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考纲在线】1.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2.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讲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4.阅读科技作品,能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
【能力要求】1. 分析理解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2.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准确理解、判断及阐释科技说明文中的关键词;3. 理解、把握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4. 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5. 分析归纳内容要点;6.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7. 感悟科学思想,拓展视野。
【复习建议】1. 将说明文的知识要点和考查点系列化将其知识点归结为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的类别、说明文语言的种类和特点等;将其考查点也分解成以上几点加以理解、掌握和训练;2. 将考点细化,分点训练,逐个突破例如对说明方法的分析,要逐个运用文章中的例子来分析、训练,逐个牢牢把握,然后从整体上加以训练,分析整篇说明文中运用的所有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备考指导】1. 由近五年来宿迁市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归纳说明文中考考点:(一)宿迁市2012年中考试语文试题5.语文综合性学习。
(1)材料一介绍了有关PM2.5的哪些知识,请简要概括。
(3分)(2)材料一划线句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2分)(3)阅读材料二,请简要分析宿迁地区5月29日空气PM2.5状况,并得出结论。
(2分)(二)宿迁市2013年中考试语文试题10.阅读选文,写出容易引起医院内病人感染的病菌名称。
(2分)11.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12.根据选文,结合实际,说说生活中如何降低被细菌感染的风险?(2分)(三)宿迁市2014年中考语文考试卷8.根据选文,说说手机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3分)9.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10.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看上去”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2分)(四)宿迁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9.上文①-④段分别从哪个方面来说明网络低俗语言的?试加以概括。
(3分)(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4)___________10.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11.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定”能否换成“也许”?请说明理由。
(2分)(五)江苏省宿迁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卷10.根据文意填空。
(2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入侵人类职业的顺序是:操作类工作———11.依次填人文中甲、乙两处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侵蚀甚至 B.侵蚀或者 C.挑战或者D.挑战甚至12.请依据文本,说说我们应怎样面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步步入侵。
(2分)从分值分配上看,一般为6—7分,占试卷的5%左右。
2.归纳说明文考点:①获取与加工信息,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②理解说明的顺序;③理解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④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⑤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 热点与预测:说明文是三大文体之一,是中考阅读的必考文体。
从选材上看,选用的说明文或介绍前沿科技,或介绍新的发明创造,或介绍自然灾害、医学健康、气候物种等科学知识,或关乎能源、环保、新材料等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全面理解、掌握说明文知识,将这些知识细化到每一个最小的考点;熟悉说明文的行文规律,如“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规律;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规律等;深入分析近年来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归纳考查点,熟悉题型,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方法,结合具体的说明文训练题,多加训练,仔细分析,认真总结,探讨答题规律,以求答准、答全要点。
【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一、弄清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解说事理,给人以知识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类;根据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着重介绍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
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
二、把握说明对象:1.分两类:实体事物、抽象事理。
2.表述形式: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3.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找准首尾的总结句,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4.考查说明对象:A.若考全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在标题中表明,有时选文无标题或标题中没有直接表明,可在文中找到。
B.若考段落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出现在段首的中心句,有时在段间的承上启下句中能找到。
三、说明对象的特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
方法: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
2.抓关键句(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
3.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后概括。
4.借助说明方法的分析。
四、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程序顺序(也属于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方位的依次转移。
3.逻辑顺序:阐释事理(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表现形式有:因→果,果→因,主→次,浅→深,现象→本质,简→繁,整体→部分,一般→特殊注: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分-总)。
2.递进式(各层意思逐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3.并列式。
注: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
六、说明方法及作用:1.说明方法(10种):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常见)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说明2.说明方法作用:注意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征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③下定义与作诠释、打比方与比喻、作比较与对比的区别答题格式: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充分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了文章趣味性)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科学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了然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充实有力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同时引诗文还可增添文采)七、说明文的语言:1.基本要求:准确性涉及词语类型:①表程度、范围或推测、估量、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和数量词如:“目前”、“大约”、“也许”、“可能”、“一定”、“必须”、“之一”等。
②表数量的词如:“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等。
③其它一些短语如:“据说”、“相传”、“据介绍”等,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2.语言风格:在准确性的前提下平实(大多数说明文)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3.题型及答题模式:题型A:问某词或短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答题模式:①判定“不能删”;②简单释义该词;③结合原文句意具体分析说明;④去掉后语义变化为××,不符合实际;⑤归结到“这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上。
题型B:问某词或短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C:说说文章语言特色。
答题模式:抓核心词“生动”,关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添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富有文采,增强表现力。
题型D:自主寻找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并简析。
答题模式:①选例要典型,不自我为难②答题模式同题型A:②③④⑤八、其它题型:1.标题作用:①点出说明对象;②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作用;③(新颖、生动、有趣)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指代类——“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思路: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注意:有时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一部分3.说明文写法分析:(1)结合说明方法谈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4.说明语段的作用:(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