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天天练---答案

高一语文天天练---答案

高一语文天天练(1)
1、C(A.摇曳(ya)摭拾(zhí)B.瞥(piē)见汗流浃(jiā)背D.给(jǐ)予犄(jī)角按捺(nà)不住)
2、A(B、矫饰斑斓C、商榷概莫能外D、桑梓震耳欲聋)
3、B
4. B(B、典故:筚路:柴车;蓝缕:破
衣服。

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
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苦。

A、然:是,对。

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D、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贬义词)
5、C(A项去掉“经过”。

B项“不但”在“你”后面,关联词和主语位置,D项优劣高下应对应两方面)
(1)答①比喻诗题《病牛》,实非写牛,而是诗人自喻坎坷与艰辛。

②设问第一、二句提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
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
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
只要“众生皆得饱”,即使“羸病卧残阳”
也在所不辞。

③拟人第三句,把牛人格化,连用两“得”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
民的崇高品质。

④夸张首句两个“千”字,极力夸张,互相对照,写出了牛的辛劳,也
突出了牛的功绩。

(写出其中任 2 个,并加以分析得 4 分。

其中写出修辞 1 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 1 分。

写出 3 个或4 个修辞没有分析最多得 2 分)
(2)答:全诗以病牛的口吻自问自答。

一二句提问,耕田千亩的病牛为什么得不到
人们的同情?第三句“但”字一转,情绪由
悲凉转为激昂,作者直抒胸臆:只要能够对
国家民族和老百姓有利,使“众生得饱”,那么,即使是累伤病倒在夕阳残照之中也无
怨无悔!(2 分)“但得众生皆得饱”句连用两个“得”字,语气强烈,表现了诗人心忧
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

(1 分)
高一语文天天练(2)1.B(A戚qī锲qia其余读qìC,咽ya其余读yān,D据jū其余读jù)
2.A 3.C(A主语残缺,在“呼吁”前加上“主办方”;B语序不当,该句改为“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用“长征三号
丙”运载火箭将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4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D句子杂糅,将“了”改为“的”。


4.B(引号改为书名号,省略号与“等”不能并用。


参考答案:
(共6分)(1)不求高位(1分)、不慕名利(1分)的高士形象。

(由最后一句可看出)
(2)主要用了对比(1分)、拟人(1分)手法。

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
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
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
无用,在物无成”。

(1分)在这里,菊花被
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
的思想品质。

“由来”与“不羡”相应,更
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1分)
高一语文天天练(3)
1.A 2.D(A.见风使舵,B.迫不及待、各自为政,C.融会贯通)
3.C(“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义同“口蜜腹剑”。

A.“琳琅满目”形容比喻各种美
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B.“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样或不整齐;“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在一起。

“明争暗斗”指内心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D.“一蹴而就”,是指事情很快就完成;而“,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文学或书
法创作。


4.B(A.强加因果,去掉“因而”。

C.“缓
解,,负担”搭配不当,“缓解”应与“问题”搭配。

D.“原吲是,,”和“由,,所
致”杂糅。


参考答案:
(1)这首诗采用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
一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起坐弹琴、孤鸿哀鸣、飞鸟盘旋、忧思徘徊是动写,明月朗照、夜色茫茫
是静描。

这些动景集中反衬出了夜的死寂与
深重,映衬了诗人不寐而弹琴的孤影,突出
内心的焦躁与悲凉。

(4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
象,将内心忧愤、悲凉等感情寄托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盘旋的飞鸟、深夜不眠的弹
琴者中,月明风清,衬托了诗人高洁不群;
写“薄帷”、写“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而鸿雁哀号、翔鸟徘徊正是诗人看不见
希望和出路的忧愤、苦闷的形象写照。

(4分,意思对即可)
高一语文天天练(4)
1.D (A项应为“毗邻”;B项应为“汗流浃jiā背”;C项应为“重创chuāng”。


2.B (A项将“依附着”的“着”改为“了”;C项“如坐春风”,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
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这个词语只能是听者的感受,而不能用来形容施动者;D项应将“望尘莫及”改为“鞭
长莫及”。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
人带起的尘土而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鞭长莫及”,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3.A(B项将“水从植物叶面蒸腾到大气层”
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C项将括号移到“六气”之后;D项删掉“非垄断性的官方搜索
网站”后面的逗号。


4.D (A项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应将“对这种不爱惜人民币的违法行为”中的“对”删去;B项赘余,删去“具有”,句
式杂糅,删去“的影响”;C项句子成分残缺,可在“选择高压电线杆”后面补上“作
为自己的家”。


参考答案:
⑴所写环境的特点是:荒僻(僻远、冷寂)、凄清。

(2分)运用了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

(2分)“孤村”坐落在旷野之中,显得荒僻;
夜间的“一犬吠”和照着行人的“残月”,给人以凄清之感;(1分)用“一犬吠”衬托
环境的荒僻,“残月”的静景和“几人行”的动景结合着写。

(1分)
⑵诗歌由“倦”字引出投宿荒村、长夜难眠
之事,所见凄凉之景;(2分)他想到自己常年奔波,鬓发已白,却竟像络纬虚织一样,
由此表达了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

(2分)
高一语文天天练(5)
1. D(A.露l?u/lùB.稽qǐ/jīC.禅chán/shàn 耕gēng/根gēn D.chu?,yán,zhu?)
2. B(使用对象有误。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
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它不是指书画上的笔
法,而是一种写作方法。


3. A(B.成分残缺。

在“供给多样化”后应加“的格局”,在“需求差异化”后面应加“的现实”。

C.搭配不当。

“成果”应改为“奇迹”。

D.语序不当。

应为“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

)
4. B
参考答案:
(4分)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2分)。

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
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答对两点即可2分)
(4分)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
愁的边将形象(1分)。

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
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高一语文天天练(6)
1.C(A、yán;lào /lu?;b?;B、hàng/xiàng;jiān;bì;C、pú;gōng;diǎn;D、ku àng;yōng;nì/ní)
2.B(A杖-仗C颂-诵D砰-怦)
3.A(A“不时之需”,形容随时或临时可
能出现的需要。

B“罄竹难书”,贬义词,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C“监测”侧重测算、测量,针对某种事物或问题;“监控”侧重控制,针对某种现象或行为,语境说明的是
测算数据得出结果。

D此句前后为因果关系,用“针对”表原因很不恰当。

可将“针对”改为“由于”或“因为”。


4.B(A主谓搭配不当,主语“开通”不能和后面的谓语“贯穿”“北达”“南至”“途经”等搭配;C句式杂糅,“会遭到破坏”和“有遭到破坏的危险”结构混乱,句式杂糅。

D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既有”应该位于主语“老师”之前。


参考答案:
1)意境深沉浑厚或雄浑苍凉,表达了作者
深沉的思乡怀友之情。

(意境特点2分,表达感情2分。


(2)前两联每联都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
度写景。

首联先写使人愁的猿声,后写沧江
急流景象;次联写风吹树叶的鸣声,后写孤
舟的景象:从而写出了凄凉惆怅的情境。

(要点说明:角度2分,情境2分。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