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一章所谓“绩效”,我指是经济学家关心的,有代表性的事物,如生产多少,成本和收益的分配或生产的稳定性。

所谓“结构”,我指是被我们认为是基本上决定绩效的一个社会的那些特点。

这里,我把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度、技术、人口统计学和意识形态都包括在内。

“整个时期”表示经济史应能解释结构和绩效的短暂变化。

“解释”表示经济史应能解释结构和绩效的短暂变化。

个人作出的选择反映了一组欲望、需要或偏好。

这些选择是根据放弃的做出的。

(资本存量)的规模由人力资本(劳动)、实物资本(机器、工厂、农业改良等)自然资源的数量构成。

这些又取决于可以利用的技术(即人对自然的支配)换言之,可用的技术决定着劳动体现的技艺(人力资本),实物资本的质量和自然资源的构成。

首先,模型假定一种刺激结构将使个人按全部差额得到投资的社会收益,应是说使个人和社会的收益相等;其次,它假定,新知识的获得和利用的收益不递减,因为在成本固定下能够增加自然资源的存量;第三,它假定,储蓄有实际收益;第四,假定生育后代的个人和社会费用是相等的;最后,人们的选择和预期的结果是一致的。

制度理论的主要部分为:(1)产权理论,描述个人和团体的激励制度;(2)国家理论,因为是国家的规定和实施着产权;(3)意识形态理论,解释各种不同的关于现实的观念如何影响个人对变革“客观”环境的反应;总而言之,当个人收益靠白搭车而仍可以得到时,有理性的个人便不会承担参与大团体活动的费用。

个人提出高于其机会成本的酬金是对他合法(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考虑)提出的价值的一种衡量。

同样,个人在试图推行变革中承担的成本,是对个人所感受的不公正和异化衡量。

二、经济结构导论人口压力引起过技术的、社会的或其他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至少暂时)减轻了人口对资源基础的压力。

资源基础的扩大,取决于技术的改进,从而最终最决于知识存量的增长对经济结构分析初步探讨中,三点需要指出:(1)在整个历史上,在发明和创新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几乎始终存在着巨大差距;(2)内森·罗斯伯格和保罗·戴维强调,技术发展是相互联系的。

技术发展是建立在知识提前累积的基础上的,这决定着以后发明活动的方向。

(3)除非基础知识存量增长,否则,新技术发明最终将陷于收入递减。

决定经济绩效和知识技术增长率的是政治经济组织结构。

政治和经济组织都必需:(1)用法规和章程来建立一组对行为的约束;(2)设计出一套程序,以便对违反法规,章程进行检查和遵循法规,章程。

(3)辅之以一组道德伦理行为规范以减少实施费用。

三、新古典学派的国家理论产权的实质是排他的权利。

理解国家的关键在于,潜在地利用暴力来实现对资源的控制。

国家有两类解释,那契约理论和掠夺和剥削理论。

契约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家可以潜在地提供一个节约利用资源的框架,从而可以促进福利增长。

掠夺理论专注于操纵国家的那些人如何榨取选民的租税。

“暴力潜力”的分配使他们一致起来。

契约理论假定暴力潜力的本主中间平等分配。

掠夺理论假定不平等分配。

国家的普遍趋势是产生低效率的产权,从而不能达到持续增长;各国所固有的不稳定性导致经济变革,结果,最后引起经济衰退。

国家所提供的基本服务,是一些根本性的竞争规则。

无论是从不成文的习俗形式,还是以成文的法规形式发展。

它们都具有两个目标:(1)一个目标是规定竞争和合作的基本规则,以使为统治者的所得租金最大化提供一个产权结构(那规定要素和产出市场的所有权结构)。

(2)另一个目标是,在第一个目标的框架内,减少交易费用,以便促进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增长国家的税收。

经济是由具有不同生产函数——反应出政治经济单位的技术、资源基础和人口的各种活动构成的。

国家内部的不稳定性可能是显而易见的。

信息费用,技术和人口(或通常所说的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都具有明显不稳定的影响。

国家理论的基本概念:(1)白搭车可以解释国家在整个历史上的稳定性。

(2)制度创新来自于统治者而不是选民,因为后者始终面临着白搭车问题。

(3)革命将成为统治者的代理人或竞争的统治者所发动的宫廷政变。

(4)凡是统治者充当一个集团或阶级的代理人的地方,为了尽量减少统治者死亡时发生破坏性变革或革命的机会,将会发明一些规章来解决继承问题。

四、一个分析历史上经济组织的框架国家只是在有效的产权与国家管理者的福利最大化目标一致的限度内,才会鼓励和规定有效的产权。

反复多次的交易约束了机会主义。

凡是衡量费用很高的地方,诚意便会成为一种共有的财产资源。

权利不仅必须能够衡量,而且必须可以实施。

转移过程有两个阶段需要注意。

第一阶段,包括在没有交易时,规定和维持专有性的费用;第二阶段,含有与洽谈和履行交易的合同及产权转移有关的费用。

经济组织的新古典研究有以下两个缺陷:第一,由于选民集团能够得到国家的利益,对政治控制分配得越扩散,预测或解释将会发展的后起的产权形式便越困验证。

第二,约束行为的衡量费用是很高的,以至如果没有思想信念约束个人最大限度的追逐利益,经济组织的活动力便会受到威胁。

五、意识形态和xx车问题白搭车问题确实可以说明,凡是不存在特定一方利益的地方大团体便越不稳定。

知识社会学涉及是如何获取知识。

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前理论的。

那个人的日常行为受一组习惯、准则、行为规范所支配。

意识形态是使个人和集团行为规范式合乎理性的智力成果。

意识形态的三个重要方面:(1)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省的方法,个人用他来与外界协调,并靠它提供一种“世界观”,使决策过程简化。

