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ppt1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ppt1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道格拉斯· C.诺思
作者简介
• 诺思在1973年,参与编写了《西方世界的 兴起》一书,这本书根基与当代经济学的最 新进展而用最先进的经济理论去重新解释历 史。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 迁》在书中提出了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 变迁才是历史演进的源泉,解释了人类社会 的全部历史。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目标研究制 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作出决 定,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在方法论上, 强调理论与历史的结合。 • 诺斯是新经济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因为建立 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 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思1993年获得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
解读历史3:近代欧洲的结构与变迁(公元 1450-1650年)
• 在英格兰和荷兰,所建立的产权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 用资源,并把资源投入发明与创新活动之中。 • 在法国和西班牙,税收地绝对量和取得财政收入地具 体形式刺激个人做相反的事情。法国的三级议会制增 加了法国皇室和官僚机构的收入,但却抑制了经济增 长。西班牙堕落的根源是把梅斯塔作为皇室筹措与摩 尔人作战经费的主要收入来源。国家行政垄断对生产 的破坏是极大的。但是,西班牙却转让垄断权当作收 入的主要来源。垄断、重赋和没收的结果是贸易和商 业的衰落。而贸易和商业的发展是荷兰经济的主要动 力。贸易的扩张提高了荷兰市场运行的效率。英国经 济能成功地摆脱17世纪的危机,可以直接地归因于逐 渐形成地私有产权制度和贸易与商业上的竞争降低了 交易费用。(P177)
解读历史2:封建主义的兴衰(公元500-1500)
在第一次经济革命与第二次经济革命之间,欧洲 处于马尔萨斯陷阱里。十四世纪的瘟疫(黑死病) 对欧洲的打击是致命的。瘟疫再三复发。人口出 现了急剧的下降。劳动相对与土地变得稀缺 了。 农民在和领主谈判时的实力增强了。这是导致庄 园制解体的主要因素。制度安排和产权方面都发 生了变化。 封建的或庄园式的结构在以饥荒、瘟疫和战争为 特征的一个世纪内瓦解了,被大的政治单位和一 整套对土地、劳动和资本的产权所取代,这些产 权的变化取决于君主和选民集团之间的讨价还价 能力。(P143)
解读诺斯的制度理论
三大理论基石: • 1、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 • 2、对经济活动产生动力的产权理论; • 3、决定个人理念转化为行为的道德和伦理 的信仰体系意识形态理论。
国家理论
• 历史上对国家的存在有两种解释: 以卢梭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起源 于契约。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掠夺(剥削)论认为认 为国家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它的 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 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
解读历史1:第一次经济革命及其组织结果
第一次经济革命是指发生在1万年前的人类生 产生活方式从狩猎采集业向定居农业的转变。 诺思采用一个比较静态经济模型来考察可以用 来解释第一次经济革命的条件,大致有三种变 化可以用来 解释从狩猎业向农业的过渡: 第一,狩猎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 三,劳动力规模的扩大导致人类从一个单纯 的狩猎者逐渐向农民转变。
解读历史1:第一次经济革命及其组织结果
• 诺思从产权理论角度对狩猎业向定居农业地转变 做出解释。他认为作为排他性地公有财产而组织 起来的原始农业,从产权的效率来看,优于狩猎 业。狩猎的公有产权与农业的排他性公有产权的 差异是解释第一次经济革命的关键。这里的排他 是群落与群落之间。而部落是作为一个共同体存 在的。此时没有主要考虑群落内部的产权清晰是 有其合理性的。第一,群落的成员数量比较少, 监督比较容易;第二,群落可以通过规则、禁忌 和戒令来约束其成员。
解读历史4:第二次经济命及其后果
经济进步的一个表现可能就是对庞大固定 资产的投资。这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结果。 首先,考核产出质量的资源费用增加; 其次,虽然班组生产存在了规模经 济,但 却因消极怠工增加而付出了代价; 另外,由于得自机会主义行为的潜在收益 同样是丰厚 的,这就导致了企业内和企业 间契约关系的策略性行为; 最后,存在着外部效应
解读历史2:封建主义的兴衰(公元500-1500)
诺思认为,人口变化和战争的性质在解释有关结构转变中 起关键作用。战争是政治单位的规模和结构的决定因素, 人口变化则通过影响土地和劳动的相对价格,从而在改变 经济组织和产权中 起着同样的决定作用。(P141)庄园制 是欧洲封建主义的主要特点。领主是统治阶级,他们的生 存及其原 因依赖于军事技术。封建主义产权实际上是有条 件地转让土地使用权以换取军事服务。庄园制最鲜明的特 征就是农奴-领主间契约实施的性质。(P146)领主给农 奴提供土地使用权,农奴给领主提供劳役及其事物,相当 于税收。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农奴为什么没有用货币缴 税给领主?领主可以用农奴上交的货币去市场购买所需的 物品。这里涉及到通过市场获得消费品所需的交易费用与 分配劳役的交易费用谁高的问题。
产权理论
科斯在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 1937)中发问 为什么存在企业。他认为企业能够超越市场 在于企 业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增加收益。强 调企业是由权威规制的。市场上的考核费用 与科层组织的度量费用抉择决定了企业的边 界。 阿尔齐安和德姆塞茨(1972)强调企业只是 一个法律虚构和一个契约链接,强调对投入 品监督的重要性。 詹森和梅克林(1976)扩展了对投入品监督 的主题。P39
诺斯的产权理论
