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版画教案【篇一:高中美术上期教案】第一课充分领悟艺术语言之美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美术欣赏这门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初步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要领及方法。
2、了解各画种的特点和美术欣赏中的一些术语及必要的知识储备。
重点难点:1、讲清美术欣赏过程中的规律性。
2、各画种间的异同,掌握视觉艺术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种类,已经日益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当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时,不禁要问:该如何欣赏呢?三、讲授新课板书课题:充分领悟艺术语言之美1、介绍美术的四大类:a、绘画:东方:中国画/ 西方:素描、油画~~侧重于平面描绘。
运用点、线、面以及色彩、透视、构图、结构、明暗等艺术手段来表现作者的审美理想。
b、雕塑c、建筑:民用建筑、公用建筑、纪念性建筑雕塑与建筑都注重轮廓、体量、材质在体现艺术性;功能性;技术性上所起的作用。
d、工艺美术2、请同学到讲台上将图列与美术的种类连接:帕特农神庙绘画清明上河图雕塑瑞士军刀建筑米洛特的阿芙洛蒂特工艺美术3、引用马克思的话引出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4、怎样欣赏美术作品:a、直观感受b、领悟作品的内容、形式c、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5、运用欣赏美术作品的这三个步骤分析《韩熙载夜宴图》。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以《最后的晚餐》为列,运用欣赏美术作品的三个步骤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第二课中国古代人物画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特点。
2、掌握欣赏中国人物画的要领。
3、大致了解中国人物画的主要技法。
重点难点:1、突出传统人物画“以行写神”的特点。
2、把握欣赏人物画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展示一幅仕女画,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中国古代人物画”。
三、讲授新课1、中国古代人物画按照题材分类:a、人物画描写现实人物和历史故事。
《采薇图》、《泼墨仙人图》(介绍)b、风俗画描写社会风俗《清明上河图》(分析)郊野、虹桥、市区c、肖像画描写人的肖像《张卿子像》(介绍)d、仕女画——提问描写古代妇女《簪花仕女图》戏犬、漫步、赏花、采花《捣练图》捣练、缝纫、熨烫2、中国古代人物画按照绘画技法分类:a、工笔人物画——请学生举例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
b、写意人物画画法洗练、纵逸者,称简笔人物画。
《李白行吟图》c、泼墨人物画画风奔放水墨淋漓者。
《泼墨仙人图》d、白描人物画纯用线描或稍加墨染者。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与神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写,不仅仅满足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
4、小结写出工笔画与写意画的形式美感的不同。
第三课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山水化画的基本知识。
2、对传统山水画的主观表现性特征有大概的了解。
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2、学会欣赏山水画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三、讲授新课1、分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提问:中国的自然山水十分美好,与中国的山水画有什么关系?山水画与自然山水有什么不同,在画中除了自然的景色还有其他的内涵吗?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的个人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2、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a、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篇二:[高中美术教案]石膏几何体画法教案】]石膏几何体画法教案一﹑了解画石膏几何体画法的意义常见的石膏几何体画法教材有:锥体﹑球体﹑六棱柱体﹑圆柱体和方体等。
1﹑为什么石膏几何体画法是初学绘画的必修课?石膏几何体画法因为几何体在结构上单纯,也是一切复杂形体最基本的组成和表现形式,只有先进行石膏几何体的绘画训练,能让大家比较容易的掌握最基本的素描造型方法,和初步的掌握素描五大调子﹑形体结构以及透视的变化。
石膏几何体画法2﹑石膏几何体画法一般采用石膏做材料,在质地上比较单纯,也暂时不用考虑固有色对形体明暗的干扰,有利于初学者集中精力学习光对形体的影响,掌握色调的基本规则。
石膏几何体画法二﹑几何体的透视原理(高中美术教案)透视的种类: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散点透视。
1﹑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在线某一点消失。
2﹑成角透视:成角透视也叫二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在线某二点消失。
二﹑透视在绘画的特性石膏几何体画法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2﹑近实远虚:由于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晰,而远处的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也经常用来表现物体的纵深感。
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近实远虚更加以强调。