(2)意识形态与个人所理解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伦理判断不可分割地交织着。

(3)当个人的经验与他们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们便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

意识形态不同起源于地理位置和职业专门化。

地理位置指所处的经验地带具有与其他地区所不同的语言、习俗、禁忌、神话、宗教,乃至意识形态。

这些种种族的差异至今犹存,从而产生出冲突的意识形态。

职业专门化和分工也带来不同的经验并产生出各种相互冲突的现实观。

马克思认为,“意识”依赖于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这一见解是解释“阶级意识”发展方面的一项重要贡献。

六、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工业革命通常被经济史学家看作是经济史的分水岭。

七、第一次经济革命产权的演进,从历史上看包括两个步骤,先是把局外人排除在利用资源的强度以外,而后发明规章,限制局内人利用资源的强度。

专一公有产权的确立,增加了群伙试图提高资源基础生产率的收益的努力。

第一次经济革命不是一场革命,因为,它使人类的主要经济活动从狩猎,采集转移到定居农业。

它又是一场革命,因为这一转变为人类造成了一种来自其主要部门的刺激的变化。

八、第一次经济革命的组织后果国家的出现,一系列规定内部结构的规章,以及实施那些规章和同其他国家的竞争的强制权力的相伴而生,是古代世界最主要的成就。

国家的起源无论是靠契约还是靠武力,产生一个有活力的政治结构,都是一个漫长的创新制度组织的过程。

埃及是一个同构单位,而波斯帝国则是将许多宗教和政治各异的单位拼凑成高度分权制帝国的一个庞大的联合体。

波斯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处于核心地位。

人口压力在当时也像今天一样,是一柄两边开刃的剑。

它是内外冲突,政治动乱和衰落的主要原因。

九、古代社会的经济变革和衰落只有当其军事优势丧失殆尽及幅员广大的国家不财为产权提供保护和实施时才消失。

十、封建制度的兴衰教会是禁欲主义的,其成员是一些过着极简朴的隐士生活、信仰虔诚的传教士。

战争是政治单位规模和结构的决定因素,人口变化通过它对土地和劳动的相对价格的影响,在经济组织和产权的变革中起着同样有决定性的作用。

像庄园制度发生变革并最终导致其瓦解的,是边缘部分领主和农奴的机会成本的改变。

人口及军事技术和组织,是一千年间变革的两个主要动力。

十一、近代xx的结构和变革17世纪欧洲那些合并而成的民族国家之所以有不同的经济增长,其原因被认为在于每个国家已经发展了的产权的性质。

十二、工业革命的反思创新是根据人们所拥有的现有基本知识存量作出的。

只有在专利制度下,鼓励技术变革和将创新的私人收益率提高到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的一整套激励机才能形成。

技术进步加快,不反应归因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且应归因于发明者在其发明所创造的收益中占有较大份额的能力的提高。

节俭、克己、自制已经成为新的社会准则,而由社会上层人士通过大众熟知的传播手段喋喋不休地向工人阶段的头脑里灌输。

工业革命的变化向:1、人口前所未有的增长;2、西方社会达到的生活水平是以往不可比拟的;3、在西方社会,农业不再是主导的经济活动;在经济中,工业和服务部门在重要性上取代了它。

4、西方世界变成了一个城市社会,其含义为专业化扩大、分工、相互依赖和不可避免的外在效应。

5、技术变革连续不断,已经变成了常规。

十三、第二次经济革命及其后果“经济是革命”一词旨在表示,一种经济制度中的两种不同的变革:一种是知识存量的重大变化引起的社会生产潜力的重大变化;另一种是为实现那种生产潜力而在组织上必然发生的,同样是基本的变化。

由于新技术降低了运输和信息费用,从而导致了地区性、全国性和世界范围的专业化,产生了对世界范围内供求形势十分敏感的市场,传递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变化,结果,助长了世界范围的机会主义。

最终利用政府保护团体不受市场波动和国际机会主义影响收益率的提高。

政治上的不稳定性以及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便是专业化的价格。

十五、制度变革理论和西方世界经济史制度提供人类在其中相互影响的框架,使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得以确定,从而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构成了一种经济秩序。

制度实孙超上是人和资本存量之间及资本存量、产品劳务的产量和收入分配之间的过滤器。

“变革”一词涉及在一段时间里制度的设立、更改或破坏。

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度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帽。

个人行为特征个人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其利润;其次,人类组织可以通过对某些行为类型的限制实行约束。

行为约束包括各种禁忌,规章条例和规劝告诫。

宪法章程,是为规定产权的基本结构和控制国家而制定的一些根本性的规章。

宪法章程与有关的道德伦理行为准则合为一体,构成制度稳定性的基础,并使制度放慢变革。

政治——经济系统,是由一些相互有特殊关系的复杂制度构成的。

宪法章程是这种系统最基本的组织约束。

政治经济系统的目标:(1)规定财富和收入分配模式;(2)在竞争的国家的世界中,规定出一种保护制度;(3)为一组降低经济部门交易费用的操作系列设置框架。

专业化增益和专业化费用之间不断发展的紧张关系,不仅是经济史上结构和变革的基本原因,而且是现代政治经济绩效问题的核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