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织物的组织与结构
3、缎纹组织
形成:每间隔四根或四根以上纱线才发生一次 经纬纱线的交错,且这些交错点为单独 的,互不连续的,分布有规律。
参数:Rj=Rw ≥5 1<S<R-1,S与R互为 质 数。图
外观:平整,光滑,富有光泽,有丝绸感。 特性:1、织物厚度,密度增加。2、织物柔软
性、悬垂性提高。3、光泽明亮。4、织 物易勾丝、磨毛。 典型产品:贡缎、软缎。
适用:婴儿衣编针织物的变化组织,有两个罗纹组织彼此复 合,即在一个罗纹组织线圈纵行之间配置另一个罗纹组 织的线圈纵行,织物的两面全部为正面线圈。
特点:双罗纹组织的针织物俗称棉毛布,延伸性和弹性 比罗纹组织小,结构稳定,不易脱散,不卷边。平整, 厚实,柔软,保暖性好。
适用:外衣面料,装饰用布。
(6)集圈组织(图)
形成:针织物的一种花色组织,有线圈和悬圈组成。在某 些线圈上除套有一个拉长线圈外,还有一个或几个未封闭 的悬弧。集圈组织可在纬编或经编,单面或双面针织物中 形成。
单面集圈组织:在单面组织基础上进行编织,利用集圈线 圈的排列和不同色彩纱线的使用,可形成许多花色效应, 如图案,闪色,孔眼,凹凸等。
产品:厚重大衣呢,毛毯,水龙带,人造血管等
3,起毛组织(起绒组织)
形成:一个系统起毛绒的经纱(绒经)或纬纱(绒纬)与普通 的经纬纱(地组织)交织成布,绒经(绒纬)经割绒后耸立在 织物表面形成毛绒。
经起绒组织:由绒经和地经两个系统经纱与一个系统纬纱交织, 绒经经割绒处理。(如图)
产品:长毛绒,天鹅绒,立绒等
单面提花组织:在单面组织基础上进行提花编织。利用不同颜 色纱线,可得到不同色彩效应,花纹图案,闪色效应,凹凸效 应。
双面提花组织:在双面组织基础上进行提花编织。多用于色彩 设计,可产生各色横条,直条,格形图案。
特点:横向延伸性和弹性较小,脱散性小,结构稳定性好。花 型美观,清晰。单面提花织物卷边,双面提花织物不卷边。
花色添纱组织分为变换添纱,架空添纱,绣花添纱三类。
变换添纱组织中,所有线圈都有两根纱线组成,但面纱有时处于 地纱之上,有时处于地纱之下,形成花纹。
架空添纱组织中,大部分线圈由两根纱线组成,而一部分线圈由 一根纱线形成,另一根纱线以浮线处于织物的反面。当两根纱线 粗细悬殊时,由细纱线单独成圈的地方在外观会呈现网孔效果。
产品:安源绸,似纱绸。
4,凸条组织(灯芯条组织)
形成:以一定方式把平纹或斜纹与平纹变化组织组合而成。使 织物表面具有经向的,纬向的或倾斜的凸条效应。
5,蜂巢组织
形成:由斜纹变化组织与长短不等的经纬纱浮长按一定的方式 组合而形成。织物表面形成边凸中凹的方形格,形似蜂巢形状。
产品:鸟眼花呢。
复杂组织
种类: 二重组织(经二重,纬二重) 双层组织 起毛组织 毛巾组织 纱罗组织等
种类: 条格组织 绉组织 透孔组织 凸条组织 蜂巢组织等
1,条格组织
形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原组织或变化组织)沿织物 纵向或横向并列配置而成,使织物表面呈现清晰的条格外观。
2,绉组织
织物表面起绉的方法:
1)利用化学的方法对织物进行后处理(泡泡纱)
2)利用不同捻向的强捻纱间隔排列。(双绉)
3)利用织造时不同的经纱张力
2、斜纹组织
• 形成:经(纬)纱连续地浮在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纬 纱上,且这些连续的线段排列呈一条斜向纹路。 • 参数:Rj=Rw ≥3 Sj=Sw=±1 斜纹组织的表示 • 外观: • 特性:1,织物厚度,密度增加。2,织物柔软弹性 好,抗皱性提高。3,光泽提高。 • 典型产品:华达呢 哔叽 卡其 牛仔布 美丽绸 斜 纹绸 羽纱
4)利用绉组织 (女衣呢,乔其纱,女线呢,花呢)
绉组织的形成:按一定的方式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组织 或变化组织,利用浮长不同经纬纱交错排列,使织物表面产 生颗粒状凹凸不平的皱效应。
3,透孔组织(假纱组织,模纱组织)
形成:把平纹和平纹变化组织或两种平纹变化组织相应组合起 来的织物组织。织物表面有明显的均匀分布的小孔。
产品:杭罗,花罗。
5,毛巾组织
形成:织物表面起毛圈的织物组织。由毛,地两个系统经纱与 一个系统纬纱交织而成。
第三节 针织物组织结构
一、针织物种类和特征
纬编针织物 :纱线沿横向顺序地弯成线圈,在纵向相互套串形 成织物。
经编针织物:每根纱线在每一线圈横列中只形成一个或两个线 圈,然后按一定规律移到下一线圈横列再形成线圈。
1,二重组织 经二重组织:表里两个系统的经纱与一个系统的纬纱相交织。 如图 纬二重组织:表里两个系统的纬纱与一个系统的经纱相交织。 如图
2,双层组织 形成:由表里两个系统的经纱分别与表里两个系统的纬纱交织,
在结构上形成上下两层织物重叠的织物组织。 表经,表纬构成织物上层——表组织 里经,里纬构成织物下层——里组织
织物组织种类
基本组织 变化组织 联合组织 复杂组织
基本组织
