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的特点发布日期:2010-06-15 访问次数:225信息来源:猇亭教育信息网作者:字号:[ 大中小]一、校外教育的民主性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的民主性是指他们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接受校外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校外教育以及校外教育制度不断向公正、开放、多元化方向演变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的民主性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民主化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
法国著名的教育家米阿雷(G.ialaret)指出:"教育的民主化已成为几乎所有教育革新和教育改革的一项固有的目标。
教育民主化是目前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
"校外教育的民主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校外教育机会的民主化,主要是指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够享有接受校外教育的权利:二是校外教育内部的民主化,是指在校外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够接受到民主平等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他们和教师在活动中相互尊重、平等相交,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参与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并在校外教育活动过程中,使个人的天赋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前者是校外教育机会扩大的结果,后者则是校外教育改革深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比标识。
在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校外教育的民主化仍是任重而道远。
目前,我国校外教育普及程度远远低于学校教育,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农村,各种校外教育机构还远远没有形成规模化、网络化的发展格局。
为数众多的农村青少年学生还没有获得接受校外教育的机会。
在城市,尽管校外教育活动已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制度和体系,但是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他们的民主权利还没有得到相应的保证。
为了实现校外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校外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要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
校外教育普及化的实现,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增加校外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校外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改善现有校外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不断的增设新的校外教育机构,使广大城乡青少年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校外教育机构中参加个人所喜爱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校外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是校外教育内部民主化的重要表现。
他需要广大校外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更新落后的教育观念,需要建立校外教育的新模式,需要探索新的校外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方式,需要建构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评价系统,需要通过上述努力创设一个强调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己学习,个性能够得到自由主动地发展,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高的校外教育环境。
二、校外教育的开放性校外教育的开放性是指校外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日益密切,并出现了与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教育制度、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校外教育的开放性不仅使校外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轨迹,也是其发展充满活力。
具体有如下几方面的表现。
首先,校外教育办学模式的开放性使校外教育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校外教育系统向社会开放的程度空前提高。
向社会开放,一方面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校外教育的投资渠道也进一步拓宽,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军队等积极关注校外教育事业,出资出力,解决了因经费不足带来的困扰,另一方面也争取了各行各业的热心人,特别是知识、技能、修养水平较高的学校教师、离退休干部、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体育专家等参加到校外教育的行列中。
所有这一切不仅使我国校外教育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全民办校外教育的可喜局面。
其次,校外教育组织形式的开放性拓宽了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空间。
校外教育机构组织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至少在两方面有别于学校教育:第一,扩展了学生活动空间,如少年宫(家)所组织的群众性教育活动、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和冬令营,不仅开阔了青少年学生的眼界,也是他们获得了更多接触生活,了解社会的机会。
第二,给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扩大了他们的交往空间。
当今,在城市长大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幼就缺少同龄伙伴的关系,更缺乏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不仅使他们较难获得蕴含在这些活动中的合作、交往方式和技能,甚至也较难获得与这些活动相关的如同情、怜爱等因素。
在校外教育机构中,青少年学生既可以与自己的同龄人交朋友,也可以与年龄不同的人交朋友,由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青少年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时间和互动机会,他们往往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寻求志同道合者,这使他们之间的交往更具开放性。
再次,校外教育具有开放的知识系统,更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获得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新的生活常识和新的生活理念。
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根据有关资料提供:20世纪到了6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发明、发现的总合,超过了过去两千年的总和。
每年世界各地的新发现和新发明,都有三四百万项之多,每隔7年到10年,世界的知识总量便可翻上一番。
由于校外活动内容不受国家规定的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可以增设新的科目,或在原有的科目中加进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内容,还可以采用讲座、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当代科学的新动态、新发现和新记录。
因此在学习化社会,校外教育更能体现知识更新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能根据需要,将各种"即时信息"转化为教育内容,使青少年学生从小就有机会接触人类最新创造的知识与技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文化环境。
三、校外教育的地域性校外教育的地域性是指校外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挖掘所在地区的教育资源,并根据当地需要,组织和设计灵活多样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为当地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参与当地社会文化生活,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
校外教育的地域性既是校外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体现,也是校外教育多样化发展模式的重要表现。
在我国,目前不同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同,投向校外教育的经济实力不同,这就制约了不同地区校外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了教育手段现代化的程度。
有的发达地区校外教育已经网络化、理论化,而在温饱尚未根本解决的地方,在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出现校外教育的大发展。
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差异、民族习惯的不同,使校外教育场所建筑、设施风格不同,活动内容也有区别。
在我国东北可以组织冰雪节、组织冬令营、训练青少年学生参加滑雪比赛,让他们尽情领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景观。
在南方,组织他们进行丛林探险,了解植被分布的特点,为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找到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在西部,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国土资源调查,从中了解西部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并为开发西部献计献策。
不同地区文化传统、师资条件不同,使校外教育形成许多地方特色、乡土特色。
比如在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高科技力量雄厚,校外教育机构可以和所在地的科研院所及高等学校建立联合机构,利用这些部门的人力资源和环境优势,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高科技教育。
俄罗斯在这方面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圣彼得堡,凡是有条件的大学,每周要无偿为少年宫孩子们的科技活动提供两次实验活动的场所。
在农村,可以和农业部门合作建立校外教育机构,通过建立"红领巾实验田",在当地的农业技师指导下,使农村青少年学生了解现代化农业,并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校外教育的地域性,反映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校外教育的多样性,决定了校外教育的种类、结构、层次、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
四、校外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体验教育是一种基于学习自身的活动的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教育和学习过程。
从20世纪初德国的劳动教育运动开始,体验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体验教育的特点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1)体验是对某种具体事物情境的体验;(2)体验不是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过程中,它必然伴随着某种活动的结果;(3)在体验的背后,往往有某种模仿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教育是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但他不限于在教室中进行而更多地是在教室以外的空间进行;(4)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体验大致可分为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两类;(5)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通过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一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
校外教育特别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于青少年学生发展的必要性。
它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如养育栽培,让他们通过饲养小鸟、兔、金鱼等小动物,栽培花草、蔬菜、树木、农作物等活动,了解养殖和种植的知识与技巧,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人与动植物的共生共荣。
通过制作玩具、建筑物模型、航空、航海模型,让他们体验制作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快乐。
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演唱会、演奏会,使他们体验到高雅音乐对人心灵的启迪,情感的陶治。
通过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各种联谊活动,让他们了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体验多元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体验教育在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1996年7月,日本第15届教育审议会发表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从培养"生存能力"的高度,提出了体验教育的重要性。
"报告"认为,"体验"是孩子们的食粮,是培养"生存能力"的基础,在实际体验中,孩子们或"受感动",或"感到好奇",不断加深"为什么"的好奇心;从"体验"中学习实际的生活和了解社会、自然的本来面目;并基于"体验"得到知识和思考,通过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不断提高自己。
校外教育正是力图通过广大青少年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让他们懂得并非只有课堂上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才是学习,生活中的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实践是一切知识和智慧的真正源泉。
五,校外教育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应重新界定教育的概念,他们认为,教育不再单纯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是一种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
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应该根据学习者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设计全部教育活动。
与学校教育相比,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更具备这一新教育概念的特质。
校外教育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要反映了三层含义:一是校外教育把着眼点从传授向学习,从外部的教,转向内在的学,更注重教育的使命就是使青少年学生学会学习,充分发掘他们个人的潜能。
二是校外教育过程更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更重视青少年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并给他们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