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觉文化传播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_刘中东

视觉文化传播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_刘中东

视觉文化传播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刘中东 孟 伟 王文科一今天,图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当代文化和当代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

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当然,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

①而与之紧密相连的“视觉文化传播”则是指经由形象媒介,特别是影像媒介,对广义的可视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

②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

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

本文讨论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

“公共”一词是界定“公共文化”含义的重要元素。

“公共”概念强调公共文化空间本身,主要指人们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共有和共享。

这种公共性既充分体现[内容提要] 公共文化是城市所有居民都有权享用的文化空间。

视觉文化传播媒介要给各社会群体平等地提供公共文化空间,让各个社会群体在开放的空间中共享公共文化资源。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视觉文化传播是提振城市公共文化自我修复能力,不断以软实力的推动方式提出合理建议来用以治理城市问题的视觉力量。

[关键词] 视觉文化 传播 公共文化空间 广电传媒了公民的文化权利诉求,更关乎社会价值、城市文化空间布局、城市产业经济结构等诸多领域。

另外,尽管“公共性”是公共文化产生的前提,但城市区域差异又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不同城市的“公共性”的文化土壤是不一样的。

这种开放多元的、具有区域特征的公共文化构成了城市文化空间中绚丽的一环。

公共文化是城市所有居民都有权享用的文化空间。

从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上来说,城市居民既利用公共文化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在公共文化场所进行展演、交流文化成果。

此外,公共文化还是城市环境的精神地标和象征文化或政治理想的仪式空间。

由于公共文化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它通常能够为大多数城市居民所享用。

③主要包含城市的区域文化联系、整体文化氛围、文化价值取向、公众文化共享、政府的文化管理服务等方面;而非公共文化设施、公共艺术装置等具体的文化场所。

此外,本文探讨的公共文化空间构建是以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观照背景的。

二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觉文化的发达充溢。

而视觉传播的发展是以现代科技为推动力的。

从2010年8月18日开始,10套免费高清频道和7套高[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37-1330/G4(2011)5-034-3清付费节目落地青岛,高清时代大幕开启,岛城市民可以尽情领略高清节目带来的视听震撼。

伊雷特·罗戈夫认为,由于传播科技在视觉和听觉的空间中建立起了“竞技潮,使得视觉文化在“观看状态的精神动力学”下赢得了极大的社会发展空间。

④当今数字化全媒体时代,更是构筑起了视觉文化的全球化平台。

传统电影正在向数字电影发展;广播在经历了调幅、调频两个技术发展阶段后,正进入数字音频广播新阶段;电视也正全面迈向数字高清及数字压缩卫星直播电视;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传播工具层出不穷,并为社会普遍接受。

视觉文化传播正在成为公共文化空间构建中的重要力量。

青岛的视觉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已形成系统成熟的传播体系,以广电媒体为主要承载元素的视觉文化已成为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青岛是一座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年轻人则是公共文化空间中最跳跃靓丽的音符。

据调查,广播电视是青少年最熟悉最易接近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年轻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资讯来源和“娱乐工具”,广播电视在促进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优势。

在2008年奥帆赛前后,广电媒体通过各种形式普及帆船运动,记者体验式采访,电视知识竞赛、演播室专家访谈……荧屏上白帆点点,百舸争流,冲起的浪花,令人神思飞扬……持续而有效的视觉传播,不但让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更清晰地刻上了“帆船之都”的标签,更激发了青年人对帆船运动的热情。

洁白的船帆能够真正融入到这座城市的品格中,视觉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有鉴于视觉传播中出现的低俗化、商业化和过度娱乐化倾向,传媒应给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打造健康的媒介传播空间,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启发和引导他们实现自觉认同、自主接受与自我内化,帮助青少年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建构精神世界,更好地认识自我、融入社会,为转型期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发展找到有效的路径。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看出视觉传播对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作用。

那就是“微尘”从一个单纯的新闻事件塑形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2004年,一位不知名的捐款人在青岛慈善机构捐款时首次以“微尘”署名,电台和电视台发起了“寻找微尘”活动,而在追踪报道的过程中,青岛市民受“微尘”精神感召,纷纷效法,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

强大的视觉文化传播力量迅速渗入了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进而影响到公民的文化价值取向,在这座城市形成了一股以“微尘”命名的爱心力量。

2006年,青岛“微尘”爱心团体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微尘”从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扩展成一个爱心群体,进而拓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这座城市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在“寻找微尘”的路途中,视觉文化和公共文化共融共生,视觉文化传播的功能在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拓宽视觉文化的传播空间。

