将使油污染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