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民间音乐中民歌重要性论文

民族民间音乐中民歌重要性论文

浅析民族民间音乐中民歌的重要性摘要: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民歌艺术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博大精深,有着独特的韵鼓掌和强大的生命力。

民歌是人民群众的生活伴侣,是民间音乐的基础,是理解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历史,生活习俗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的传承和发扬下去,为我们以后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民歌重要性
我国民间音乐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无限的生命力。

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基础,民歌不仅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更简洁的记载着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

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名族组成的大家庭,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民族各具特色,当然他们的音乐文化也就各具特色。

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趋势看,最原始纯朴的民歌已随着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喜爱而淡化。

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保护好这一财富。

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民歌在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性。

1 民歌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民歌简而言之就是人民的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表达着人民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

民歌直接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中的武器,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

人民的生活离不开民歌,可以说,哪里有人民、有生活,哪里就有民歌。

1.1 民歌是人们的“精神食粮”由于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劳动人民以民歌为“精神食粮”,通过民歌表达着对生活的追求和美好的向往。

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劳动人民就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终日劳累,创造了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政治上没有发言权,只有通过民歌唱出心中的不平,表达对统治阶级,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愤怒。

人民通过民歌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打击剥削阶级制度,并且鼓舞自己的斗争。

各地流传的“长苦工”、“揽工调”、“脚夫调”等都是对封建地主的曲泪控诉,有的民歌则采取讽刺谩骂或作委婉曲折地影射。

统治者由怕生恨,视民歌为洪水猛兽加以严禁,然而人民的口是封不住的,正如广西壮族民歌的“好笑多好笑多,好笑老爷禁山歌;锣鼓越敲声越响,山歌越禁歌越多。

”宁夏民歌唱到:“任凭你有遮天手,难封世上唱歌口。

唱的海枯石头烂,唱的黄河水倒流。

”在劳动过程中,民歌也鼓舞劳动人民的热情,解除人们的疲劳。

这类民歌按题材分成为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伴随体力劳动而歌唱的民歌,它产生与劳动,直接服务与劳动,在劳动中起着组织劳动,指挥劳动,鼓舞劳动情绪和调节劳动者精力的作用。

例如安徽民歌《春米号子》中唱到“打一锤米哼一声,哼声百米好翻身。

”再如《川江船夫号子》等。

1.2 民歌直接抒发着人们的情感在民歌里,人们倾注了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忧愁和悲苦以及他们的欢乐。

音乐产生的起因,是外界事物的触发而引起人的情感运动,当人产生喜怒哀乐之情,而
不足以用语言表达这种情感时就用唱歌来表达。

民歌更是能体现这一特点。

例如,像长工诉苦歌,妇女诉苦歌,孤儿诉苦歌等流露着人们真切深沉感人的情感。

民歌在部分摆脱了服务于人类生存的工具负重以后,就成为人们获得情感满足的中介,人民唱民歌从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从而把自己的身心调节到良好状态,以使自己能以更好的心态去生活。

例如流行于晋西北河曲地区的汉族山歌歌种“山曲”,就属于这种民歌类型。

有一首山曲中唱到:“人在外面心在家,家里头丢下朵朵花。

”这首山曲流露了他那“中秋佳节倍思亲”的心情。

用河曲地区农民的话说,就是“学会唱曲解心宽”,不论高兴还是忧愁烦恼,都可以唱山曲抒发宣泄出来,从而使自己心里获得慰藉,心情趋于平和。

1.3 各族人名传统活动中离不开民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其中包括多彩的音乐文化。

由于各民族各具特色,有的民歌也绚丽多彩。

音乐不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自我娱乐,而且广泛用于各种生产劳动和风格礼仪活动中。

许多名族都有自己专门的歌舞节日,如苗族的“游方”,西北地区的回族都有自己专门的“花儿会”等。

民歌和其他音乐舞蹈一起形成音乐文化,伴随着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伴随着各族人民的生活。

2 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
民歌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种类民族音乐的基础,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传统音乐的五大类
是相互影响和吸收、互相丰富、互相促进的。