2005年5月18日,青岛的上班族发现在公交车和出租车里也可以看电视节目了。

青岛广电移动电视在国内最先采用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建设了DTMB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

目前,这个单频网的市域覆盖率达到了85%,可以为全市700万以上人口提供多套无线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和无线多媒体服务。

经过5年的发展,青岛广电移动电视“六大平台(公交传媒平台、的士传媒平台、户外LED大屏传媒平台、私家车,商务车传媒平台、手机电视传媒平台、长途车传媒平台)”的产业链已雏形初显,市区的60多条线路,2000辆公交车和2000辆出租车上,每天播放着9套电视节目。

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组织的2006年“四个建设”工作亮点评选活动中,青岛广电移动电视以“开拓岛城市民文化生活新空间”为由被选为青岛市文化建设工作亮点。

2007年,青岛广电移动电视成为青岛奥帆委指定的户外电视宣传合作伙伴,参与了2008年奥运会和奥帆赛的宣传。

三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

这意味着有13.6%即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

许多进城农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还有一些农民土地被城市化,有学者把这种城市化称作“半城市化”、“浅城市化”。

这种土地城市化快于人的城市化的现象在青岛同样存在。

另一方面,青岛从1987年就已经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利益的调整,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其中社会群体贫富差距拉大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在探讨公共文化空间和视觉文化传播环境时不能忽视“浅城市化”的背景,不能不关注“被城市化”的市民和日益增加的老龄化人口。

要给各社会群体平等地提供公共文化空间,让各个社会群体在开放的空间中共享公共文化资源。

因为城市化进程不仅指城市面积的扩张,更是旨在推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旨在制度和观念更新。

城市化也并不仅指劳动力从农村单向城市转移,同时意味着城市人群可自由向农村流动。

只有城乡可以双向流动的城市化才是真正的城市化。

因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自由流动机制形成,将不仅拉动商贸经济活力,也在带动文化传播与意义循环功能,实现了“意义的给予与获得”,⑤还规范和组织了我们的日常行为和实践方式。

上海世博会提出了“better city,better life”。

“美好的生活”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愿望,是很难用物质占有指数的高低与否来进行判断的。

近年来,青岛的城市个性从传统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已经衍化到颇具人文色彩的“帆船之都”、“品牌之都”,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是视觉文化传播参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最终目的。

“美好的生活”显然并不是体现在城市的新与旧上,今天,我们生活的城市出台了一系列关注弱势群体回迁安置保护地缘文化特征的政策,对一些特殊的人文景点和历史遗迹给予了保护性开发。

但问题的关键在怎样使城市的空间及其文化脉络得以延续,是否能把日常生活有机地组织在城市空间中。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看到的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贵族化”倾向。

一些城市热衷于表面繁荣、豪华的发展模式,忽视对百姓的服务功能,大楼越来越高,设施越来越洋,可普通百姓却感到生活不便、生存空间狭小。

在不少城市,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等公共服务行业都出现了高端化、贵族化的倾向。

城市越来越漂亮,但不少人的生存、发展空间却越来越狭窄。

中国城市国际协会会长罗亚蒙认为,城市化的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为不同阶层都提供公共服务,让广大市民而不仅仅是少数高端人士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美好生活。

而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公共文化空间被压缩以及其他民生困扰,也正是目前视觉文化传播中缺失的层面。

由此,我们的公共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由上而下”的方式,也需要媒体从业人员和专家学者一起,以人为本地悉心听取当地人群对改善民生和居住生活环境的要求,用视觉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公众面对面平等双向地交流。

这种“由下而上”的思想碰撞和争论,会激发一个人、一群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确切的生活理想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会激发出重大的理念索求和创新愿望。

以此为前提,深入城市中人的每个领域,倾听与讨论切身问题的过程,也是推展美好生活理念的过程,更是建设有个性、能包容、有爱心、守规则的城市文化环节中最实在的基础工作。

总之,广电媒体作为视觉文化的传播媒介同时也是公共文化的提供者和空间构建的重要元素,它需要在创新的机制体制中达到和谐,完成自我的“华丽”转身。

当广电等媒体通过视觉文化传播活动,使媒介成为公共领域,进而影响、参与培育公民文化等现代公共文化,就将从根本上促进和谐文化的构建。

注释:①W·J·T·米歇尔:《图像转向》②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③马树华:《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公共文化》④伊雷特·罗戈夫:《视觉文化研究》⑤尼·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作者单位:青岛广播电视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