诺思认为为了分析经济组织,我们必须结合国家理论来 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因 为国家仅仅在使那些统治国家的 人的福利最大化目标的范围内促成和界定有效率的产权, 并且统 治者租金最大化和降低交易费用两个目的并不完 全一致的。 由于稀缺性和竞争的存在,那么更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将 替代无效率的组织形式。但是国家征税形 式能改变相应 的考核费用和相应的组织。诺思认为,假如对统治者来 说是有利可图的话,那么非 自发的组织形式将出现。假 如来自内部或外部较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对统治者的生存 产生威胁的话,那么相对无效率的组织形式将存在下来。
解读历史3:近代欧洲的结构与变迁(公元1450
-1650年)
诺思结合国家理论和产权理论解释这四个 国家发生的不同 国家一方面要保证统治者租金最大化,另 一方面要降低交易费用以增加社会产出。 这其中国家与选民之间关于税收权的谈判 实力对比决定产权配置。
解读历史4:第二次经济革命及其后果
• 诺思认为产生第二次经济革命可以分成三 步。 第一步是科学法则的提出; 第二步是产业革命期间科学家与发明家之 间的知识交流; 第三步是产权的演变,使私人收益率更接 近于社会收益率。
解读历史3:近代欧洲的结构与变迁(公元1450
-1650年)
在欧洲,从1450年至1650年这两个世纪中有两 个显著特征,第一:大范围的探险、开发 和贸易 以及向新世界和印第斯的殖民;第二,危机范围 和政治、经济单位的结构转换。这时期有四个主 角国家: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马尔萨斯 危机依然是这时期 欧洲发展的阴影。十七世纪的 危机横扫欧洲。四个国家的情况如下:英格兰和 荷兰因为产出增长 快于人口增长而逃脱了马尔萨 斯危机;法国尽管没有发生经济萧条,但明显地 落后与英国;西班 牙以前是欧洲最强地国家,但 此时陷入了绝对下降的状态。
解读历史4:第二次经济革命及其后果
第二次经济革命重复经历产权保护--技 术进步--交易费用上升--经济组织创 新--交易费用下降。 诺思批判钱德勒关于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 是实现新技术生产潜力的努力的看法。他 认为管理革命的主要部分是试图设计一套 规则和服从程序以降低伴随新技术而来的 交易费用。由于专业化和分工致使交易费 用上升。
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教授在解释历史陷入困 境时引入的,由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引入,使 得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也更加接近真实。他 成功地说明了历史上的搭便车行为。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机制,通 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的环境,并被一 种‘世界观’引导,从而使决策过程简单明 了;同时它不可避免地与人们有关世界是否 公平的道德、伦理方面的评价交织在一起; 一旦人们发现其经验与其思想相符时,人们 就会试图改变其意识观点。
道格拉斯· C.诺思
解读理论:诺思认为的经济史核心问题
一,解释决定和衡量一种经济体系实绩(诺斯用总 产出、人均产出及社会收入的分配来说明实绩)的 制度结构;P4 二,解释这制度结构的变迁。 该书旨在为分析经济史实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在该书中,“结构”一词指制度框架,“变迁” 一 词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 式。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 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 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
诺斯的国家理论
诺思认为以上两种理论都是不全面 的, 因为契约论解释了最初签订契约的得利, 但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的最大化行为; 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的得利而着 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的人从其选民中榨取 租金。他提出 了“暴力潜能”分配理论把两者 统一起来。P22
诺斯的国家理论
诺思构造了一个统治者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国家 模型,该模型中的国家有如下三个特征:P23 第一, 国家为取得收入而以一组被称为「保护」 和「公正」的服务作为交换; 第二,为使统治者收入最大化而为每个不同的集 团设计不同的产权; 第三,面临能够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对手的竞争, 国家受制于其选民的机会成本。这 些对手是其他 国家和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 者的个人。
相关理论
• 威特福格尔的【治水社会理论】(1957年):着眼于自 然垄断的作用,他从整体的水利系统的不可分性推出了经 济规模。P26 • 弗里德曼关于国家规模和形式的理论(1977年):讨论 了收入类型与国家的规模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根据收入来 源是贸易、租金、还是劳动,分为大国、小国、封闭边界 国家。
结论
• 诺斯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作为经济史的研究任务。 按时序是指经济史应从时间上解释结构与实绩的演变。 “解释”意味着明显的理论化即被证伪的可能性。在本书 中将分析重点放在三个变量上,即产权、国家、意识形态 上。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是制度变迁理论 的三块基石。诺斯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对产权理论的贡献是 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 而国家要对造成经济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 负责。诺斯认为是一系列制度方面的的变化给产业革命这 一根本性的变革铺平了道路。从方法论上讲,诺斯注重理 论与历史的结合,经济学的发展史表明经济理论与经济史 是统一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