其中民歌中最早形成,在其他音乐的体裁形成和发展中,民歌起着积极的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1 民歌与歌舞音乐民间歌舞音乐大多来自民歌,有不少歌舞至今仍从民间歌曲形式流传。

例如云南花灯《十大姐》是歌舞音乐,它的曲调是当地广泛流行的山歌,即《小河淌水》一类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们的曲调基本结构相似,但《十大姐》的曲调则不像山歌那样自由,而且有了规整的节拍和灵活的拖腔,它已经大大的舞蹈化了。

有的民歌虽经初步加工,具有某些舞蹈特点或曲艺音乐的情节性,担仍可看到它与原来民歌的密切联系。

2.2 民歌与曲艺音乐曲艺乐种,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它们来源于民歌的明显痕迹。

以四川清音为例,他的很多曲调都来自西南地区的小区和其他地方的民歌。

主题曲的曲种,其基本曲调的形成大多与当地民歌有很密切的联系。

如河北木板大鼓音乐,是在河北城镇叙述性较强的民歌音调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河南坠子的前身“莺歌柳”,最初也是当地的民歌。

2.3 民歌与戏曲音乐民歌也是戏曲音乐的基础,有许多地方剧种的音乐就是在各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经过加工然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如从湖南民歌发展起来的湖南花鼓戏;由嵊县山歌起家的越剧;有民歌、滩簧发展而成沪剧;有小调《媷草歌》等发展而来的湖北天湾花鼓戏等,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戏曲音乐和民间歌
曲的渊源关系。

2.4 民歌与民族器乐民族器乐与民歌的关系更为密切。

有的器乐从民歌中吸取旋律素材加以发展,有的则直接承用民歌的曲调,如河北、东北地区的“吹歌”中的许多曲牌,就是直接来自民歌。

广东音乐中的《梳妆台》、《红绣鞋》、《剪剪纸》等都是取材于民间小调发展而成的。

再如大家熟悉的《茉莉花》也别吸取到器乐曲中,通过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在山西民间管乐合奏《八大套》的第三套中,抒情的《茉莉花》发展成为一首快速活泼跳动的曲调。

3 民歌具有教育和传承的意义
民歌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世
代相传。

它贯穿人生各个阶段,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记述了有关宇宙与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历史,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具有教育和传承的意义。

3.1 民歌具有人文价值民歌是认识和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民族风情的宝贵资料,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民间歌曲集中了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趣。

民歌的传唱使人们了解了各族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风貌、劳动方式以及民族语言等各方面的特色。

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特点对于研究民歌的历史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2 民歌对专业音乐的影响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民歌曾哺育过许多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

至今仍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和创作素材。

聂耳的《赛外村女》、《码头工人歌》、《大路歌》等,
这些作品都曾在民歌中吸取了营养。

白毛女主题的取材来自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这说明民族风格的歌剧也和民歌有不解之缘。

还有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的《冰山上的来客》成功的运用了塔吉克族的民间曲调《古丽別塔》。

3.3 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民歌是中华文艺锦绣花园的一朵瑰
丽奇葩。

民歌来自不同民族,他的内容韵律中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表达民众的心声。

我们能在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歌里感受到不同语言各自的音色美。

民歌的传播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进民族团结,是人民宝贵的财富。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歌日益被人们忽视,又被面临失传的危险。

这些源远流长的民间歌曲的继承与发展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积极解决的课题,为了使民族文化的瑰宝再次复兴,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利用教育手段唤起人们对民歌的热爱,加强民歌持续传承的生命力,将传统的音乐文化合理的吸收和融化,使之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并继续传承下去。

4 结语
民族民间音乐中民歌就如同音乐之母,它的音乐形式简明朴实,平易近人。

有了民歌民族民间音乐才能结出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它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魏然挺立于世界。

从民歌的优美旋律中,反映出人民的真实生活,我们要充分挖掘民歌文化中的审美精神,从中提升出有益于现代化社会和现代人的文化理想和生活理念。

我们要不断
发扬民歌传播精神文明,使人民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欣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2]周青青.中国民间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窦曼娟.浅析音乐在中国诗歌欣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价值工程,2010(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