(另外应注意的是:并非在所有的绘画过程中都遵守“近实远虚”这一规则,在一幅作品中主与次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主体物的实和次体物的虚是更好的视觉导向,这也是艺术优于现实的取舍和区别,)二﹑做示范1﹑球体:a﹑构图:画球体第一步要先画出一个正方形(用直线在画纸上定出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及等量长度的宽,注意构图的位置重心应在纸张的中心偏上。
)然后用直线依次逐步削去其角,逐步使其趋于圆形。
(注意:画圆一定要用直线来画,不能直接以弧线来圈一个圈,更不能运用圆规,这样做意在锻炼眼力和塑造形体的能力。
)b﹑找出明暗交接线:在球体上明暗交接线是一个弧形,同样用短直线相衔接来表现这一弧形明暗交接线。
(注意:明暗交接线在球体上的表现并非是截然的明暗分界,而是一个较模糊的,并且受反光影响,明暗交接线在色度上也并非一成不变,在表现上就更应注意观察,避免画死和概念化。
)在施加明暗时,最好把处于暗部的包括明暗交接线﹑暗面﹑反光和投影一块儿统一起来画。
先统一为一体,然后再在明暗交接线等地方逐步加以强调,使之在统一中寻找变化﹑对比和关系。
在亮面靠近明暗交接线的地方是亮灰面,它的表现应由靠近明暗交接线到高光方向依次减弱﹐并始终使其明度高于暗面,高光的地方留白。
(在画的过程中为了突出球的体积效果,可以强调明暗的对比,特别是明暗交接线的表现,事实上往往画得比看到的调子要重些。
这是因为铅笔的表现力度远远达不到光照的效果那么丰富。
)d﹑调整:调整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
在前面局部的刻画中,难免会出现和整个调子不和谐的地方,或者是刻画不足或者是刻画太过,甚至是某些局部的形不够准确,都会影响到整体效果,在调整过程中,就是针对这些进行修改,使其在形体上准确,色调上统一和谐。
(在调整中,作为最初的辅助线,此时也应融入到形体中,特别是最初所画的圆﹑表现明暗交接线的弧线,都应融进所属的面中,对于多余的辅助线应擦去。
)2﹑圆柱:a﹑构图:画圆柱第一步要先画出一个长方形。
(用直线在画纸上定出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及宽,注意构图的位置重心应在纸张的中心偏上。
)截取一段儿高度为圆柱切面圆的透视形,注意观察圆柱的透视变化,然后用直线依次逐步削去其角,逐步使其趋于椭圆形,由于透视的近大远小的法则,椭圆在透视上的前半圆要比后半圆略高些。
下圆面的透视也一样。
b﹑明暗交接线:在圆柱体上明暗交接线是一个在弧形面上的直线,同样用短直线相衔接来表现这一弧形明暗交接线。
明暗交接线在圆柱体上的表现也是一个较模糊的,并且受反光影响,明暗交接线在色度上也并非一成不变。
在画的方法上和球体一样,在施加明暗时,也要把处于暗部的包括明暗交接线﹑暗面﹑反光和投影一块儿统一起来画。
先统一为一体,然后再在明暗交接线等地方逐步加以强调,使之在统一中寻找变化﹑对比和关系。
在亮面靠近明暗交接线的地方是亮灰面,它的表现应由靠近明暗交接线到高光方向依次减弱,并始终使其明度高于暗面,高光的地方留白。
上圆截面由于受光的斜射,应作为亮灰来处理,强调上截面圆和暗面对比在视觉上所造成的反差,在处理上应将靠近暗面的部分渐渐变淡,以增强这种对比。
画投影时除了找投影的准形外,在处理上应和暗面一起来画,然后略强调较靠前的投影部分,并逐渐变淡,使之在透视上处于远部分的投影变虚(近实远虚)。
d﹑调整:调整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
在前面局部的刻画中,难免会出现和整个调子不和谐的地方,或者是刻画不足或者是刻画太过,甚至是某些局部的形不够准确,都会影响到整体效果,在调整过程中,就是针对这些所做的进一步修改,使其在形体上准确,色调上统一和谐。
【篇三:高中美术教案】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一:教学内容: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2、方法与过程: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教学中以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感悟意义---树立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去深入感觉人类生活中美术的作用与人类创造美的精神。
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的学习目的以及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学好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与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四:教具准备: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五:教材分析(a)本课的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身处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
然后再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中国唐代画家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为例,简单介绍了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由此导入,进入概念分析,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其特性以及在美术鉴赏中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关系等。
这里没有涉及什么是美术或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而是直接谈什么是美术鉴赏,这是因为美术或艺术的概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是困难的,也将影响本课的主题。
更由于当代艺术已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什么是艺术”在学术界也是一个正处于争论之中的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只好在教学中暂时悬置起来。
第三部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了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