三原组织: 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 基本组织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组织点飞数是常数。 2,组织循环的经纱数等于纬纱数。 3,每根经纱或纬纱上只有一个经(纬)组织点,其
余均为纬(经)组织点。
1、平纹组织
•形成 •组织参数:Rj=Rw=2 Sj=Sw=1 •外观: •特性:1,织物可密性差。2,织物轻薄。3, 织物不宜磨毛,抗钩丝性好。4,手感硬,挺 括。5,光泽较暗。 •典型产品:平布 府绸 泡泡纱 凡立丁 派 力司 双绉 乔其纱 电力纺 杭纺 绢纺等
织物组织 :
组织点 : 经组织点 : 纬组织点 : 完全组织 :
经面组织 :
纬面组织 :
组织点飞数:
机织物内经纬纱线相互交错或彼此浮沉的规律称为 织物组织。图 经纱与纬纱的交错点。 织物表面经纱浮在纬纱之上 。 织物表面纬纱浮在经纱之上。 经组织点和纬组织点沉浮规律达到循环称为一个组 织循环或完全组织。图 在一个组织循环中,经组织点数大于纬组织点数的 织物组织称为经面组织。 在一个组织循环中,纬组织点数大于经组织点数的 织物组织称为纬面组织。 在组织循环中 ,同一系统经纱(纬纱)中相邻两根 纱线上对应的经(纬)组织点在纵(横)向所间隔 的纬纱(经纱)根数,称为飞数。用S表示。
适用:棉毛衫裤,运动裤。
双罗纹组织织物通过一定的变化,可生产晴棉混纺灯心 绒,混纺派力司,涤盖棉等织物。
(5)提花组织
形成:针织物的一种变化组织,编织时把纱线垫放在按花纹要 求所选择的织针上进行成圈而形成。在那些不参加编织的织针 上不垫放新纱线,也不脱下旧纱圈,纱线呈浮线留在织物的反 面。提花组织可在纬编或经编,单面或双面针织物中形成。
(2)罗纹组织(双面组织)
形成:由正面线圈纵行和反面线圈纵行以一定组合相互配 置而成。外观呈纵条纹。
罗纹组织种类很多,通常用数字1+1,1+2,2+2,2+3等 分 别代表正反面线圈纵行在一个完全组织中的组合情况。
特点:横向有较大的延伸性和弹性,不卷边,顺编方向不 易脱散。(逆编方向脱散)
适用:需具有较大弹性和延伸性的内外衣。弹力衫,游泳 衣,袖口,领口,袜口,衣下摆。
针织物特性: 1)伸缩性(延伸性和弹性的总称) 2)柔软性 3)多孔性 4)防皱性 5)成形的可能性 6)脱散性 7)卷边性 8)勾丝和起毛 9)尺寸不稳定
二、针织物组织 针织物组织是指线圈在针织物中排列,组合与连接方式。 针织物组织分三类: 原组织,变化组织,花色组织 1,纬编针织物组织 (1)纬平针组织(汗布) 纬编针织物的基本组织,由连续的单元线圈单向串套而成。两 面具有不同外观。如图 正面纬平针织物——纵条纹,反面纬平针织物——横条纹 特点:结构简单,表面平整。纵横向具有较好延伸性,但横向 延伸性大于纵向。易产生卷边现象,脱散性最大。 适用:汗衫,背心,T恤,毛衣。
二,按组成织物的原料分:
纯纺织物:织物经纬纱由单一原料构成。
混纺织物:由混纺纱线制成的织物。
交织物;织物经纬纱采用不同的原料,或经纬纱中一组为 长丝纱,一组为短纤纱交织而成的织物。
三,按印染加工和整理方法不同分: 本色布 漂白布 染色布 印花布 色织布
第二节 机织物的组织结构 机织物组织结构概念
针织物与机织物区别:构成针织物的基本单位是线圈。
机织物经纬纱线垂直相交。
圈柱和圈弧:线圈为一空间曲线,它在织物平面上的投影由近 似的直线部段与弧线部段组成,直线的称为圈柱,弧线的称为 圈弧。
线圈横列:针织物中线圈在横向排列的一行。
线圈纵行:针织物中线圈在纵向串套的一列。
圈距:在线圈的横列上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间的水平距 离。 圈高:在线圈的纵行上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间的垂直距离。 正面线圈:圈柱覆盖圈弧的线圈。光泽比较亮 反面线圈:圈弧覆盖圈柱的线圈。光泽比较暗 单面针织物:一面为正面线圈,另一面为反面线圈的织物。 双面针织物: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混合分布在同一面的针织物
罗纹变化组织:罗纹空气层组织,点纹组织(如图)
(3)双反面组织
形成:由正面线圈横列和反面线圈横列以一定组和相互交 替配置而成。外观呈横向凹凸条纹。
根据正反面线圈横列的不同组合,可有1+1,2+2等双反面 组织。
特点:双反面织物由于纵向缩短,厚度和纵向密度增加, 横纵向延伸性和弹性相近。卷边性随正面线圈横列和反面 线圈横列组合不同而不同。
绣花添纱组织中,基本上由地纱形成线圈,在需要形成花纹的地 方,面纱和地纱共同形成线圈,从而得到绣花效果。
(8)衬垫组织
形成:针织物的一种花色组织。编织时一根或几根衬垫纱 按一定的间隔在线圈上形成悬弧,再织物反面由浮线相连。
衬垫组织在纬编中用平针组织,添纱组织,集圈组织,罗 纹组织等作地组织
第九章 织物的组织与结构
第一节 织物分类
织物:把纤维集合在一起制成较大较薄的平板状的物体 称为织物。
一,按形成织物的加工方法分: